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58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280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81.
采用WRF模式与包含了云凝结核(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CCN)浓度和霰雹密度预报的NSSL(National Severe Storm Laboratory,国家强风暴实验室)微物理方案,模拟不同CCN初始浓度条件下南京地区的一次冰雹云过程,分析不同CCN初始浓度影响下冰雹云过程的宏微观演变特征,以及对流发展不同阶段的水凝物粒子及流场、温度场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较大的CCN初始浓度虽然抑制了前期对流降水,但对后期对流降水的产生有促进作用;2)CCN初始浓度的增加使得模拟雷达回波的强回波区域(大于40 dBz)缩小,中等强度区域(小于40 dBz)扩张。3)CCN初始浓度增大不利于对流发展初期云雨自动转化过程的发生,但是促进了冰晶与雪的产生,使得冰雹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推迟。4)CCN浓度增大抑制了雨水产生,间接使得霰粒子更倾向于干增长,平均密度更小;5)较大的CCN浓度促使冰雹云单体的发展时间增长。  相似文献   
82.
四川会理县大岩子铂钯矿床是目前国内品位最高的独立铂族元素矿床之一,也是一个独特的热液成因矿床。矿区及区域上的镁铁质岩浆岩可能是铂族元素的初始来源,震旦系白云岩是其有利的容矿围岩,构造控制下的热液活动促使了铂族元素的迁移富集。地表氧化带蓝铜矿化白云岩矿石的PGE含量最高可达27.13×10-6,坑道中相对新鲜橄辉岩的PGE含量为1.068×10-6,强烈蚀变橄辉岩含PGE0.528×10-6,地表蚀变后橄辉岩的PGE含量为0.435×10-6,表明铂族元素可能发生了活化转移。整个攀西地区基性超基性岩发育,后期构造活动强烈,有利的围岩广泛分布,因而具备形成热液型铂族元素矿床的条件,找矿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83.
地物波谱特性是利用遥感进行建模反演和地物目标探测识别的理论基础,波谱数据库对于提高遥感应用水平有重要作用。为规范和丰富中国波谱数据库并促进其在测绘等领域的应用,依托国家科技性基础专项,建立了“测绘地物波谱本底数据库”,在数据规范编制、波谱数据采集实验与整编入库、地物波谱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示范初步探索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波谱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标准规范方面,建立完善了测绘地物波谱与配套非波谱数据收集与汇总标准、测绘地物波谱和配套非波谱参数测试技术规范、测绘地物波谱库地物分类编码规范。依照项目制定的数据规范标准,对现有波谱数据进行了整编和入库,共计整编数据1.4万余条;组织实施了全国范围的典型地物波谱采集实验以及相应配套参数测量实验,主要试验类型包括典型地物波谱测量试验、定点时间序列测量试验、多尺度测量试验、全波段测量试验、参数控制测量试验和无人机观测试验等,共计获取地物波谱1.7万余条。特别是在华北和东北进行了全波段观测试验(可见光—近红外波(0.35—2.5 μm)、红外波段(3—15 μm)、微波波段(Ka、K、X、C、L波段)),获取冰雪、土壤、植被冠层、人工目标的全波段数据。为方便波谱数据的应用和共享,项目建设了包含3万余条数据的测绘地物波谱本底数据库(GOSPEL)及数据共享平台。依据地物波谱数据的类型和应用需求,形成了全波段典型地物波谱数据集、多角度光谱反射率数据集、多尺度典型地物反射率数据集、长时间系列波谱数据集等共25个特色数据集。基于测绘地物波谱本底数据库进行了地物分类、遥感机理模拟、遥感定量反演、遥感产品验证等方面的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84.
素有“世界钨都”美誉的赣南产有密集的与花岗岩类侵入体密切相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床,然而,目前对钨锡成矿和花岗岩成岩年龄还缺乏很好的约束。本文以天门山-红桃岭钨锡矿田为对象,在详细的矿田地质调查和典型矿床解剖基础之上,采用高精度测年技术开展了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利用锆石SHRIMPU-Pb法,分别获得天门山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和红桃岭黑云母花岗岩体成岩年龄分别为151.8±2.9Ma(n=14,MSWD=1.3)和151.4±3.1Ma(n=11,MSWD=0.34);利用辉钼矿Re-Os等时线法,分别获得牛岭内带石英脉型和樟斗外带石英脉型钨矿成矿年龄分别为154.9±4.1~154.6±9.7Ma和149.1±7.1Ma(n=6,MSWD=1.3)。可见,本区钨矿床成矿和与之有密切成因关系的花岗岩成岩年龄限定在晚侏罗世,对应于区域华南中生代第二次大规模成矿作用,钨成矿与花岗岩成岩基本不存在时差。  相似文献   
85.
