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8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409篇
测绘学   211篇
大气科学   309篇
地球物理   328篇
地质学   1219篇
海洋学   228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229篇
自然地理   29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6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51.
惠民凹陷普遍存在异常低压现象,低压发育层段为沙河街组二段、三段,且集中分布在中央隆起带周边。前人对异常低压成因研究尚存在于定性描述阶段,应用295口井试油实测地层压力数据,分析了惠民凹陷地层压力纵向、平面分布特征;从引起异常低压主要因素入手,定量分析了抬升地层剥蚀、地层温度降低、蚀变耗水作用、蚀变矿物体积变化对地层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层剥蚀孔隙反弹引起地层压力降低0516 MPa;地温下降造成地层压力降低202~373 MPa;蚀变耗水引起地层压力降低864 MPa;蚀变矿物体积变化使得地层压力降低436 MPa;成藏期烃类充注,地层压力增加量小于32 MPa。以上各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央隆起带压力演化呈现降压-增压-降压的旋回性,并最终形成现今压力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52.
通过对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的重新梳理,运用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对元坝地区吴家坪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分析,选择典型连井剖面进行地层层序对比,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内开展了沉积充填作用的研究。研究表明:(1)元坝地区吴家坪组地层划分为三段,吴一段底部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及铝土岩为主,中上部为生屑灰岩,吴二段下部岩性为泥岩、泥灰岩,上部为生屑灰岩夹薄层硅质灰岩,吴三段岩性以厚层生屑灰岩为主,吴一段为一个三级层序SQ1,吴二、吴三段组成一个三级层序SQ2;(2)吴家坪组继承了茅口组的沉积格局,SQ1和SQ2早中期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模式,SQ2晚期在峨眉地裂运动的拉张作用下,出现"台盆分异",具有发育台缘高能浅滩的沉积背景,且地震响应特征明显;(3)吴三段台缘高能浅滩储层发育,且具有"多元供烃、近源富集"的特征,生储盖配置好,成藏条件优越,展示了良好的勘探潜力。元坝地区吴三段发育台缘浅滩相储层这一认识将有利拓宽上二叠统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953.
在江西相山铀矿田河元背地区实施的CUSD3钻孔,发现其深部存在晚期侵入到打鼓顶组流纹英安岩、凝灰岩、泥质粉砂岩中的流纹斑岩。利用激光等离子质谱分析技术(LA ICP MS)测得流纹斑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318±07)Ma (MSWD=041),晚于前人所测的鹅湖岭组碎斑流纹岩年龄。该流纹斑岩具有高硅、富钾、铝过饱和等特点,还表现出高场强元素Rb、Th、U、La、Ce、Nd和LREE富集,Ba、Nb、Sr、P、Ti等元素亏损以及δEu明显负异常的特点。锆石的εHf(t)值介于 -677~-1038之间,对应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C介于1 619~1 846 Ma,岩石的ISr值为0710 92~0712 01,εNd(t)值为-818~-919。其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分布模式及同位素特征与前人报道的碎斑流纹岩特征类似,暗示流纹斑岩与碎斑流纹岩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以上特征说明河元背地区流纹斑岩形成于早白垩世造山运动碰撞后伸展阶段,为深部硅铝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相山西部流纹斑岩的发现,可以推测该区或许存在一个次级火山机构。  相似文献   
954.
坦桑尼亚恩泽加地区内的某研究区第四系覆盖严重,常规地质找矿方法无从入手。为了解研究区内地层或岩性边界、构造产出环境,给选择找矿靶区提供指导作用和有效找矿信息,笔者进行了1∶1万地面高精度磁测,圈定了数条NW-SE向和NE-SW向呈线性串珠状展布的磁异常带,依据辉长岩磁性特征,推测磁异常带是由侵入辉长岩岩脉引起,从而厘清了研究区内线性构造的分布特征;结合区域构造和金矿床(点)分布规律,认为研究区内NWSE向剪切带是与金矿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构造,应以寻找构造蚀变岩型或剪切带型金矿为主;经对NW-SE向剪切构造带(SZ6)进行地表工程揭露,发现了金矿化蚀变带。  相似文献   
955.
