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为了解决在强干扰环境下由于GPS卫星信号被遮挡而无法定位的问题,从灰色理论(GT)的角度探讨了接收机的钟差序列,提出一种利用灰色理论的钟差预测模型辅助GPS定位的方法。对预测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具体实现步骤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将钟差预测值引入到GPS接收机中,实现信号遮挡情况下GPS接收机的定位解算。通过对实测数据的验证分析表明,该钟差预测模型对钟差序列有很好的预测效果,能够在仅有3颗可观测卫星的情况下实现接收机的定位解算。  相似文献   
112.
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7-2006年8km空间分辨率的AVHRR/NDVI,得到了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具有相同分辨率的植被覆盖度时间序列,并用其替代RegCM3模式中默认的植被覆盖度,对黄河源区主要气候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使用卫星遥感估算的植被覆盖度,模拟的黄河源区气象台站月平均气温更接近实测值,局地降水量也有一定...  相似文献   
113.
Walsh频谱分析引用不连续的方波代替傅里叶频谱分析中连续的正弦波和余弦波,由于Walsh函数的不连续性,它广泛应用于地层旋回周期的检测。藏北雁石坪地区中侏罗统夏里组发育一套以砂岩、泥岩为主的高频岩相旋回,在地层颜色上也表现出较好的旋回性。对该组地层岩性和颜色进行Walsh频谱分析对比发现,岩性频谱曲线及颜色频谱曲线的主频周期与米兰科维奇旋回周期之间均具有极好的对应关系,认为海平面的周期性变化是夏里组高频岩相旋回的驱动机制。同时根据岩性旋回频谱和颜色旋回频谱计算得出夏里组的沉积速率约为0.111m/ka,沉积持续时间约为3.689Ma。  相似文献   
114.
黄河河源区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黄河源区有关水文、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对河源区各分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各分区径流深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器测资料以来的近50a间,河源区气温与全球变暖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各区平均气温均呈不同程度的波动上升态势;而降水量的变化比较复杂,区域性差异较大;河源区径流的变化与降水量、气温的变化之间存在较显著的非线性关系.由于气温的持续上升与主要产流区降水的持续减少,区域径流量呈持续减少的趋势.总体上,河源区各分区径流对降水变化的敏感程度要强于气温,但吉迈以上区域径流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要强于其下游其它两个区域.  相似文献   
115.
卫星被动微波遥感土壤湿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土壤湿度是控制陆地和大气间水分和能量交换过程的重要变量,而被动微波遥感是众多监测土壤湿度技术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文中概述了被动微波反演土壤湿度的物理原理,重点介绍了被动微波反演土壤湿度的主要模型。在对不同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后,基于不同传感器类型分别列举了当今发展较完善的3个典型算法:①Njoku和Li基于AMSR的多通道同时反演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植被含水量的方法;②Owe等基于SMMR利用极化差异指数同时反演土壤湿度和植被光学厚度2个参数的方法;③Wen等基于SSM/I同时反演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的方法。对被动微波遥感土壤湿度研究中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6.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周期变化与突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少宁  李栋梁  文军  王磊  刘蓉  王欣 《高原气象》2010,29(6):1378-1385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自1956年建站以来126个站的逐月平均温度与北半球温度距平序列,分析了高原地区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利用相关方法研究了高原温度分布型的变化特征。通过Mann-Kendall方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高原内部不同区域温度周期变化和均值突变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温度突变存在空间上的不一致,1980年代和1990年代均有突变发生,高原东部、东南部突变较早,北部、西北部和西部次之。高原南部的突变时间最晚。均值突变和周期变化并不是同步一致的,两者在空间分布上没有必然的联系。最后,通过温度变化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其预测结果和实际观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7.
依据目前较为成熟的地表能量通量遥感参数化方案,利用2006年9~10月珠峰地区秋季近地面大气梯度实测资料,结合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资料,遥感估算了包括珠峰地区在内的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地表能量通量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地表净辐射峰值约为420.0 W·m-2,介于200.0~620.0 W·m-2之间;地热通量峰值约为110.0 W·m-2,介于50.0~180.0 W·m-2之间;感热通量峰值约为270.0 W·m-2,介于120.0~280.0 W·m-2之间;潜热通量峰值约为90.0 W·m-2,介于0.0~250.0 W·m-2之间.由此可见,在高原季风期后的秋季,该地区白天地面加热场主要通过感热传输加热大气,地气之间水汽传输耗热是地表净辐射平衡中的小量.  相似文献   
118.
The Loess Plateau, located in northern China,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limate and ecosystem evolvement over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In this paper, the preliminary autumn daily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surface energy and water exchange over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mesa region are evaluated by using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Loess Plateau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pilot experiment (LOPEX04), which was conducted from 25 August to 12 September 2004 near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 of China.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a region with a typical landscape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known as "loess mesa". The experiment's field land utilizations were cornfield and fallow farmland, with the fallow field later used for rotating winter wheat. The autumn daily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and water exchange evidently differed between the mesa cornfield and fallow, and the imbalance term of the surface energy was large. This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sampling errors in the flux observations-footprint; energy storage terms of soil and vegetation layers; contribution from air advections; and low and high frequency loss of turbulent fluxes and instruments bias. Comparison of energy components between the mesa cornfield and the lowland cornfield did not reveal any obvious difference. Inadequacies of the field observation equipment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emerged during the study, and some new research topics have emerged from this pilot experiment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19.
黑河实验地区大气浑浊度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文军  季国良 《高原气象》1994,13(3):339-345
本文利用1991年黑河实验观测期内MS-120型太阳光度表的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地区临泽,张掖和沙漠三个观测站的大气浑浊度,进而对该地区大气浑浊度的日变化、月际变化,出现频数分布等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0.
通过对甘肃省河西黑河流域沙漠、戈壁地区1990年夏季?ngstr?n大气浑浊度系数的计算分析,总结出了该种特殊下垫面条件下大气浊度特征。并由大气浑浊度系数及波长指数的变化,定性讨论了这一地区大气中沙尘的消光特性及其生成、消散过程。进一步应用Volz方法和Arao方法粗略地估计了这一地区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沙尘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