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6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本文从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等方面讨论东天山克拉麦里-哈尔里克岛弧东段八大石和小铺东两个岩体的特征和成因。八大石岩体和小铺东岩体主要为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分别为61.92%~74.40%和69.17%~74.92%,K2O+Na2O的含量分别为6.50%~8.32%和7.74%~8.14%,绝大部分岩石具有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特征;∑REE分别为105×10-6~210×10-6和100×10-6~172×10-6,(La/Yb)CN分别为4.1~8.9和9.1~15.3,配分模式右倾,δEu分别为0.40~0.93和0.59~0.80,为中-低负异常;两个岩体均富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Hf、Zr等高场强元素,而贫Ta、Nb、Sr、Ti等。通过LA-ICP-MS分析得到八大石岩体中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98±2Ma,表明岩体形成于早二叠纪,计算得到八大石和小铺东岩体的模式年龄tDM分别为944Ma和648Ma;八大石和小铺东岩体的εNd(t)u分别为+3.06和+4.47,(87Sr/86Sr) i分别为0.70475和0.70384,表现出高εNd(t)u 低(87Sr/86Sr) i。综上所述,认为哈尔里克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可能为碰撞后挤压-伸展转折阶段的产物,主要由来自新生地壳的中钾钙碱性岩浆经过结晶分异作用而成。  相似文献   
132.
锡石是锡多金属矿床中重要的矿石矿物,属于金红石族,当其有较高的铀-钍含量时,可以作为U-Th-Pb和Pb-Pb同位素测年的对象.因为锡石是许多锡多金属矿床中重要的矿石矿物,利用锡石U-Pb同位素测年直接测定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锡矿化)时代,是非常有潜力的一种直接测定矿床成矿时代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3.
东天山八大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广泛发育闪长质包体.闪长质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在矿物组合上不同,但两者中同类矿物的种属相似.与寄主花岗岩相比,闪长质包体的Fe、Mg、Ti、Ca含量较高,而Na、K、Si的含量较低;富HREE、Sr,贫Ba、Th、Hf、Zr.锆石LA-ICP-MS U-Pb年龄显示闪长质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在形成时间上非常接近(分别为301±1 Ma和298±2 Ma),表明两者均形成于早二叠世.闪长质包体和寄主花岗岩具有正的εNd(t)(+4.15和+3.06)、较低的(87Sr/86Sr)i (0.704 12和 0.704 75)和相近的模式年龄tDM(812 Ma和944 Ma),暗示其母岩浆来自新元古代时从亏损地幔分离出来的初生地壳源区.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等方面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八大石闪长质包体属于同源包体,为寄主花岗岩同源母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早期产物.  相似文献   
134.
"新余式"铁矿是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的重要新元古界铁建造,矿体和围岩在形成后经历了强烈变质和变形作用,部分矿区的矿体还受到了后期花岗岩体的强烈热液叠加作用。本文在对"新余式"铁矿的代表性矿床—良山铁矿进行野外考察和岩相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选择远离和靠近花岗岩体的矿石样品,开展磁铁矿微区和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表明,虽然两种矿石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变质重结晶和热液叠加作用,但前者仍然保留了大量沉积变质期的赤铁矿,后者中的赤铁矿全部转变为磁铁矿。良山矿石中磁铁矿相对富集Ti、V、Mn、Co,贫Cr,与沉积变质铁矿的分配特征一致,其中靠近花岗岩体的样品相对富集Ti、V、Ni、Zn和Cu,显示中高温热液叠加特征。本文提出了新余良山铁矿的三阶段成矿模型,即深海硅铁质沉积、埋藏变质变形和花岗热液叠加。  相似文献   
135.
辽河油田两个斑岩侵入体裂缝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油田东部凹陷中段的黄沙坨和欧利坨子斑岩体相距不到10 km,均侵位于始新统沙河三段下部的碳质泥岩烃源层.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两岩体均为粗面斑岩,成分非常一致,很可能在深部相连或来源于同一岩浆房.但两者的储油裂缝系统却迥然不同,欧利坨子岩体发育一套隐爆角砾岩裂缝系统,而黄沙坨岩体则主要发育了火成岩中首次被报道的一套以水平裂缝、波状水平裂缝和剪切裂缝为特征的波状-水平裂缝系统.结合具体地质特征对两类裂缝系统作了对比,并讨论了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6.
