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国际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认为:土地利用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乡村发展进程中暴露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社会经济问题均可在土地利用上得以反映,也可通过管控土地利用转型得以缓解。文章论述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土地利用转型是在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相对应的区域土  相似文献   
22.
论乡村重构   总被引:91,自引:18,他引:73  
龙花楼  屠爽爽 《地理学报》2017,72(4):563-576
快速城镇化进程驱动中国乡村地域发生巨大变化。乡村重构,即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过程。本文在界定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构建基于“要素—结构—功能”演变助推乡村重构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视角探讨了乡村重构的实现路径,并着眼于服务当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未来中国乡村重构研究需重点关注的内容。最后,就现有旨在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引导性战略和政府干预性政策及其在实践操作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批判性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3.
<正>今年以来,平湖市以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导向,盯重点、谋创新、抓要诀,全力盘活存量工业用地,不断提升产业化数字平台,有效提高“腾笼换鸟”数智治理成效。该应用聚焦“腾笼换鸟”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实时管理高耗低效企业的整治进度和数据成效,打造“智能高效、流程清晰”的工作闭环,实现常态化治理、  相似文献   
24.
高温高压下辉石岩的电导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YJ-3000t紧装式六面顶高压设备和1260阻抗/增益-相位分析仪,在1.0~4.0GPa和773~1134K下用阻抗谱法就位测定了辉石岩的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电导率对频率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温度是决定辉石岩电导率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电导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lgσ与I/T之间符合Arrenhius关系式;随着压力升高。电导率降低,活化焓和独立于温度的指前因子亦降低。  相似文献   
25.
中国月震计宜于采用MEMS加速度计作为拾震传感器,以满足对重量、体积、功耗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在无人登月探测中,为免使月震计的投放装置过于复杂,也为减小月震计系统的重量、体积和功耗,以及增加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给月震计增加机械的水平和定向调节装置,本文根据机器人理论,通过旋转变换,论证了可以从倾斜、非定向安装的月震计观测到的月震波得到以月球北极为参考方向的水平坐标系的观测,并从实验上作了部分验证,从而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找到一条可行的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26.
In this paper we establish a model that expresses the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changes in China, and present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the coupled processes involved in changes in these factors at the county level. Thus, we develop two coefficients on the basis of county-level statistical data for grain yiel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for the years 1991, 2000, and 2010, namely, the grain-labor elasticity coefficient(GLEC) and the agricultural labor-transfer effect coefficient(ALTEC).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different kinds of coupl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changes co-existed at the same time. For example, between 1991 and 2010, countie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different coupled modes(i.e., increasing grain yield and decreasing agricultural labor, increasing grain yiel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and decreasing grain yiel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account for 48.85%, 29.11%, and 19.74% of the total across the study area, respectively. Interestingly, a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ing grain yield and decreasing agricultural labor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traditional farming areas of China, while a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ing grain yiel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is primarily concentrated in pastoral areas and agro-pastoral ecotones in underdeveloped wester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a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decreasing grain yiel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is concentrated in areas that have experienced a rapid development transition in agriculture, especially the developed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lso show that between 1991 and 2010, 1961 counties experienced a decline in the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of these, 1452 are also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ing grain yield, 72.38% of the total. This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shows a stepped fluctuation and has continually strengthened over time. Data show that mean values for the GLEC and ALTEC increased from –0.25 and –2.93 between 1991 and 2000 to –0.16and –1.78 between 2000 and 2010, respectively. These changes in GLEC and ALTEC illustrate that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labor changes on increasing grain yields has gradually diminished. Final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 that the ‘Hu Huanyong Line' is a significant boundary sub-dividing this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labor.  相似文献   
27.
易永森  周鹤鸣    szlö  Szabadvå  ry  Ernö  Kirå  ly  Andrå  s Simon 《物探与化探》1990,14(6):438-444
1987年10月27日—11月11日中匈地球物理工程者在匈牙利一号铝土矿区的13个钻孔中,使用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物化探研究所研制的JWQ—3型单、双孔电磁波仪进行了试验。铝土矿的围岩为白云岩(石灰岩),矿与围岩的高频电性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初步应用,本方法可在间距为20—30m的铝土矿内的钻孔间探明白云岩体的存在;或在间距为40—60m的白云岩钻孔之间发现较大的铝土矿盲矿体。  相似文献   
28.
测定了不同辐射强度的中波紫外线(UV-B)对潮间带海藻—孔石莼相对生长率、光合生理活性以及孢子萌发情况的影响。研究表明:UV-B抑制孔石莼的生长,随着辐射强度增加,抑制作用加强,同时UV-B也会抑制孢子萌发,4 kJ/m~2的辐射强度即可达到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UV-B辐射使孔石莼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Y_Ⅰ、Y_Ⅱ)值降低,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孔石莼光合生理活性显著降低。相对于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对于UV-B造成的环境胁迫更为敏感。本研究为UV-B可能影响其他潮间带生物或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9.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理论解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屠爽爽  龙花楼 《地理科学》2020,40(4):509-517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面临剧烈分化和重组。在阐释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概念内涵基础上,基于宏观和中微观层面、客体和主体系统探讨了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机理,并提出了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过程中需关注的要点。结论如下:①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即为适应城乡发展要素的变化,行为主体采取经济、技术、政策等手段调整村镇空间等级体系及干预单体聚落内部土地资源配置,以协调乡村地域人地关系的过程,具有重构内容复合性、重构目标多元性和重构过程复杂性的特点。②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折射着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演化、技术发展等宏观环境的变迁,并根植于所在乡村地域自然-经济-社会等客体系统的约束框架之内,凝聚着利益行为主体间的博弈、对抗、竞争与合作关系。③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应正确处理人口-土地-产业关系,充分重视聚落的文化和生态价值,有效发挥政策和制度的支撑作用,以促进新时期乡村地域系统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