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6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81.
重新测制并研究了西藏申扎地区扎扛-木纠错剖面的下拉组。根据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的研究,将下拉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第一段为灰白或紫红色中层状生屑灰岩段,时代为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中二叠世罗德期;第二段为浅灰色至深灰色含珊瑚格架灰岩的生物碎屑灰岩段,时代为中二叠世沃德期至卡匹敦期;第三段为灰黑—深灰色中层或厚层状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的泥晶灰岩段,时代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利用微相的方法,在下拉组的3个岩性段中识别出7种微相类型,并根据微相组合划分出台地边缘生屑滩、台地边缘生物礁、陆棚、局限台地等沉积(微)相。通过以上研究,认为下拉组从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内连续沉积,沉积环境由开阔的碳酸盐台地环境过渡到较为封闭的局限环境,中、晚二叠世间不存在明显的地层及相的缺失。  相似文献   
82.
对中冈底斯带北部申扎县买巴地区广泛分布于石炭—二叠纪地层中的中、酸性侵入岩进行了研究,获得其中的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值分别为(110.8±0.9)Ma和(111.0±1.1)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其应该为同一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总的地球化学特征是SiO2含量较高,而且均为铝质过饱和(A/CNK=1.05~1.38),并且富集Al、Th、LREE等元素,其中Th丰度为14.8×10-6~28.4×10-6,暗示它们很可能与中上地壳物质有关;与上部陆壳及中冈底斯带110 Ma时地壳物质发生脱水重熔形成的则弄群酸性火山岩具有非常相似的蛛网图曲线,表明其可能为地壳物质脱水发生重熔有关。结合冈底斯带中北部地区广泛分布130~110 Ma则弄群、多尼组等火山岩分析,认为西藏申扎县买巴地区早白垩世110 Ma左右中、酸性侵入岩是班公湖—怒江洋盆南向俯冲消减的产物。  相似文献   
83.
青藏高原冈底斯地处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和班公湖-双湖-怒江对接带之间, 其经历了复杂的沉积-岩浆演化史.将青藏高原冈底斯地层区划分为8个构造-地层分区, 并分时段对各个分区的沉积特征进行归纳, 总结了冈底斯从新元古代到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发展与演化历史: 冈底斯震旦纪由陆缘裂谷开始演化; 晚古生代, 前期以稳定宽阔的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发育碳酸盐岩台地与台盆, 从石炭纪起, 开始转化为伸展性质的裂陷大陆边缘, 盆地类型主要为陆缘裂谷; 中生代,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南与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向北双向俯冲, 大部分区域早期处于隆升状态, 中生代末期发育大型的岩浆弧带, 盆地类型以弧间盆地和弧前盆地为主.   相似文献   
84.
拉萨地块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前新生代特提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该时期的沉积充填序列及古地理环境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通过对西藏昂仁县孔隆地区开展的详细地层和牙形石相关研究,在木纠错组上部发现了晚三叠世诺利期Epigondolella sp.牙形石分子,在下拉组顶部发现了时代跨越晚二叠统长兴阶和早三叠统印度阶的牙形石Hindeodus typicalis;从而将研究区木纠错组时代重新厘定为晚二叠世长兴期至晚三叠世诺利期,指示拉萨地块西部三叠纪应仍为连续的浅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85.
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生物灭绝后,三叠纪海洋长期、复杂的生物和环境变化过程受到高度关注.基于牙形石、菊石生物时代及土隆地区三叠系全岩稳定碳同位素曲线,识别出6次负偏和5次正偏.其中早三叠世碳同位素的N1-N4四次负偏和P1-P4四次正向偏移过程,能与我国华南、日本等多个剖面进行对应,反映我国藏南所在的高纬度地区经历了与低纬度地区相同的全球碳循环异常.首次报道了土隆剖面识别出的晚三叠世卡尼期碳同位素负偏,其幅度达到3.3‰,可对应意大利、日本以及我国川西北地区和华南南盘江盆地所记录的卡尼期极端气候事件.中卡尼期温度升高,降雨量急剧增多,风化作用显著加强,陆源硅质碎屑输入增强,可能是土隆剖面岩性剧烈变化的环境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6.
扬子东南缘两界河组的岩性以岩屑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代表了长安冰期和古城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沉积,其沉积时限的厘定对认识华南Sturtian冰期地层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对黔东地区两界河组碎屑锆石进行了系统的形态学和U-Pb年代学研究,大多数锆石为典型的岩浆锆石,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于740~900 Ma,另有少量古元古代和太古宙年龄,主要峰值为~760 Ma、~780 Ma、~800 Ma、~820 Ma和880~900 Ma.在两界河组底部获得最年轻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708±15 Ma,在上部获得最年轻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703±22 Ma,结合区域上相当地层渫水河组的顶部年龄(~690 Ma),认为黔东地区两界河组的沉积时代应在708~690 Ma之间.两界河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记录了扬子陆块新元古代幕式岩浆事件及早期地壳演化的信息,结合锆石形态认为其物质来源可能包括下伏新元古代岩浆岩及沉积地层、扬子西北缘和西南缘的基底岩石.研究区两界河组底部碎屑锆石年龄约束了江口间冰期沉积晚于~708 Ma,考虑到南华纪早期地层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盆地构造活动,不排除长安冰期沉积物在黔东地区局部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7.
西藏过铝花岗岩锆石群型的成因信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锆石是西藏过铝花岗岩最重要的副矿物,为了探讨过铝花岗岩的成因,对西藏过铝花岗岩体中的锆石含量、晶体形态和群型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明显分出5种锆石晶体形态;锆石主要在过铝环境条件下,岩浆结晶温度较低时形成,结晶范围为600~900℃,其中冈底斯带结晶温度高于喜马拉雅带。不同构造-岩浆带锆石群型特征反映的成因信息不同,喜马拉雅带为壳源成因,而冈底斯带除了壳源成因之外,还有幔源成分的加入,反映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成和演化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88.
在西藏昌都市察雅地区侏罗纪红层中发现了恐龙化石,主要包括肋骨、椎体等.对其中保存较完整的蜥脚类颈椎、肩胛骨、兽脚类耻骨等进行了形态学描述.虽然目前发现的材料较少,确定种属还存在一定困难,但其丰富了侏罗纪恐龙的地理分布.该地区恐龙化石多处出露,说明恐龙化石相对丰富.对该地区恐龙化石的进一步勘查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亚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