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的层序地层特点———层序分布和时代、界面特征和内部构成、沉积相,以及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特点。认为该盆地在公婆泉地段具有一定的找铀矿远景,但北骆驼泉地段铀成矿条件不佳,那林疏怀地段不具备铀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2.
通过反应条件指数的阐述和计算原理的推导,及甘肃北山公婆泉盆地水文地质条件与该区水源点反应条件指数的研究,认为公婆泉盆地北骆驼泉区具有良好的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并初步圈定了有利于铀成矿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3.
系统阐述了公婆泉盆地的区域地质特征、目的层层序地层学及砂体特征、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综合分析了铀成矿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认为该盆地难以形成规模大、品位高的工业铀矿化,但局部地段仍具有形成小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水成铀矿理论,对公婆泉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岩相古地理特征、水文地质条件、铀源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盆地具有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并有砂岩型铀矿化显示,具备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值得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松辽盆地西南部砂岩型铀矿勘查与研究的深入,构造天窗作为局部排泄源的认识在指导找矿方面效果明显.然而,现阶段对研究区局部排泄源与铀成矿的内在关系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局部排泄源与铀矿空间定位的内在联系以及是否与研究区内发育的板状矿体、双层氧化带与灰色残留体等独特地质现象有关.因此,本文为探讨松辽盆地西南部砂岩型铀矿中局部排泄源的控矿作用,引入地下水流系统理论,提出白兴吐构造天窗局部排泄源的形成改变了原有的补-径-排体系,使得含矿层内存在局部与区域两套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并在局部排泄源的附近形成了相对滞流区;局部排泄源主要通过改变含铀含氧地下水的运移方向与速度,来影响层间氧化带发育程度与位置,从而控制含矿层中板状矿体、双层氧化带与灰色残留体的形成及铀矿空间产出位置,并依此建立了研究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式,不仅丰富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并指出后续找矿过程中除了继续围绕构造天窗开展勘查工作外,寻找受区域层间氧化带控制的铀矿可能是研究区扩大铀资源的新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北山地区位于天山-兴蒙造山带北山褶皱带内,由7个大小不同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组成,晚白垩世以来,本区长期处于隆升状态,下白垩统遭受剥蚀,现今为残留盆地。文章通过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研究,分析了各盆地填充物和成矿有利层位,确定下白垩统下沟组为主要找矿目的层。对比各盆地下沟组残留厚度、规模和岩性-岩相特征,分析铀矿化特征和控矿因素,认为总口子盆地、公婆泉盆地和黑鹰山盆地下沟组残留厚度大,有利相带保存较好,潜水及层间氧化带发育,且在氧化带上下翼发现有较好的铀矿化,显示层间氧化带型找矿潜力较大;扎格高脑盆地下沟组不整合于富铀岩体之上,底部发育厚层砂体,岩体风化壳厚度大,且后生氧化作用强烈,显示具有古河道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新生代盆地中阻水断裂及识别标志、局部排泄源及其分类,并对阻水断裂及局部排泄源在新生代盆地砂岩铀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阻水断裂上方或存在局部排泄源的阻水断裂上方是新生代盆地砂岩铀矿最有远景的地段。  相似文献   

8.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吐哈盆地地质概况;十红滩铀矿区找矿目的层地质和砂体特征;重点对层间氧化带的纵横展布规律、地球化学分带性及前锋与铀矿化的关系作了阐述;对十红滩铀矿床南、北矿带的空间分布、形态、规模、物质成分、铀存在形式及南、北矿带差异做了研究。通过分析,最后得出十红滩铀矿床控矿因素是层间氧化带、鼻状隆起(南矿带)和北西向断裂构造(北矿带)、同时说明了局部铀矿化产出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巴音塔拉盆地砂岩型铀矿化主要产于呼和地段下白垩统赛汉组(K1bs)下段辫状河沉积砂体中。其铀矿化的形成受盆地盖层结构与古气候特征和辫状河沉积砂体发育状况以及沉积构造的控制。通过对含矿主岩岩性特征、铀矿化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早期为潜水氧化成矿作用;晚期为油气还原改造成矿作用,即来自周围富铀蚀源区的含铀含氧地下水与沿断裂上升的油气还原改造成矿。  相似文献   

