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根据水系格局、河谷形态、河流纵剖面和沉积物的观察、分析,论述红河东源溪沟河对长江支流鱼泡江源头段的袭夺.依据绝对年代测定,袭夺发生于1250aBP以晚.这是两大水系间近代河流袭夺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出发,从生态系统的抗扰力和恢复力两个方面对流域泥石流防治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根据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衡量原则,从发生泥石流的临界降雨强度,土壤侵蚀模数,植被恢复速率,土地生产潜力和区域小气候条件等5个方面探讨了泥石流防治的生态效益的评估方法,进而所拟评估指标的量化方法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泥石流防治的流域自然地理环境优化效益评估指标的筛选原则和筛选方法,对选出的指标进一步论述了定义和在效益评估中的代表性,提出了指标的量化方法,取值范围和取值条件,在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4.
神农架南坡表土孢粉植物群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神农架南坡表土孢粉分析表明,从山麓到山顶可以划分出五个特征明显的孢粉带,代表五个不同高度带内的主要植物群落。它们基本反映了现代植被的整体特征,在群落类型和主要成分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种属数量、相对比率和分布高度等方面基本相似,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南山区的泥石流防治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对以川西山地和滇北山地为主体的中国西南山区泥石流及其防治进行了综述。以城镇泥石流、铁路泥石流和公路泥石流防治为重点,分析了中国西南山区泥石流防治的原则、方案、措施和防治效益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泥石流防治工作的系统化和最优化以及泥石流紧急避难体制等方面展望了中国西南山区未来的泥石流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大型桥梁冲刷防护工程损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苏通大桥为例,通过模型试验和冲刷防护工程及周边河床地形的长期监测开展了大型桥梁冲刷防护工程的损坏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型桥梁冲刷防护工程存在两种损坏形式:防护工程防护区面层冲刷损坏和防护工程护坦边坡坍塌损坏;防护工程的破坏主要发生在防护工程后1~2年内。提出了以"损坏率"和"稳定边坡"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类型的破坏指标。同时,提出了防护工程"成型稳定工程量基准线"概念,为监测冲刷防护工程稳定性制定定量目标。研究结果还表明,在防护体稳定后,防护区呈"洪季淤积、枯季冲刷"特点,这一变化对防护体稳定影响有限。研究结果为类似工程设计、监测、维护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广东沿海地区近50年登陆台风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根据1949~1998年广东沿海地区登陆台风灾害资料,并对这50年登陆台风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对台风灾害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导致台风灾害的因素,对台风所造成的主要灾害进行归类并进行灾情统计,探讨了广东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特点以及主要台风灾害与台风路径的关系,提出了台风灾害的宏观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唐晓春 《地理学报》2001,56(6):743-743
自然地理学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学科的交叉和圈层的相互作用,在于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去审视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去审视地表物质的空间联系与地域分异规律。可是,过去的自然地理学教学体系和教材却存在着特色不突出的现象。从教学体系来说,自然地理学是一系列课程的组合:地球概论、普通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和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有的学校再加上普通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从教材内容来说,似乎是这些学科众多知识点的拼凑,缺乏横向的交叉、融合和联系。由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  相似文献   
19.
《热带地理》自 1999年第 4期起开辟了“争鸣园地”栏目 ,并以粤东“‘冰臼’与‘壶穴’之争”为题开展热烈讨论。至今两年来 ,在广大读者竭诚支持下 ,本栏目在国内外地学界已产生了广泛影响 ,争鸣至今热度未减。现因内容安排等原因 ,对本专题的讨论只能暂告一段落。为继续贯彻“学术争鸣”方针 ,加强地学各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 ,促进学科发展 ,本刊编辑部于 7月 2 0日在广州地理研究所组织举行了关于“‘冰臼’与‘壶穴’之争”的专题讨论会。与会者有来自广州地区有关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科技人员共 2 0多人 ,南方日报并派记者到会采访。会议自始至终充满热烈气氛 ,专家们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 ,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要求 ,现将所收到的专家书面发言稿 ,包括未能到会的专家为本栏目撰写的稿件一并刊出。为客观地反映会议情况 ,同时解决稿件多而版面不足的矛盾 ,特别是为持不同见解者提供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 ,稿件一律以简短的笔谈形式编发。又根据“文责自负”原则 ,稿件处理力求在内容、观点、风格等方面保留其“原汁原味”。虽然 ,对本专题的讨论现已暂告一段落 ,但这绝不意味着争鸣已“划上了圆满句号”。广大读者通过对两年来争鸣过程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  相似文献   
20.
正在崛起的边缘科学——灾害地貌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地貌是指对人类的生活及生存环境造成直接和间接灾害性影响的地貌现象的总称。根据造成灾害的地貌类型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划分出山地灾害地貌、平原灾害地貌、喀斯特灾害地貌、风沙及黄土灾害地貌、海岸灾害地貌等基本的类型。我国在近几十年对一些灾害地貌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随着“国际减灾十年(IDNDR)”活动的开展和国际间关于灾害地貌研究网络的逐渐形成,我国的灾害地貌学也随之产生,它是一门崭新的,正在开拓之中的地貌学分支学科,同时它又是一门介于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水工学以及社会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