贵州贞丰烂泥沟金矿(现称锦丰金矿)是滇黔桂“金三角”已知最大的卡林型金矿床,矿体赋存于断层破碎带内,最主要的载金矿物是具环带结构的含砷黄铁矿。本文运用Re-Os同位素法对该矿床的9个含砷黄铁矿样品进行了两次测试,成功获得10-9~10-12级Re-Os同位素数据:Re0.1257~1.233ng/g,Os6.75~33.50pg/g,等时线年龄为193±13Ma,反映其成矿时代为早侏罗世。等时线的初始n(187Os)/n(188Os)值为1.127±0.043,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而不是地幔。结合其他资料,初步建立其成矿模式为:盆地流体不断地从沉积物中萃取出包括金在内的成矿组分,形成含矿流体。印支期挤压造山期间,含矿流体沿不整合接触面和同生断层向上运动,造山后的伸展含矿流体进入减压扩容空间沉淀形成超大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发生在从印支期挤压造山向燕山期伸展转变的构造转换期。该模式与本文得到的成矿年龄和初始比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86.
高强度煤炭开采产生巨大的地表形变,形变相位梯度过大导致干涉测量解缠错误,单一采用常规DInSAR及其衍生技术都无法获得地表沉陷主值。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即联合利用DInSAR与偏移量追踪技术(Offset-tracking)各自的技术优势,实现开采区大变形的准确提取,并基于GAUSS函数模型拟合恢复沉陷区剖面形态。基于2012年2月13日和2012年11月27日两景高分辨率SAR数据(RADARSAT-2,5 m精细波束模式(MF5))为数据源,以神东矿区布尔台矿、寸草塔一矿、二矿为研究区,采用常规DInSAR技术获得亚厘米级沉陷区边界,边界沉陷值处于-0.01~ -0.02 m;利用偏移量追踪方法获取米级地表沉陷中心主值,中心沉陷值集中在-1.0~ -4.0 m。将2种方法监测到沉陷信息分段融合,最后采用GAUSS函数模型重构矿区开采沉陷下沉特征曲线。结果表明,偏移量追踪方法可弥补DInSAR技术监测大量级形变信息的不足,联合技术可完整获取高强度采区的大形变沉陷。  相似文献   
87.
在对研究区地质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大地构造和沉积学原理和方法,深入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对煤与瓦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演化对煤层的控制作用显著,主要表现在对煤层展布、埋深和煤体结构等三个方面:研究区主煤层瓦斯含量的区域分布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东南部最高”的展布格局,是印支期未至燕山早期的北西西向的逆冲推覆.以及后期喜马拉雅期不均匀沉降叠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8.
用三氧化铬-硫酸溶剂对黑色页岩铼-锇定年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讨论了铼-锇同位素稀释法测定黑色页岩年龄的溶样方式,比较了王水和不同温度下CrO3-H2SO4的Carius管溶样技术,通过改进流程将铼空白控制在10pg之内,并结合高灵敏度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手段,初步研究建立了一种用CrO3-H2SO4溶剂准确测定黑色页岩年龄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
不动产登记存量数据清理整合是全国不动产登记工作深入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今年不动产登记的头等大事,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为保证数据质量,在清理整合的过程中都应有什么注意事项,数据质量的重点关注点都有些什么等都是一个急需进行探讨的话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国家相关要求,对如何在存量数据清理整合的各个环节中把握好质量和成果质量检查的关键内容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0.
根据阿克苏地区两条典型野外剖面(肖西沟剖面、苏盖特布拉克剖面)的细测及大量薄片资料分析,认为肖尔布拉克组发育凝块石云岩、残余颗粒云岩及晶粒云岩等3种类型白云岩,主要孔隙类型有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凝块内溶孔等4种。凝块石云岩中孔隙面孔率与胶结物含量及单个凝块大小呈反比,孔隙的连通性与单个凝块大小、堆积疏松程度、胶结物含量、凝块含量呈正比。残余砂屑云岩孔隙面孔率与残余颗粒含量呈正比、与胶结物含量呈反比。根据沉积—成岩作用影响的差异,建立3种不同白云岩孔隙演化发育模式:在凝块石云岩中,同生—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形成孔隙的关键,埋藏期溶蚀作用使得孔隙进一步改善,最终形成以凝块内溶孔(占比72%)为主的孔隙类型;在残余颗粒云岩中,同生—准同生期的溶蚀作用是形成孔隙的基础,埋藏期溶蚀作用是增加有效孔隙的关键因素,最终形成以粒间溶孔(占比51%)为主的孔隙类型;在晶粒云岩中,早期的溶蚀改造作用对晶粒云岩孔隙发育影响较小,而埋藏期的扩大溶蚀作用是有效孔隙发育的关键因素,使其形成以晶间溶孔(占比62%)为主的孔隙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