10.
刘汉彬  夏毓亮  林锦荣  范光 《地球学报》2005,26(Z1):134-139
在讨论砂岩型铀矿化铀系核素主要分离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吐哈盆地和西胡里吐盆地不同类型砂岩型铀矿化不同分带的铀系核素不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含矿砂岩中234U/238U, 230Th/238U的活度比在不同分带具有不同分布规律。鄂尔多斯盆地古潜水氧化转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前锋处于慢速成矿作用体系,成矿环境及矿体的演化皇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吐哈盆地层间氧化还原带型铀矿化前锋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在上新世以后成矿物质U仍具有迁移活动发生;西胡里吐盆地U系核素在空间上分布说明不同部位的砂体中U具有迁移和富集现象,为判断潜水氧化型铀矿化有利成矿地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福建浦城毛洋头铀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密 《福建地质》2010,29(1):8-16
浦城毛洋头铀矿床产于福罗山—大坑火山盆地内,盆地基底为上元古界麻源群大金山组变质岩系和燕山早期高溪复式花岗岩体。受断裂控制,矿体形态复杂,矿体群带具有向主干断裂侧伏,同时又向火山通道中心侧伏的"双侧伏"特点。中酸-酸性火山岩是有利的铀源层,构造产状变异部位、不同岩性接触界面,为铀成矿的有利富集地段。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产铀盆地之一, 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本文通过总结该盆地的砂岩型铀矿调查研究成果, 系统梳理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探讨关键控矿要素和找矿潜力。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外部蚀源区铀源丰富, 北部造山带地质体的Th/U比值和ΔU铀迁移量相对最大, 对盆内的铀源贡献率最高; 盆缘斜坡带发育的微隆起带构造控制了铀矿床的空间定位, 断裂构造对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地区的铀成矿发挥了控制和改造作用; 古气候、沉积环境决定了由盆地东南部向西北部地区, 含铀层位由直罗组下段下亚段逐渐演变成直罗组下段上亚段, 表现了明显的迁移规律性; 直罗组下段的煤线和碳质泥岩发育特征制约了铀矿层的空间分布; 铀矿体主要发育在辫状河主河道边部和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 优先富集于有机质丰富、非均质性强、岩性多变的部位。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6个关键控矿要素和相关找矿判别指标, 针对盆内5个铀矿(矿化)集中区分析了砂岩型铀矿的找矿潜力, 提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罕台庙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地层还原性的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发现该地层的还原性强弱与铀矿体的厚度、品位和平米铀量具有一定的关系。地层还原性较强或较弱,均不利于铀富集,仅在适当范围内,才有利于富铀矿体的形成,才能使铀矿体的厚度、品位和平米铀量达到最大值。因此,地层或砂体的还原性研究,对铀矿体的精确空间定位具有显著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史上的红层期与区域铀矿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地质发展史、区域红层及铀矿化的综合分析,阐明了铀矿化在时间上是区域拉张和红层期,空间上是富铀地质体与裂陷红盆叠置区。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勘查基地,其铀资源勘查一直难以突破。通过对准东喀木斯特地区煤田资料的“二次开发”,进而择优开展钻探验证,发现了工业铀矿体。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是该区的含矿目的层位,具有十分良好的找矿前景和研究意义。为了深入了解该区目的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及铀成矿作用,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钻孔岩心观察等方法,利用实验室分析测试技术,结合室内地质工作和前人已有成果,研究了该区砂岩的碎屑成分特征、蚀变作用及成岩作用等岩石学特征,并对其铀矿物成分及后生铀成矿作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该区砂岩成岩作用较强,主要铀矿物类型为铀石、钛铀矿,具备发育铀储层的良好条件,铀矿化作用较好,找矿远景好。   相似文献   

16.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区域构造,地层,岩性,岩相古地理,铀矿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等方面研究,论述了伊犁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在各种沉积环境标志综合分析和沉积韵律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含矿主岩水西沟群冲积扇快速入湖的相模式,属湿地扇沉积体系,详细地划分了各亚相,确立了主矿层属滨湖三角洲亚相,编制了相应的图件。  相似文献   

17.
十红滩铀矿床形成于新疆吐哈盆地西南缘艾丁湖斜坡带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河流相砂岩中,属典型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物相分析表明,容矿层中铁的存在形式分别为FeCO3、Fe2O3、硅酸盐铁和FeS2,其含量在各地球化学亚带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黄铁矿是容矿层二价铁的主要形式,具有两期成因特点,属硫酸盐微生物还原作用的产物。分析了铁的地球化学行为在铀成矿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在氧化带铁的氧化作用催化了铀的氧化、溶解以及迁移,为铀成矿提供了重要的铀源条件。矿石带中黄铁矿在铀成矿过程中发挥着吸附剂的作用,其与沥青铀矿等具有同成因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盆地矿岩型铀矿产出层位,岩相及岩性序列组合特征,含矿砂体特征,铀矿化时代等方面总结了盆地砂岩型铀矿化的形成特征,提出了盆地卷状砂央型铀矿化是早期板状沉积一地预富集矿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成因观点。文中还对盆地铀矿化的空间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含矿性序列组合差异是导致盆地南缘东西矿化类型差异的原因,盆地后期抬升剥蚀程度差异是决定了主矿化层位高低差异的原因,并对盆地的找矿方向提出三条重要的参考意  相似文献   

19.
二连盆地是我国煤炭、油气、铀矿等资源的重要勘查基地,其中砂岩型铀矿的找矿方向和找矿突破一直是盆地铀资源勘查的重点。呼仁布其凹陷为二连盆地北部巴音宝力格隆起上的一个次级凹陷,为一相对独立的地质构造单元,在古生代基底之上沉积了厚层的中新生代地层,其中下白垩统赛汉组沉积了一套扇三角洲-湖泊相的含煤碎屑岩建造,地层埋深浅、厚度稳定,发育泥-砂-泥结构,砂体较发育,岩石具有黑色和灰色原生地球化学特征,具备铀矿成矿基本条件。本文以煤田钻孔资料"二次开发"作为铀矿勘查新思路,对凹陷中部地区收集的煤田钻孔测井成果开展了综合研究,在下白垩统赛汉组中圈定出规模较大且连续的放射性异常,显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通过对呼仁布其凹陷大地构造条件、铀源、地层-岩相、岩性、古气候与地貌、古水文地质特征等的系统分析,择优重点选择煤田铀异常孔进行钻孔验证,发现了具有工业意义的铀矿孔,在赛汉组中发现了两个稳定的铀矿化层,第一层铀矿化受到潜水氧化带的控制,位于潜水氧化带界面底部的泥岩中,为垂向氧化型成矿类型;第二层铀矿化受到层间氧化作用的控制,为典型的侧向氧化层间氧化型成矿类型。指出煤田钻孔伽马异常高值区可作为下一步铀矿勘查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