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浙西北平水铜矿细碧角斑岩成岩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浙西北平水铜矿赋矿围岩双溪坞群平水组细碧角斑岩中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显示锆石Th/U比值为0.42~2.28,明显高于Th/U比值小于0.1的变质成因的锆石,为典型岩浆成因锆石。几乎所有的锆石颗粒样品都投影在谐和曲线上及其附近,细碧岩年龄加权平均值为(952±5)Ma(n=18,MSWD=0.19),角斑岩年龄加权平均值为(954±8)Ma(n=15,MSWD=0.51);结合锆石自形、发育岩浆环带等特点,该年龄是平水组细碧角斑岩的形成年龄。结合前人研究及地质事实,本次研究确定双溪坞群平水组细碧角斑岩的成岩年龄为新元古代(950 Ma左右);认为江南造山运动发生的上、下限虽还没有最终限定,但它东端的造山运动很可能介于1.0~0.9 Ga;钦杭成矿带北东段地区有寻找同类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13.
油气包裹体己成为油气成藏研究的有力工具,在划分油气运移充注期次、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反映油气的成熟度及来源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利用油气包裹体及其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估算油气藏形成时的pVT条件是油气包裹体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它为更准确地计算油气藏形成的温度一压力条件提供了一种独立的、更准确的技术手段。研究表明,包裹体岩相学和流体体系的热力学研究仍将是今后的发展重点。油气包裹体的pVT模拟技术尚处于初始阶段,两种软件(VTFlinc和FIT)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虽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经成为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一种获取包裹体内压的新方法——二氧化碳拉曼光谱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CO2的拉曼光谱特征做了介绍,特别指出了CO2费米共振峰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特点。利用CO2费米共振峰与密度的关系,结合状态方程对山东昌乐一临朐地区的火山岩包裹体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地区火山岩包裹体的现实内压。结果表明,该地区包裹体的现实内压主要集中在5.75—18.29MPa。简单恢复了包裹体的形成深度,经与前人研究成果对比,显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这种方法可以作为获取合CO2包裹体内压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汝成  王硕  邱检生  倪培 《岩石学报》2006,22(7):1855-1866
中国大陆超深钻(CCSD)主孔从100米到3000米切穿含柯石英榴辉岩,为系统研究大陆深俯冲过程中含稀土元素副矿物提供了机会。本文报道了该钻孔榴辉岩存在发现的绿帘石、褐帘石、磷灰石和钍石复合颗粒。它们以同心环带结构为特征,从边部向中心依次为绿帘石、褐帘石和磷灰石;钍石既可包裹再磷灰石中,也可见于褐帘石中。电子探针分析显示,褐帘石不仅含有较高的轻稀土元素(LREE2O3=23.36wt%),而且可含有2.6wt%ThO2。根据绿帘石和褐帘石的电子探针高分辨U、Th、Pb成分计算得到绿帘石边部的形成年龄为738±88Ma,该年龄与大别-苏鲁地体榴辉岩的元古代源岩的年龄相当,因此,绿帘石可能为残留相。相反,褐帘石的年龄为220±41Ma,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年龄相近。因此,褐帘石与磷灰石和钍石一起应该为超高压变质事件的产物。根据绿帘石、褐帘石及其共生的磷灰石和钍石的结构、成分特征和化学定年结果,我们推测绿帘石与可能已完全消耗的独居石很可能为变质副矿物组合的先驱矿物。独居石-绿帘石复合颗粒在榴辉岩相高压/超高压变质过程中反应形成磷灰石+钍石+褐帘石组合。  相似文献   
16.
