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重复地震观测地壳介质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天然重复地震观测地壳介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其精度主要受地震定位精度、 重复地震位置不一致以及震相读取误差等影响, 这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文中提出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 并且采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消除震相读取误差影响, 从而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 根据上述方法原理, 利用大姚地区重复地震观测该地区地壳介质随时间的变化。 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测量的精度, 并且显示在2003年大姚6.2级、 6.1级地震前出现了短期的地壳介质速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52.
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较强余震的应力触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 0 0年 1月 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 5级地震 ,震后发生了 7次M≥ 4 0级的较强余震。本文计算了姚安MS6 5级主震后 ,主震和前震在 7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CFS)。结果表明 ,有5次较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 (ΔCFS >0 )的地区 ,增加的范围为 10 -2 ~ 10 -1MPa。并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 ,发现在前震和主震的破裂面长宽度和位错量估计值分别取上下限的 16种组合情况下 ,5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都为正 ,只是数值在 10 -3 ~ 10 -1MPa之间变化 ,而另 2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正负值发生变化。结果表明 ,主震和前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是姚安MS6 5级地震较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
基于Coulomb静应力变化的概念,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海原(1920年2月,M=8.5)、古浪(1927年5月,M=8.0)和昌马(1932年12月,M=7.6)3次大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原大地震发生可能诱发古浪大地震提前16-44a发生;而昌马地震发生可能不受海原和古浪地震诱发静应力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基于Coulomb静应力变化的概念,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海原(1920年2月,M=8.5)、古浪(1927年5月,M=8.0)和昌马(1932年12月,M=7.6)3次大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原大地震发生可能诱发古浪大地震提前16~44a发生;而昌马地震发生可能不受海原和古浪地震诱发静应力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张永仙  刘桂萍 《地震》1998,18(1):49-56
回顾性地分析了1996年12月16日顺义Ms4.0地震前,首都圈的异常演化情况及利用加卸载响应比等方法对该地震震前形势及震后趋势进行的综合判断,结果表明,顺义地震前观震不冢非测震学的均存在的地震前兆,这些前兆具有一定程度的中期向短期演化的特点,利用响应比除可以对主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测外,还能对大余震作出不同程度的预测,作还探讨了地震日常监测中须得汲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6.
刘桂萍  马丽 《地震》1989,(6):28-37
本文使用1960—1987年的京、津、唐、张地区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采用文献[2]所述的地震空间集中度的计算方法,对所有资料进行了3种不同方式的处理。结果表明地震空间集中度的大小随时间、空间的变化明显地反映了地震活动图象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震活动平静、密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7.
地震非均匀度方法在华北地区中强地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桂萍 《地震》1999,19(1):52-58
根据1997年10月初全国范围内地震非均匀度(GL值)方法的空间和时间扫描结果,在内蒙古中部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明显高值异常,提出这2个地区未来1年存在发生5 ̄6级地震的可能。此后在1997年10月18日和1998年1月10日在上述2个异常区域分别发生了内蒙古临河Ms5.0和河北省张北-尚义Ms6.2地震。通过对这2次地震前GL值的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初步提出了中强地震前GL值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8.
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响应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刘桂萍  马丽 《地震》1994,(6):34-39
本文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应用于首都圈地区范围内除唐山、大同老震区以外的中等地震研究,在分析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基础上,计算12组地震前响应比的变化,结果表明9组震前响应比值有显著高值变化。通过对响应比起伏变化的时间范围进行统计,寻找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响应比变化特点,探索该方法应用于实际中等地震预报的途径。  相似文献   
59.
借助GPS的地学研究大学授时测距导航系统联合研究会(TheUniversityNavstarConsotium,UNAVCO)将帮助大学研究人员在地球科学中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它将为科学家提供GPS设备和技术支持,协助他们进行板块构造、地...  相似文献   
60.
对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橄榄辉长岩脉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岩脉成因,并探讨了其构造意义。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橄榄辉长岩脉结晶年龄为(433.4±1.6)Ma(MSWD=2.2),属志留纪中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全岩地球化学表明,岩脉具有高Al2O3和CaO、贫碱、低P2O5和TiO2的特征,属于钙碱性系列;另外,岩脉具有较高的Mg#值(77.47~79.01)、明显的Eu正异常(δEu=1.12~1.23),其轻稀土元素轻微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平缓;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岩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综合分析表明,岩脉岩浆源自被俯冲板片流体改造过的地幔楔部分熔融,部分熔融比例在2%~10%之间,由其形成的母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遭受了低程度的陆壳混染,并经历了橄榄石和斜长石的堆晶作用。结合区域已有资料,认为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在古生代中期经历了南天山洋向南俯冲,橄榄辉长岩脉产于主动大陆边缘环境,该时期存在显著的大陆地壳垂向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