黔北凤冈二区块石牛栏组广泛发育台地边缘浅滩相沉积,生物礁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为储层发育的有利层段。文章通过扫描电镜、薄片观察、孔渗和压汞实验,发现研究区内储层虽然有孔隙不发育,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孔隙的分选性较差,孔喉较粗等特点,但其构造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孔隙度较高,使其具备有形成裂缝型油气藏的条件;对储层的影响因素和勘探前景进行的分析表明:在黔北地区的石牛栏组裂缝较为发育,构造保存条件和烃源岩层发育较好的地段具备形成天然气藏的条件,且以凤冈残留向斜为石牛栏组储层勘探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956.
为预测范庄银矿床M_(23)主矿体的深部变化趋势,在对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发现矿体具有明显的侧伏现象。微量元素统计分析表明,Cu、Sb、As为矿体的近矿指示元素,矿体具有多期次的特点。M_(23)矿体化探数据表明,矿体自上而下其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u-Bi-Cu-As-Zn-Pb-Sb-Mo-Ag-Sn-W-Hg,具有明显的"头尾晕共存"和"反分带"特征。结合矿体剥蚀系数的变化规律,预测在M_(23)矿体向深部(696 m以下)有较大延深(伸)或有深部有盲矿体存在,钻探验证(见矿高程370 m)说明矿床深部有较大的增储潜力。  相似文献   
957.
为了解沾化凹陷泥页岩裂缝型油藏的成藏特点,对沾化凹陷罗63井沙一段碎裂岩方解石胶结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开展了岩相学及包裹体温、压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碎裂岩的碎粒颗粒为泥晶白云岩,碎粒之间为亮晶方解石充填胶结,其内主要发育低气液比的烃包裹体与少量共生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烃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2~110℃,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5~119℃,冰点温度为-1.7~-2.0℃,盐度为2.8%~3.3%NaCl_(eqv),呈现低盐度流体的特征;烃包裹体的捕获温度为124~126℃,捕获压力为16.7~18.6 MPa;单体烃包裹体主要由碳数小于25的正构烷烃类组成,主峰碳为C15,Pr/n C17、Ph/n C18和Pr/Ph值分别为0.42、0.55和0.69,方解石胶结物捕获的轻质油应源自渤南洼陷中心相对成熟的沙四段烃源岩,捕获时的流体压力系数大于1.56。  相似文献   
958.
对大兴安岭中段扎赉特旗地区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研究。用LA-ICP-MS测得流纹质隐爆角砾岩(TW6)和流纹岩(TW14)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57.2±1.2Ma和154.8±1.1Ma,表明火山岩形成于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火山岩富硅碱、贫钙镁,为过铝质钙碱性系列;(La/Yb)_N=20.24~22.68,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呈右倾形式,Eu为正异常;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i、P强烈亏损,显示壳源岩浆的特征。综合本区火山岩的特征并结合他人研究成果,认为扎赉特旗地区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后伸展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59.
地处中亚造山带西南缘的准噶尔盆地周缘发育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初步研究表明,在西准噶尔克拉玛依,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及北天山巴音沟蛇绿混杂岩中除典型蛇绿岩组合之外,还存在海山或大洋岛屿岩石组合,即玄武岩、灰岩、泥岩和硅质岩。这些玄武岩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具有高TiO_2和TFeO,低MgO,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特征,无明显Nb、Ta负异常,与日喀则及夏威夷洋岛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极为相似,可能形成于大洋板内的海山或洋底高原,认为其成因与地幔柱相关,表明在古亚洲洋演化过程中,不仅是洋内俯冲系统,还伴有地幔柱活动。  相似文献   
9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