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3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河南汝阳地区竹园沟钼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凡  罗照华  卢欣祥  陈必河  杨宗峰 《地质通报》2010,29(11):1704-1711
位于东秦岭钼成矿带内的河南汝阳钼铅锌多金属矿田是国内近几年发现的大型矿床集中区,区内发育东沟超大型斑岩钼矿床、竹园沟大型钼矿床和老代仗沟、西灶沟、王坪西沟等大型铅锌矿床。介绍了竹园沟大型钼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利用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竹园沟钼矿体中的辉钼矿进行了成矿年代的测定,获得辉钼矿同位素的模式年龄为(122.2±2.3~119.6±2.2)Ma,平均为120.9Ma±2.3Ma。该成矿年龄显示竹园沟钼矿的成矿时代与汝阳南部其他钼铅锌等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时代相近,表明汝阳南部钼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成岩成矿年龄(120~110Ma)的一致性,均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即中生代晚期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伸展时期的板内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42.
第八届国际矿床会议已千2005年8月18~21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岁末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两个会议虽然性质不同.但却都围绕着地质找矿这一主题,前者为垒球矿床地质工作者的一个盛会,研究全世界矿床地质发展,后者却是新的一年,尤其是未来“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43.
秦岭—大别山地区钼矿类型与矿化组合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岭—大别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带,钼矿为本地区最具特色的矿产,并且分布广、类型多、储量大。根据钼矿赋存状况、与岩浆岩的空间关系、矿物组合、矿体产状、热液蚀变等特征,初步将秦岭—大别山地区的钼矿床划分为5个类型7个亚型和10个矿床式。不同类型矿床中成矿元素的分布组合特征不同,可分为3种矿化组合,即Mo(Mo-W-Re)、Mo-Cu-Fe和Mo、Pb、Zn、Ag、Au。根据新的成矿理论,不同类型钼矿的成矿流体与熔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可以分出4种关系。秦岭—大别山地区钼矿类型的系统划分,对本区钼矿的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44.
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的失败:原因和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流行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假定含矿流体由岩浆分异作用、特别是分离结晶作用产生。由于大型、超大型矿床往往与小岩体有关,而小体积岩浆不能满足质量平衡的要求,其支持者进一步假定含矿岩体的深部存在一个大岩浆体。这种解释与矿区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和理论推导结果相悖:(1)含矿斑岩中常见暗色微粒包体和大量具有较高密度的矿物,表明岩浆没有发生分离结晶作用;(2)流体的活动性远大于硅酸盐熔浆,没有证据表明岩浆分异产生的流体要在熔浆固结之后才开始活动;(3)矿区普遍见有同成矿的宽谱系岩墙群,暗示成矿期不存在大的深部岩浆房。因此,岩浆热液成矿理论遭遇的困境不仅仅是质量平衡问题,有必要重新思考岩浆相关矿床的形成机制。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失败的深层原因则是它将成矿作用看作是理想系统中的平衡线性过程,而成矿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复杂性动力系统,成矿作用是一种非平衡、非线性过程;换句话说,在流行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中,对成矿系统和成矿作用的基本属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当今科学发展水平上,其失败是必然的,因而有必要构筑新的成矿理论。依据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原理,罗照华等(2007,2009)将熔浆和含矿流体看作是成矿系统中2个独立的子系统,认为它们的强相互作用及其环境约束主导了成矿系统的戏剧性变化;进而构筑了一个新的框架性模型,称为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该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比流行岩浆热液成矿理论更多的地质现象,还可以推导潜在的具体找矿标志,可能成为岩浆相关矿床成因研究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45.
关于辉钼矿中Re含量示踪来源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对近年来国内已发表的744个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数据进行了汇总,发现所有样品辉钼矿中的Re含量具有混合分布的特征.按照岩性和共生矿物种类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辉钼矿中Re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与岩性和共生矿物种类存在密切的关系:长英质脉和花岗岩中辉钼矿的Re含量最低,几何平均值分别为7.41×10...  相似文献   
46.