北岔沟门中生代岩浆侵入作用成矿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颗粒锆石U 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方法 (TIMS)阐明河北省北部北岔沟门地区极具特色的中生代浅成侵入岩组合的形成时代及其成矿意义。研究表明 ,北岔沟门一带发育了包括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角闪黑云二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等在内的具浅成岩浆侵入作用特征的侵入岩共生组合 ,其中石英二长斑岩、角闪黑云二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的TIMS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 14 7.6± 1.6Ma、14 6 .2± 1.4Ma和 14 6 .2± 3.9Ma,代表了浅成侵入岩的侵位成岩时代 ,该侵入岩石组合与北岔沟门含金银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密切的时、空及成因联系 ,构成了华北陆块北缘地区中生代典型的浅成岩浆侵入作用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37.
天津蓟县西北的大喻山铁岭组剖面钾质斑脱岩夹层锆石U-Pb年龄(1439±14Ma)是约束"蓟县剖面"年代格架的重要锚点,但该剖面露头已遭到严重破坏。最近,笔者在蓟县东北、目前已禁止开采的大五尖采石场发现了铁岭组新剖面,并在其二段近底部再次确认多层钾质斑脱岩,测得其中两层LA-ICPMS锆石U-Pb年龄(1445±12Ma以及1442±10Ma);采自原大喻山剖面该组二段近底部斑脱岩夹层的样品,也获得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1439±11Ma)。以上三个年龄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与之前在原大喻山剖面及河北平泉刘家沟剖面该组二段近底部斑脱岩夹层所获的SHRIMP锆石U-Pb年龄(1439±14Ma及1437±21 Ma)也完全可比。与此同时,本文对以上3个样品锆石还开展了锆石原位Hf同位素研究。其结果显示,176Hf/177Hf值变化范围为0. 281703~0. 281880,εHf(t)=-6. 7~-0. 2,两阶段模式年龄为2200~2603Ma,高斯分布峰值为~2360Ma。这表明,铁岭组钾质斑脱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本研究为蓟县剖面乃至燕山地区铁岭组高精度年代约束及地层格架厘定等,提供了更多年代学佐证,进一步夯实了整个蓟县剖面作为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同时,对华北中元古界钾质斑脱岩夹层的锆石首次开展Lu-Hf同位素研究,为探讨这一特殊类型沉积岩的源岩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发现剖面也为未来继续围绕铁岭组的各项研究,提供了一处露头良好、年代框架扎实可靠、可长期观测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38.
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主要呈层状、脉状及不规则状三类矿体产于绿片岩相的片岩、大理岩及其过渡带中。赋矿围岩的原岩主要为晚奥陶世滩间山群的浅海相基性—酸性火山-沉积岩。前人对该矿床的成因类型存在SEDEX、VMS 和变质叠加的喷流沉积矿床等诸多争议。根据矿石宏观特征和显微组构,文章将锡铁山矿床中层状矿体中的黄铁矿分为胶黄铁矿(Py-I)、他形黄铁矿(Py-II) 和半自形—自形黄铁矿(Py-III) 3 种类型,分别代表了原始沉积型黄铁矿、低程度重结晶黄铁矿和高度重结晶的黄铁矿。使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 分别对这三种类型黄铁矿进行了微量元素的测试,结果表明三者间具有明显的差异。Py-I 中富含Cu、Pb、Zn、Co、Ni 等成矿元素,Co/Ni比值大于1,并具有相对平滑的时间-空间信号曲线。这表明Ni、Co、As 可能以固溶体形式赋存于Py-I 晶格之中,Cu、Pb、Zn 等元素可能以纳米级矿物微粒存在于Py-I 晶格缺陷中。Py-II 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明显低于Py-I,LA-ICP-MS 时间-空间信号曲线表现为多个“尖峰”,暗示着这些元素以微米级矿物包裹体形成存在。Py-III 中微量元素含量极低,甚至低于检测限,除了个别测试点以外。根据上述元素的赋存状态和组构特征,笔者认为Py-I 是火山活动海底喷流沉积过程中形成的,Py-II 和Py-III 则是由Py-I 经后期不同程度的成岩和变质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产物。结合近年来锡铁山矿床赋矿围岩岩相学、锆石U-Pb 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构造背景的研究结果,此次研究认为锡铁山矿床应属于VMS 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成矿后的造山运动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矿体变质和成矿元素再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9.
本文从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实验技术和应用领域两方面,概述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最新进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0.
本文论述了现代物探在仪器设备、方法技术、解译推断方面所具有的“三高”、“三多”、“三优”之特点,以及物探应用方面攻深、攻新、攻精的三个目标,进而对我国物探队伍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若干举措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