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255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01.
最近的研究表明,安徽霍邱地区安阳山(白大山)剖面下部碳酸盐岩段属于晚石炭世,上部碎屑岩段属于青白口纪。我们进一步对剖面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分析,在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其中以牙形石和虫颚化石数量最多。经鉴定,有牙形石Belodina和虫颚化石Marlenites marginatus,Chairidogenys borealis,Cornugenys sp.,Porrhogrnys sp.,Channahania sp.,Paradrilonersgenys cherylae等,Belodina时代为晚奥陶世,虫颚化石的时代为奥陶纪。晚石炭世地层中存在奥陶纪化石,表明可能存在奥陶系的物源区,微体化石是通过剥蚀、搬运再沉积保存到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显然,新发现的微体化石可能并不具有地层意义,但是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402.
二叠纪是地质历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恢复其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陕西镇安地区二叠纪时为古特提斯洋东部的一个孤立台地,二叠纪地层连续发育,厚度巨大(超过3 km),是研究二叠纪古气候古环境的理想之地。粘土矿物作为重要的古气候指标,可以恢复地质历史中的古气候。本次研究对陕西镇安二叠系159件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粘土矿物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粘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平均含量70.9%)、高岭石(平均含量7.9%)、蒙脱石(平均含量4.4%)、绿泥石(平均含量8.6%)和伊蒙混层(平均含量8.3%)。伊利石相对含量变化显示研究区二叠纪古气候的变化可分为8个段:即阿舍尔期(Asselian)至空谷期(Kungurian)中期的干冷期(P1);中二叠世中期经历了湿热(P2)—干冷(P3)—干冷暖湿交替(P4)的变化;卡匹敦期(Capitanian)中期至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早期的气候变冷(P5);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早期的短暂暖湿期(P6);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早期至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末期的气候逐渐变冷(P7);以及长兴期(Changhsingian)干冷暖湿交替显著的气候(P8)。同时,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二叠纪古气候变化受晚古生代冰期事件(LPIA)、Kamura事件及G—LB(Guadalupian—Lopingian boundary)生物灭绝事件的影响。此外,研究区沃德期(Wordian)存在一个持续约2.4Ma的短暂寒冷期,这与前人认为的空谷期(Kungurian)以来气候逐渐变暖不一致,其是否具有全球意义还有待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403.
尹飞  李江应  杨波 《云南地质》2023,(4):490-496
永善金沙厂磷矿矿床产于寒武系下统梅树村组中谊村段含磷岩系中,磷基粗砂屑磷块岩及云基细砂屑磷块呈互层状。矿区为近东西向短轴背斜,核部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梅树村组含磷岩层围绕核部分布,背斜核部断裂南侧为金沙逆断层,北侧为正断层,东西两侧为正断层。为磷矿层生成后构造,矿层在断层下盘连续分布。本文着重详细论述矿区地质特征、矿床特征及矿石特征。进一步探讨其矿床成因。  相似文献   
404.
水下地形测量与陆地上地形测量所采用的控制测量方法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水下地形起伏无法直接观察,不象陆上地形测量可以选择地形特征进行测绘。因此只能用测深断面法或散点法均匀地布设一些测点。观测时利用船只测定每个测点的水深,其平面位置由定位设备按一定时间或距离间隔测定位置和水深。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遗漏大量水下地形特征点水深。以往一般采用人工内插特征点水深值的方法予以解决,费时费力,无法适应现代测绘自动化技术的需要。由计算机自动记取测深线上地形特征点和定位点水深值是现代测深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05.
收集整理云县台水管倾斜观测资料,滤除固体潮固定频率成分,剔除降雨干扰,构建月降水量和月倾斜增量的线性方程,并求取实际测值与理论值的残差。结果表明,倾斜观测两分量异常变化的开始或结束时间对台站周边500 km范围内地震发生时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当残差值大于1倍均方差时,异常开始后1~6个月内,周边200 km范围内会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500 km范围内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预报效能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云南地区MS≥5.0地震具有较好的映震效果,可为该地区中短临地震趋势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06.
中国冰冻圈水文未来变化及其对干旱区水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受气候变暖持续影响, 中国冰冻圈水文过程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在梳理已有过去冰冻圈融水变化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冰冻圈融水径流未来变化特点, 尤其是对冰川融水拐点及温升2 ℃阈值情况下, 到2050年和21世纪末, 冰川融水的可能变化进行了辨析, 进而研判了冰冻圈水文变化对流域、 重点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 中国未来大部分流域冰川融水径流总体呈现减少趋势, 并呈现冰川径流持续减少、 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峰值和持续增加三种情况; 单条冰川融水可能会出现拐点, 而且拐点是否出现和出现的时间与升温速率和冰川面积大小有关; 在流域尺度上, 冰川覆盖率较大、 大型冰川面积占比较高的流域, 到2050年融水径流持续稳定增加; 冰川规模较小的流域, 冰川径流峰值早已出现; 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大多数流域, 冰川融水峰值在2020 - 2030年相继出现或变化呈现不显著增加或减少, 相对稳定; RCP情景温升2 ℃阈值下, 到21世纪末, 西北干旱区冰川融水量减少34% ~ 74%。冰冻圈水文变化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径流补给量减少、 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减弱、 流域径流变化幅度增加、 发生旱涝的风险增加、 春汛提前进而影响用水制度。  相似文献   
407.
云南马关县李子坪林场锡多金属矿处于都龙老君山复式花岗岩基西侧,该矿区有两种类型的锡矿,一是受断层构造控制的中-高温热液型矿床,二是受地形地貌控制,面状分布的残坡积矿床。断裂构造及硅化、黄铁矿化等围岩蚀变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08.
探讨4种银鱼及香鱼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变异及它们的亲缘关系.测定和分析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线粒体COⅡ基因全序列及侧翼tRNA基因序列.并与有明银鱼、小齿日本银鱼及香鱼的同源序列比较,发现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COⅡ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差异最小,香鱼与有明银鱼的差异最大.此外,选加大西洋鲑等共11种鱼类的COⅡ基因序列,用NJ法和MP法对其进行系统树重建,结果显示:系统树一致将4种银鱼和香鱼聚为一支,其中大银鱼与太湖新银鱼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409.
中国境内冰川成冰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川是由降雪积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运动着的自然冰体,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器。从雪演化成冰的过程、机理和结果统称为成冰作用。成冰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冰川的发育条件、形成过程和物理特征等;成冰作用的空间变化又是冰川变化的一种反映,对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中国境内冰川的成冰作用研究开始于1962年谢自楚等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开展的成冰作用研究,随后不同学者对祁连山等地区冰川的成冰作用亦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现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冰川成冰作用概念。主要回顾了冰川成冰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境内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西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藏东南地区和横断山区冰川的成冰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展望了今后冰川成冰作用研究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以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今后在成冰作用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10.
对博兴洼陷始新统和渐新统所取的20件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始新统与渐新统样品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上地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一致。稀土特征元素之间的比值显示始新统和渐新统沉积物源岩虽都来自后太古代,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根据源岩属性判别图解可以看出始新统源岩主体为长英质火山岩,渐新统则为长英质和基性岩的火山岩混合物源。多方面对比认为:始新统和渐新统沉积物源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明始新世与渐新世之间可能存在较为明显的沉积物源改造,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鲁西隆起与邻近盆地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间所发生的构造分异事件,而这次构造分异也造成了邻近盆地内始新统与渐新统之间油气藏成藏要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