分别出露于东、西秦岭的曹坪和沙河湾岩体、老君山和秦岭梁岩体 ,是秦岭全面碰撞后于三叠纪末 (T3 )侵入的花岗岩体 ,其冷却历史记录了秦岭陆内造山阶段的初期隆升过程。通过对角闪石、黑云母和钾长石的40 Ar/ 3 9Ar年龄测定 ,以及对钾长石40 Ar/ 3 9Ar年龄谱进行的多重扩散域模拟计算 ,发现东、西秦岭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冷却历史 :从晚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 ,东、西秦岭同时由 5 0 0℃开始快速冷却 ,之后东秦岭经过一个短暂的稳定期 (约 2 0Ma)后又持续快速冷却 ,至中侏罗世末即已通过 15 0℃等温线 (约地表下 3~ 5km) ;而西秦岭在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初的近 10 0Ma中一直处于稳定平缓的状态 ,至晚白垩世中期才快速冷却至 15 0℃。这种不同的冷却历史可能反映了东、西秦岭的差异隆升过程。  相似文献   
47.
北秦岭早古生代二郎坪蛇绿岩片的组成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孙勇 《中国科学D辑》1996,26(Z1):49-55
原岩建造、变质和变形分析表明,二郎坪群(广义的或狭义的)系不同性质的岩片经构造拼集而成,不具有地层学意义,解体为大庙岩片、二郎坪蛇绿岩片和小寨岩片。重新厘定的二郎坪蛇绿岩片为特指原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火山-沉积岩系。该岩系由块状玄武岩、枕状玄武岩、席状岩墙或岩床构成,夹含放射虫硅质岩,形成于早古生代。二郎坪蛇绿岩片中玄武岩和辉绿岩(岩墙)在地球化学上与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类似。结合岩石组合和古生态分析,二郎坪蛇绿岩片代表古大洋岩石圈残片。侵入于二郎坪蛇绿岩片中的斜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480Ma),可作为二郎坪蛇绿岩片构造侵位时代的上限。  相似文献   
48.
嵩县祁雨沟金矿成矿时代的^40Ae—^39Ar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单矿物^40Ar-^39Ar年代学方法,对河南祁雨沟爆破角砾岩型金矿的矿化蚀变矿物进行了高精度的定年研究,矿脉中钾长石的^40Ar-39Ar 年龄表明,祁雨沟金矿的主要成矿阶段发生在115-125Ma期间,成矿作用持续达10Ma。结合产人研究成果分析,区域燕山期花岗岩侵位30Ma之后祁雨沟金矿开始进入主成矿期,此时正是区域伸展构造的发育时期,深部流体活动频繁而强烈。祁雨沟金矿是中国东部金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9.
嵩县祁雨沟金矿成矿时代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单矿物40Ar-39Ar年代学方法,对河南祁雨沟爆破角砾岩型金矿的矿化蚀变矿物进行了高精度的定年研究.矿脉中钾长石的40Ar-39Ar年龄表明,祁雨沟金矿的主要成矿阶段发生在115~125Ma期间,成矿作用持续达10M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区域燕山期花岗岩侵位30Ma之后祁雨沟金矿开始进入主成矿期,此时正是区域伸展构造的发育时期,深部流体活动频繁而强烈.祁雨沟金矿是中国东部金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0.
东秦岭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的成矿作用及地质构造背景   总被引:77,自引:18,他引:77  
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有色金属,贵金属的成矿作用发育,是中国著名的Mo,W,Au多金属成矿带,也是中国最大的Mo,Au,W等矿产基地与重要的矿集区之一。通过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机制和成矿特点的研究,发现成矿多与中生代燕山期(170-100Ma)的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类有关,并生成一系列斑岩-爆破角砾岩型矿床,矿床具有深源,与岩体同时,同空间以及岩体的成矿元素丰度高等特点,矿床类型与岩浆成分有关,表现出明显的成矿专属性,矿床的形成受区域构造演化作用的控制,成岩成矿作用是燕山期中国东部在陆内俯冲的背景下,岩石圈巨大减薄,引起软流圈抬升和地幔上涌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