华南是我国最重要的锡成矿省,产有大量的与花岗岩有关的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近年来,在湘南新探明一个超大型锡矿床—芙蓉锡矿床,其中,最重要的锡矿化产在骑田岭花岗岩体西南部的破碎蚀变带内,与绿泥石化密切相关。骑田岭花岗岩富含角闪石,具有较高的氧逸度,显示出准铝的地球化学特征,在花岗岩形成过程中发生过壳-慢岩浆混合作用。这些特点都表明骑田岭花岗宕并不同于一般的 S 型含锡花岗岩,而显示出 A 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定年分析表明,芙蓉锡矿床主成矿阶段的形成时代要晚于骑田岭花岗岩侵位年龄近20Ma。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发生过水-岩反应的大气降水在成矿流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硫同位素分析表明花岗岩和地层都提供了成矿所需的硫。因此,用花岗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分离出富锡的岩浆流体来形成锡矿的传统模式并不适合于解释芙蓉锡矿的形成。我们认为芙蓉锡矿的形成主要与骑田岭花岗岩的绿泥石化蚀变有关,循环的大气降水与花岗岩发生水-岩反应,富锡的铁镁矿物在蚀变成绿泥石的同时释放出 Sn 和 Ti 等金属到流体中,当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时,沉淀形成锡矿体。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锡矿化模式,丰富了华南与花岗岩有关的锡矿化类型。  相似文献   
17.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倪培  王一刚 《岩石学报》2007,23(9):2033-2038
运用 Sterner 和 Bodnar(1984)提出的愈合裂隙的实验技术,在石英中成功地合成了烃类包裹体,并对合成的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显微温度测定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实验揭示出除合成压力之外,合成温度、反应时间和油水比例是烃类包裹体合成时几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此外,合成时加入的初始溶液盐度和酸碱度也值得进一步考虑。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为研究天然烃类包裹体的形成机制及测定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编后语     
倪培  李兆麟  范宏瑞  张文淮  沈昆  刘斌 《岩石学报》2007,23(9):2084-2084
流体包裹体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发展成一门独立的科学分支。1968年在国际地质学会会议上成立了"国际流体包裹体委员会(COFFI)"。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学者相继在欧美分别建市了欧洲流体包裹体协会和美洲流体包裹体协会,并每两年定期召开 ECROFI(European Current Research On Fluid Inclusion)和PACROFI(Pan American Current Research On Fluid Inclusion)。此外,国际矿物学会设立了流体包裹体专业委员会(WGIM,IMA)。  相似文献   
19.
河南冷水北沟铅锌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6,自引:22,他引:16  
河南栾川冷水北沟铅锌银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界栾川断裂北侧。矿床赋存于中-晚元古代浅变质碎屑岩建造中,受断裂控制,矿体呈脉状;矿石主要由金属硫化物,少量石英和碳酸盐组成;围岩蚀变和成矿过程分为4个阶段,以石英- 黄铁矿组合(Ⅰ阶段)、黄铁矿-闪锌矿组合(Ⅱ阶段)、多金属硫化物(Ⅲ阶段)和碳酸盐(Ⅳ阶段)为标志。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含 CH_4的碳水体系,盐度为0.22~13.8 wt% NaCl eqv.。从早到晚,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420℃~340℃(Ⅰ)、370℃~280℃(Ⅱ)、320℃~260℃(Ⅲ)和<260℃(Ⅳ)。Ⅰ、Ⅱ阶段的流体盐度低于8 wt% NaCl eqv.,Ⅲ阶段增高至13.8 wt%NaCl eqv.,甚至偶见子晶。Ⅰ、Ⅱ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均一压力分为两组,即180~200MPa 和70~80MPa,代表着深约8km 的静水与静岩压力系统的共存或交替;Ⅲ阶段只有70~80MPa 一组压力,指示开放环境注入的静水压力体系。Ⅰ、Ⅱ阶段静岩与静水压力系统的交替现象完全吻合于断层阀模式,含 CH_4的 CO_2-H_O 流体的脉动沸腾消耗了流体成矿系统热能,并使盐度不断增高、成矿。该认识可被Ⅱ阶段广泛存在的沸腾流体包裹体组合证明,也与流体包裹体成分类型、矿物共生组合特征、矿石组构的规律演化相一致。以上表明,冷水北沟是一个典型的形成于碰撞造山挤压向伸展转变期的造山型 Pb-Zn-Ag 矿床实例,成矿机理可由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型(即 CMF 模式)所解释。  相似文献   
20.
ACROFI,abbreviation of the Asian Current Research on Fluid Inclusions,is a parallel of ECROFI and PACROFI.The first conference of ACROFI(ACROFI-I)was held at Nanjing University,China on 26~28 May 2006.ACROFI was designed as a biennial conference and aimed at providing an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the exchange of latest researches and new ideas of geoscientists from academy,government and industry from Asian countries and other nations focusing on studies of both fluid and silicate inclu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