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2.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城市用地扩展类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卓莉  李强  史培军  陈晋  郑璟  黎夏 《地理学报》2006,61(2):169-178
针对目前在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的划分与识别方面存在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基于夜间灯光图像像元灯光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对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进行分类/识别的方法, 并应用该方法将中国1992~1998年间的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分成了3级7大类,进而对这些扩展类型的区域结构、空间分布和开发强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1992~1998年间中国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的一些主要特征。提出以像元为分析对象、并采用多级分类的方法,不仅实现了大尺度上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的快速识别,而且还在保证分类结果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衔接一致的前提下,提供了更为详细且符合实际的城市用地空间扩展信息。  相似文献   
43.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64,自引:1,他引:63  
周涛  史培军  王绍强 《地理学报》2003,58(5):727-734
对中国1998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的2000多个土壤剖面中碳储量与年平均温度 (T)、年降水量 (P) 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的温度带下具有很大的差异,在T ≤10oC的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温度的负相关性最强;在10oC< T ≤ 20oC的地区,受与降水正相关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年平均温度表现出一种正相关性;而在T > 20oC的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性都很差。由于温度和降水在中国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因此在相关分析中宜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受人类耕种的影响,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温度、降水相关性远低于非耕地土壤。对具有相同土壤属性和气候条件的同一地区的耕地土壤与非耕地土壤样本进行的配对检验表明,耕地土壤与非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地利用的改变在总体上导致了土壤碳的释放。  相似文献   
44.
开展多致灾因子耦合作用下的地质灾害研究对山区综合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山区孕灾环境中,极端降水和地震是触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以往研究多在山地孕灾环境稳定的假设下,研究极端降水或强震单独导致的地质灾害过程,而对孕灾环境变化下的极端天气和地震致灾因子共同诱发地质灾害的关注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发生在山区的地震和极端降水共同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研究案例,系统总结了山区强震与极端降水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相互作用过程。现有研究已在地震和极端降水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问题上取得了以下认识:(1)山区地震可强烈改变孕灾环境,显著提升震后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放大极端降水-滑坡灾害链;(2)地震对降水引发滑坡的影响随着震后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该现象可能受控于气候因素;(3)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定量研究山区强震和极端天气气候二者“遭遇”下的地质灾害链将面临更多挑战。由于观测案例不足,针对山区地震与极端降水共同导致地质灾害的研究仍缺少定量分析,触发机理也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45.
气候变化对洪水灾害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气候变化背景下包括洪水在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气候变化对洪水灾害的影响既是全面理解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内容,也是减轻洪水灾害风险的实际需要。从气象水文和灾害风险两大领域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洪水灾害影响的研究进展,从反映洪水灾害系统的雨情、水情和灾情角度,全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对极端降水、极端径流和洪水损失的变化及归因研究,梳理了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方面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加强数据积累,完善气候模式与水文模型的耦合,加强承灾体脆弱性及其变化的评估,综合洪水致灾过程与灾情结果的分析,推动气象水文与灾害风险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6.
风沙流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在中国乃至全球,风沙活动都十分频繁,它直接影响着风沙地区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因此,研究风沙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十分必要。以往,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沙漠逆境的综合条件(如降水、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养分等综合因子)进行的,研究内容涉及植物的生理、生化、物质代谢以及生态适应性等。但国内外就风沙流单因子对植物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展开,为此,作者利用野外风洞条件,就不同风况下的风沙胁迫对某些植物生长特征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风沙流胁迫可使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s)、叶温(Tl)、叶片水势(Wp)降低,使蒸腾速率(Tr)升高;且风速越大,吹风间隔越短,这些参数变幅越大;风沙流比净风的影响更大。风沙流能降低试验植物的水分利用率,进而增加植物的干燥作用;同时可使脯氨酸含量增加。由于风沙流运动和植物的复杂多样性,因此这个研究领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  相似文献   
47.
国内外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由于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城市水文效应是其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介绍城市化的内涵以及城市化水文效应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了城市化导致的城市水文效应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具体包括城市化对径流、蒸散发等各种水文要素及其水质的影响,并针对目前城市化水文效应的研究方法—流域对比实验法、水文特征参数法和流域水文模型法进行了总结,最后指出了当前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8.
综述了第一届世界风险大会关于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的进展,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对策。灾害与风险研究的目标正在趋向一致,都集中在为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灾害研究的区域安全建设正在向基于风险研究的区域风险管理体系转变,由此认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接受一定风险水平条件下的区域发展模式,一定风险水平依赖于由区域经济水平与社会文化体系相关联的区域安全建设水平;加强我国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的学科建设、国家实验室建设、重大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已势在必行;重点开展灾害脆弱性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风险评价体系与风险评价模型、典型区域灾害与风险管理范式、灾害与风险应急控制预案(情景分析)、灾害与风险区划等方面的研究。为此把灾害科学和风险科学,与全球变化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统一纳入到地球系统科学体系之中,以加强与完善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综合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49.
云南省农村乡镇地震灾害房屋损失评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瑛  史培军  王静爱 《地震学报》2005,27(5):551-560
根据1990——2000年20余次云南省地震的房屋损坏调查数据,建立了目前云南省农村居民最主要的4类房屋地震脆弱性模型(烈度-损失率曲线);进而利用设定地震灾害损失模拟方法, 基于2002年云南省房屋状况, 模拟了历史上的破坏性地震如果再次发生, 将造成的云南省房屋的经济损失. 误差分析表明, 该模拟计算方法实用性强, 对一般性地震的模拟误差在30%左右. 将云南省886——2002年的398次地震依次进行了房屋经济损失模拟. 结果表明, 云南省年均因地震引起的经济损失约为4.1亿元, 占当年云南省GDP值2 232.32亿元的0.18%. 由于房屋造价的上涨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增加,历史上的强震一旦今天再次发生, 对云南省经济的影响将远远大于当年.   相似文献   
50.
基于目标功率谱和包线的地震动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以目标功率谱和目标包线函数为双目标函数的人工地震动合成方法,使人工地震动不仅符合目标功率谱,还基本符合目标包线函数,并对加速度基线进行了调整,使速度时程和位移时程更为合理。作者认为如果用反应谱作为目标谱,生成的人工地震动时程可能会弱化地震动的随机特性,用这样的人工地震动时程作为输入来分析建筑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反应,不是理想的选择。对建筑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时,用基于功率谱的人工地震动作为输入,应当是一种更为合理的方法。作者认为平方和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是随机信号的总能量参数,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对于一定持时的随机平稳信号样本,平方和(持时×平方平均值)对振幅起重要控制作用。平方和、归一化功率谱、时域包线函数是基于功率谱模型的地震动三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