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CO2标准气标定及采样瓶分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M0二氧化碳标准气系列对国内配制的二氧化碳标准气进行了标定,并对采样瓶分析系统的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确度,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该系统还具备了从进样到数据处理等较完整的自动化功能,可用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标定及采样瓶分析。  相似文献   
32.
2018年10月7-14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周凌晞研究员赴美国波士顿参加了由麻省理工学院(MIT)承办的改进的全球大气实验网(AGAGE)第58次工作会议暨40周年庆典。来自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英国气象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CSIRO)、澳大利亚气象局、瑞士材料测试与研究联合实验室(Empa)、瑞士计量局、挪威大气研究所(NILU)、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GIT)、中国气象局.  相似文献   
33.
我国4个国家级本底站大气CO2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CO2是影响全球温度的主要温室气体,其浓度变化状况能反映出不同区域大气受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的程度.以中国气象局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4个国家级大气本底站为研究基地,每周一次进行Flask瓶采样/实验室非色散红外吸收法CO2浓度分析.根据2006年9月~2007年8月期间观测资料,并结合瓦里关长期在线观测数据处理经验,对大气CO2采样分析数据本底浓度筛选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我国4个典型区域大气CO2本底浓度特征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可以为深入了解我国典型区域温室气体浓度现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瓦里关、上甸子、临安和龙凤山站大气CO2浓度水平分别为383.5,385.9,387.8和384.3ppm.瓦里关站大气CO2浓度变化较为平稳;而上甸子和临安两个区域本底站分别受到京津塘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浓度波动较大;龙凤山站由于受到植被光合作用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大气CO2浓度季节变化规律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4.
大气CO2标准气浓度标定及采样瓶CO2浓度分析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美国NOAA/CMDL开发的用于我国大气本底监测的非色散红外CO2瓶分析和标准气标定系统做了测试与讨论,并对在青海瓦里关、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和北京上甸子所采集到的实验性空气样品中的CO2浓度进行了测量,与瓦里关在线连续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均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精确度和较好的稳定性,具备了从进样到数据处理等较为完整的自动化功能,具有简便易行、准确可靠等特点,可用于大气CO2标准气体的标定及采样瓶分析。测量和对比结果也表明,样瓶采样和分析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现场连续测量系统,在不同的地点进行采样并进行集中分析也是一种较为经济、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原位围隔耐寒高羊茅浮床对苏州重污染河道水体的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婷婷  操家顺  周勇  周凌 《湖泊科学》2007,19(5):618-621
过去采用美人蕉等浮床来净化水质报道较多,而采用原位围隔高羊茅草坪浮床来净化重污染河道水体,目前尚未见有报道.本文研究了不同高羊茅草坪浮床覆盖率对冬季重污染河道水体的净化能力,以期确定其最佳覆盖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高羊茅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COD等均具有极强的去除能力,并能有效提高水体透明度.这为冬季重污染河道水体水质改善的示范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2008年7月,中国气象局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应对气候变化的六大重点任务.加强温室气体在线监测分析能力建设,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节能减排等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温室气体在线观测项目(一期)建设包括在我国4个大气本底站(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汀临安、黑龙江龙凤山)建成2种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在线观测系统,2008年底之前卜传观测资料,为了解各站所在地温室气体本底浓度变化及地区间差异,进一步分析评估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测算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动态变化奠定基础,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内政、外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7.
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国家大气成分本底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建设"于2005年底正式启动,执行期3年.项目负责人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研究员,第2负责人兼协调人为周凌唏研究员.  相似文献   
38.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包括200多个本底站,涉及观测要素达200多种.但站点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集中地区的站点较多,亚洲、非洲、南美等地区站点较少.中国气象局自1981年起先后建立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3个区域本底站,1994年建成青海瓦里关全球本底台.上述4个本底站都是WMO/GAW的成员,也是科技部国家大气成  相似文献   
39.
在大气化学实验室以及大气本底、酸雨和沙尘暴等观测站网长期工作基础上,作为"大气成分轨道"的主要牵头实施单位,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积极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按照"立足现有、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建设"基本思路,设计建设大气成分研究型业务体系,保证了各项科研、业务和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初步形成了12个研究和业务团队:气溶胶、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反应性气体与大气光化学、臭氧与辐射、酸雨、边界层、数值同化、大气成分数值模拟、化学输送数值模拟、大气成分气候效应、大气成分反转数值模拟、常规预报要素分析.2005年在研和新获准的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达30多项.  相似文献   
40.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和新闻发布会于2004年12 月16日在京举行。该中心是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主体,联合中国气象局多家业务中心共建的科研型业务单位,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研究员兼任中心主任。该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充分发挥中国气象局同时拥有国家级气象科研机构、业务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