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中长期强地震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傅征祥  刘杰  刘桂萍 《中国地震》2000,16(4):334-341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沿张家口-怀来-三河-天津-渤海-蓬莱-烟台-北黄海展布,长约900km,宽约250km,走向北西.该带上曾发生1679年三河-平谷8级和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本文分析了该带上以117°E为界的东、西2区历史和近代地震的G-R关系和时间进程,证明它们服从泊松过程,从而计算得到它们在2010年前发生强震的累积概率,即东区发生6级地震概率为0.80;西区发生7级地震概率为0.76.  相似文献   
32.
李纲  刘杰  傅征祥  刘桂萍 《地震》2004,24(1):34-41
强震发生前震源及其周围地区可能会出现前震活动, 这种前震活动可以分为二种: 一种为连续型, 即前震的频度或震级随时间渐渐增大, 直至主震发生; 另一种为不连续型, 前震的频度和震级先增大后减小, 然后发震。 这种现象不但在破裂声发射试验中观测到, 也在中国大陆地区多次强震前被观测到。 文中基于细胞自动机模型, 引入时间-状态依从摩擦本构关系, 即把自组织非线性系统的普适特征与真实断层摩擦的具体特征结合起来, 研究了强震前短期前兆地震活动的时间演化过程的机理。 文中研究了模型中各参数对模拟事件时间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 静摩擦强度在断层上的分布, 或是说静摩擦系数的离散程度直接影响强震前地震活动时间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3.
对前郭M_S5.8地震后6个月(2013年10月31日~2014年4月30日)内的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吉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目录研究了序列活动特征。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区呈NW走向分布,长轴约11km,短轴约6km。震源深度为5~15km。结合区域构造特征认为,该序列可能与NW走向的通榆-长春隐伏断裂活动有关,序列具有b值较低、5级地震频次高、发震时间集中的特点。序列主要起伏活动可以分为3个时段:主震后10天,余震强度衰减不明显;此后的2次起伏活动,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平静-增强(震级爬升)-发生强震和增强(震级爬升)-平静-再增强(震级爬升)-发生强震的特点;在序列早期阶段,震级-频度无法拟合成1条直线,G-R关系在低震级段和高震级段呈现2个线性段;在M_S5.8地震前h值有变小的趋势,且接近1;而M_S5.8地震后h值明显增大;M_S5.5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比较慢,p值为0.76;M_S5.8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较快,p值为1.17。  相似文献   
34.
通过分析云南省的历史地震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数据,表明20世纪以来云南省的地震生命损失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以红河断裂为界,红河断裂带上及其以东的滇西北、滇中和滇东北地区,其地震生命损失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红河断裂以西的滇西和滇西南地区。同时,从云南省的人口密度、民居建筑区域特点和地质地貌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云南省地震生命损失区域性差异可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5.
36.
孟国杰  刘桂萍 《地震》1998,18(3):274-280
从动态的观点介绍了大地水准的物理意义。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了常见的几种断层位错导致的大地水准面局部变化的分布图像,并着 断层位错的倾角与大地水疰同变化 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7.
38.
39.
40.
对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橄榄辉长岩脉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确定 了 岩 脉 成因,并探讨了其构造意义。LA-ICP-MS锆 石 U-Pb测 年结 果 表 明,橄榄辉长岩脉结晶年龄为(433.4±1.6)Ma(MSWD=2.2),属志留纪中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全岩地球化学表明,岩脉具有高 Al2O3和 CaO、贫碱、低 P2O5 和TiO2 的特征,属于钙碱性系列;另外,岩脉具有较高的 Mg# 值(77.47~79.01)、明 显的 Eu正 异 常(δEu=1.12~1.23),其轻稀土元素轻微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平缓;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岩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Rb、Ba、K、Sr,亏损高场强元素 Nb、Ta、P、Ti。综合分析表明,岩脉岩浆源自被俯冲板片流体改造过的地幔楔部分熔融,部 分 熔融比例在2%~10%之间,由其形成的母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遭受了低程度的陆壳混染,并经历了橄榄石和斜长石的堆晶作用。结合区域已有资料,认为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在古生代中期经历了南天山洋向南俯冲,橄榄辉长岩脉产于主动大陆边缘环境,该时期存在显著的大陆地壳垂向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