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0篇
  免费   593篇
  国内免费   760篇
测绘学   321篇
大气科学   412篇
地球物理   443篇
地质学   1977篇
海洋学   448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268篇
自然地理   24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6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72.
红外光谱定量比较分析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志军 《矿产与地质》2003,17(3):256-257
利用红外光谱定量比较分析的原理,从定向及微区的角度研究晶化固态物质的成分、结构等,有效地解决矿物、岩石、矿床乃至构造研究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3.
已知金刚石中能产生颜色的点缺陷(即色心)主要有氮、硼、空穴、填隙子以及各种形式的氮与空穴的复合体。随着各种现代微束与谱学分析技术以及量子化学计算的应用,对金刚石晶格中氮、硼以外的杂质—氢与过渡金属离子的赋存状态的研究,我们发现了新的致色点缺陷:成键氢,镍、钴离子,及其与氮的复合体,从而形成了氢致色与过渡金属离子致色的金刚石呈色机制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74.
金刚石中分子氢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刚石中分子氢的定向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在垂直于(100),(110)和(111)三个方向上所测得分子氢的浓度是不相同的,且不同样品中的变化趋势也不同,即分子氢在金刚石中的定向性不明显;MNDO法计算结果显示分子氢在金刚石中的稳定程度大小关系依次为沿〈111〉定向的键心与反键心组合(a.b+b.c)〉六角体空隙(H)〉四面体空隙(T1)〉菱形中心(C1=C2)〉四面体空隙(T2).  相似文献   
75.
华南热水成因硅质岩建造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在华南地区若干个重要层位热水成因硅质岩建造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的基础上,讨论了热水成因硅质岩的REE特征及其与形成环境的关系。指出典型热水沉积建造的δCe为负异常,而δEu为正异常,且LREE>HREE;这种热水成因的硅质岩REE总量普遍较低,且有从热水喷口向外REE总量增高的趋势。热水成因硅质泥岩与正常沉积成因硅质泥的混合存在使稀土元素分布状况变得更复杂。  相似文献   
76.
公婆泉盆地局部排泄源氧化还原属性与铀矿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公婆泉盆地地质背景、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该区局部排泄源氧化还原属性与铀矿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局部排泄源的存在对铀矿化具有重要作用,当局部排泄源属于还原性质时,铀矿体常常分布于该排泄源上游;若属氧化性质,排泄源铀矿体通常位于其下游或附近。公婆泉盆地存在相对氧化和相对还原的二种局部排泄源,北骆驼泉区的沙泉沟与平沙地、麻黄沟、北骆驼泉沟排泄源之间应为有利的铀矿化地段。  相似文献   
77.
根据体波层析成像技术,利用大量走时数据,做出0°~180°E,30°S~90°S范围内0~2889km深的三维速度分布图像,得到欧亚地区局部区域岩石圈及地幔的高分辨率速度结构,并从地球动力学角度出发对这些成像结果做进一步解释。  相似文献   
78.
华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利用地球物理综合剖面上获取的P波速度值,对岩石圈地壳进行分层研究,划分出上、中、下地壳。按照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数据的归类总结,计算出地壳各层平均速度和厚度值,以及地壳的平均速度和厚度值,最终通过所取得的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探讨地球内部结构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9.
西藏纳木错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和湖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14C年龄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错沿岸的拔湖约1.5~8.3m和8.3~15.6m的T1和T2分别形成于末次盛冰期以来约(11.81±0.10)~(4.22±0.09)kaB.P.期间和(28.2±2.8)kaB.P.左右.该套湖相层的孢粉组合、地层和湖岸堤的分布表明,在末次盛冰期期间,纳木错湖面主要波动于拔湖12~20 m之间,但湖面最低可达拔湖约8m.区域植被主要为以蒿和莎草科为主、含松和桦的草原.在约11.8~4.2ka B.P.期间,湖面波动于拔湖2~9m之间,区域气候整体较为暖湿.其中全新世大暖期出现在约8.4~4.2 ka 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区域出现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气温可能比现今高约5℃,降水量可能比现今多100~200mm,湖面扩张并升高,最高可达拔湖约10m.  相似文献   
80.
三叠纪结扎群分布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南北两侧,根据基本层序、沉积环境和层序界面特征,结扎群至少可划分出四个三级层序。沉积古地理格局显示出南浅北深的特点。南部靠近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陆源物质供应丰富。北部雀莫错一带因远离中央隆起,陆源物质供应相对较少,以泥岩、灰岩为主,生物化石丰富,沉积环境以陆棚为主,在相对稳定的沉积水体中以双壳类、菊石类等生物群得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