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31.
根据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和研究区内省级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市场运行情况4个方面,选取了14个评价指标;按照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评价步骤,应用SPSS软件对各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根据定量化的结果和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工业用地集约水平、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2.
采用非饱和导水率仪测定了内蒙古孪井灌区土壤样品的负压值和含水量变化,该方法能够完整记录土壤脱水过程,得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根据van Genuchten模型及其修正模型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拟合,并比较2种模型其拟合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van Genuchten模型能更好的拟合孪井地区的各种土壤,表层砂壤土水分特征曲线形状相同;另外,表层土饱和含水量相近,黏粒含量越高,土壤的残余含水量越大。  相似文献   
133.
基于InSAR技术北京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典型地面沉降区为研究区,采用永久散射体技术--StamPS算法,利用覆盖北京地区的16幅ASAR图像进行永久散射体干涉处理,获得该区地面沉降监测信息,初步揭示了研究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地面沉降的风险范围、风险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表明北京地区的地面沉降防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4.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交换的日益频繁,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对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利用便捷的网络提供资源信息服务,利用强大的数据中心实现对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临沭县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实践出发,从县级国土部门的业务和流程分析入手,进行了总体设计、系统建设、数据库建设的论述,总结了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过程中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5.
根据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和研究区内省级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市场运行情况4个方面,选取了14个评价指标;按照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评价步骤,应用SPSS软件对各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根据定量化的结果和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工业用地集约水平、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6.
干旱绿洲农业区生态环境脆弱,开展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能为该区国土空间优化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论文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采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移动窗口法、生态贡献率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干旱绿洲农业区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及分异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0—2020年生产和生活空间持续扩张、生态空间总体减少,结构从“单一农业空间增加”向“转换类型多元化”转变,功能由“生态转生产为主”向“生产与生活、生态与生产多功能相互转换”演变。② 199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总体为正,耕地面积占比较大的村镇质量指数相对较高;其他生态空间向林草水生态、农业生产空间转型的生态正效应最大,林草水生态空间向其他生态、农业生产空间转型的生态负效应最大,2010—2020年农业生产空间过度扩张挤压林草水生态空间引起的生态环境负效应正在显现。③ 人口密度、地均GDP和植被覆盖度是生态环境质量分异的关键因子,降水量、土地开发强度、耕地面积占比和地均水资源量是核心因子;因子交互作用使农业生产空间增加和林草水生态空间压缩权衡博弈产生自适应稳态机制,从而形成了总体偏低的生态环境质量格局;村镇在面对干扰冲击时的自组织、适应性和转型能力不同,导致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进而塑造了村镇分异的生态环境质量格局。  相似文献   
137.
科学认知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格局、过程与机制,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晋陕蒙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论文在构建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推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从动力、制度、结构和方式4个维度,研究2005—2019年晋陕蒙地区市域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与时空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呈现先波动下降后快速上升的演化趋势,市域间新旧动能转换差距逐渐扩大;(2)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整体较低,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核心—外围”结构,新旧动能转换优势区和领先区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呈“点状分布”,滞后区和中等区在非省会城市“广泛分布”;(3)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空间负相关性明显,表现出“冷点集聚、热点离散”的空间分异特征,市域间新旧动能转换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4)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地域分异是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力资本、城市规模和信息化水平是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因子。研究认为培育创新人才、增强创新资源集聚与转化能力和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促进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38.
采用北京平原地区的PS-InSAR时序监测结果(2003—2009年),结合GIS空间分析构建沉降速率坡度图,进一步叠加地质构造数据、水源数据和路网数据,从时间、空间、事件3个维度分析北京平原区不均匀沉降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地质构造尤其是第四系沉积物岩性与厚度的差异是地面发成不均匀沉降的内因;地下水大量、持续的抽取活动、地面动载荷的增加使可压缩层水位被动降低,导致持续性应力转移、出现大面积不均匀沉降区域。当外因达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9.
针对PS-InSAR监测地面沉降受DEM精度影响的问题,该文通过应用SRTM-3DEM、ASTER GDEM和Pleiades立体像对来获取DEM,分析对比3种DEM的高程精度及其参与PS-InSAR流程的沉降监测精度。结果表明,Pleiades DEM在建筑密集区和高架桥区的监测精度更高,SRTM-3DEM在居民地和施工地区沉降监测精度更高。该成果为不同区域PS-InSAR沉降监测的DEM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0.
白马雪山(5429m)地处横断山脉腹地,海拔3800m以上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重建西南季风影响区的环境演变历史以及区域冰期-间冰期系列对比提供依据.本文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ESR)相结合的方法,查明白马雪山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地貌特点,并对研究区的冰期系列进行划分.结果显示,白马雪山晚第四纪以来至少发生5次冰川作用,分别为中梁赣冰期(475±62ka,MIS 12);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年代分别为166±22ka、142±17ka、209±23ka、153±15ka、120±16ka和180±20ka;末次冰期早期(MIS 4),年代分别为57±6.8ka、67±8.7ka、81±11ka、77±11ka和64±7.7ka;末次盛冰期(19±2.5ka,LGM,MIS 2)以及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MIS 1).研究区的冰川作用与青藏高原的脉动式抬升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