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1篇
  免费   662篇
  国内免费   883篇
测绘学   512篇
大气科学   406篇
地球物理   494篇
地质学   1754篇
海洋学   410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214篇
自然地理   482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77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基于Web GIS的广西雷电实时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Web GIS技术为依托,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闪电定位数据、雷达回波图相结合,建立了具有存储、应用、开发、分析及各种图形处理的INTERNET雷电定位实时监测系统,实现对闪电定位数据、雷达回波图的网络发布.系统可以对雷电天气发生发展进行实时监测、定位、跟踪并确定强雷电天气的落区,为各级气象台站预报员准确分析、判断、预报雷雨系统的移动及强度变化提供了较科学、直观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952.
利用鱼卵胚胎发育毒性试验评价城市废水的处理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真鲷鱼卵为材料试验了两个污水处理厂不同处理单元水样(进水口、中间处理过程、出水口的水样)对鱼卵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1)鱼卵胚胎发育毒性试验是检查废水生态毒性的敏感指标.(2)城市废水对鱼卵胚胎发育的死亡率、畸形率效应显著高于对照组.(3)随着废水的处理过程,进水口、中间处理过程、出水口的水样对鱼卵胚胎发育的死亡率、总致死率不断降低,但是降低的幅度远低于废水中COD降低的幅度.(4)杏林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口水样COD值低于集美污水处理厂出水口水样的COD值,但是,鱼卵的死亡率和总致死率却较高;目前仍采用COD表征废水的处理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鱼卵胚胎毒性试验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953.
基于中国热带气旋年鉴资料,从气候学角度出发,对西北太平洋TC(热带气旋)发生温带变性的频数与大尺度环流系统间的关系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研究发现变性TC多发生于夏、秋两季,通过对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的500hPa高度场进行EOF分解,发现西北太平洋TC变性的频数与65°N附近强冷高压系统在夏、秋两季都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在秋季高于夏季;与30°N附近强副热带高压系统存在负相关关系,夏季副热带高压系统的作用更大;与30°N以南西北太平洋多台风活动区域的弱低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低压越弱,对流越弱,则TC的生成数越少,其中发生变性的TC数也会减少.500hPa高度场EOF分解的第一特征向量所对应的时间函数分布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出现了反号,较好地对应了变性TC年频数的年际变化趋势,70年代中期之前变性TC呈总体偏多,之后变性TC的频数总体偏少,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54.
单细胞藻类是鱼、虾、贝类等苗种生产的重要基础性活饵料.探索单细胞藻的培育新技术对于解决饵料藻类生产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远红外纳米陶瓷具有改变水分子团簇结构诱发生物效应的功能.本试验在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培养瓶中放入远红外纳米陶瓷材料一枚,其他培养条件与对照组相同,在培养结束时,置入纳米陶瓷的试验组的最高藻密度为345.3×104~397.8×104cells/cm3,而所有对照组在平台期能达到的最高藻密度为293.8×104~323.0×104cells/cm3,平均增长约20%,试验组达到最大密度的时间比对照组达到最高密度的时间提前了2~4d,试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远红外纳米陶瓷可促进叉鞭金藻的生长,具有生产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55.
农业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严重,基于站点观测数据的干旱指数不能准确监测区域尺度的农业干旱特征。因此,本文利用2003—2010年MODIS地表温度(LST)、植被指数(NDVI)和TRMM降水(3B43)数据以及1960—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及周边92个气象站点的月均温和月降水量数据,构建了综合遥感干旱监测模型规模干旱条件指数(Scale Drought Condition Index,SDCI),对黄土高原地区农用地生长季(4~10月)旱情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农用地生长季多年平均干旱状态为中度干旱,干旱程度在空间上表现为西北部较严重,东南部较轻。2003—2010年黄土高原地区旱情年际变化呈缓慢加重趋势,2003—2007年旱情持续加重,2007—2009旱情缓慢减轻,2009—2010年旱情又加重。黄土高原地区旱情年内变化表现4-8月持续减轻,8-10月持续加重,干旱程度具体表现为4月呈严重干旱,5月、6月和10月呈中度干旱,7月、8月和9月呈轻度干旱。研究表明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构建的具有适当权重的SDCI可以有效监测黄土高原地区作物生长季的干旱状况。  相似文献   
956.
针对海洋中尺度涡的检测与参数提取问题,本文使用中尺度涡SAR图像数据集,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EddyYolo目标检测模型进行中尺度涡的涡旋中心和涡旋水平尺度的多目标检测,并且提取涡心位置和涡旋水平半径等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EddyYolo模型实现了涡旋中心和涡旋水平尺度的多目标检测,检测准确率达到94%.在此基础上,结合二维高斯涡模型和三维中尺度涡模型,本文提出了基于卫星遥感与声学对中尺度涡的联合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957.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晋陕蒙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陕蒙三省区既是能源生产基地又是碳排放主要地区。对晋陕蒙市县的碳排放估算难度较大,如何准确快捷地获取其碳排放时空动态信息,对于合理制定区域碳减排规划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中国晋陕蒙三省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模拟晋陕蒙地区碳排放空间分布,进而系统地刻画其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7-2016年,晋陕蒙三省区夜间灯光像元总值与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② 1997-2016 年,晋陕蒙地区的CO2排放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鄂尔多斯市属于“高碳”地区;铜川市、安康市、商洛市、汉中市、阿拉善盟和阳泉市属于“低碳”地区;③ 陕西省碳排放清晰地呈现出“陕北>关中>陕南”的格局。晋陕蒙地区碳排放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为该区域制定切实可行的碳减排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8.
对1980西安坐标系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关系,给出了应用CASIOfx-4800P计算器由平面直角坐标反解地理坐标的计算程序。应用这项程序,实现了从1980西安坐标系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坐标变换。根据计算结果及其在1∶2.5万地形图上的图解精度,1∶2.5万~1∶50万地形图上同名点的坐标差异很小,都在图解精度0.2mm以内,所以地图改版时只需改变坐标系的名称即可。  相似文献   
959.
辽宁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非常高的科研、科普和社会经济价值。根据近年来辽宁古生物化石资源的调查成果资料,对辽宁古生物化石的类型、时空分布规律等进行总结研究,并分析了辽宁古生物地质遗迹的保护利用现状,对其保护和利用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化石保护与利用多元化发展模式,并挖掘化石的最大优势,对化石资源研学旅行开发进行探讨和设计,以化石文化为依托打造化石衍生文创产品。对古生物化石特征的总结以及对保护利用模式的探讨,能够为辽宁古生物化石的深入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材料,为辽宁的古生物化石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60.
活动断裂带常是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并诱发地质灾害,产生黏滑位错和蠕滑变形,并形成断裂破碎带,进而对城市和工程安全直接造成威胁。因此,厘定活动断裂的空间几何展布、活动性对工程地质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遥感解译、错断地貌、槽探和14C测年,对怒江断裂带邦达断裂中段的发育分布特征与活动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邦达断裂中段在1457±51 a BP/1598±47 a BP 发生过古地震事件,为引发中强地震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活动主要受控于川滇菱形块体的南向逃逸挤出和印度板块NEE向直接挤压作用,表现为走滑兼有逆冲分量的高角度活动断裂。该研究为了解怒江断裂带邦达断裂中段活动性和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