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266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82篇
地球物理   249篇
地质学   526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91.
DX桩抗拔承载机理及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DX桩(挤扩灌注桩)具有良好的抗拔特性和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对DX桩与普通桩的抗拔承载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DX桩的抗拔破坏模式,分析了DX桩的抗拔荷载传递机理及其主桩桩侧与支盘抗拔阻力沿深度的发挥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DX桩的构造特征,充分考虑主桩桩侧摩阻力和DX桩支盘或3n型分支周围土体摩阻力的影响,建立了极限状态下DX桩抗拔平衡方程,从而导得DX桩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对公式中各计算参数的合理选取及相应的试验手段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给出了DX桩的抗拔设计计算方法与步骤。最后,对影响DX桩抗拔承载力的桩侧土体强度、支盘受荷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支盘数量与间距以及成桩工艺等主要因素进行了定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992.
黄河口潮滩粉土体固结非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直立堤前海床地貌和深度剖面方向贯入强度特性及相邻自由海床剖面方向贯入强度特性,研究了黄河口潮滩粉土体动力响应的非均匀性。研究发现:沿海床剖面不仅存在水平硬层,同时也存在竖直硬层,且竖直硬层与水动力条件有关。结合现场循环冲击荷载试验和直立堤前多孔介质海床数值模型,解释粉土海床非均匀性形成的机制:由于粉土体中细小无黏性颗粒在波浪作用下逐渐脱离土骨架,在土体中缓慢流动汇聚,在后期波浪改造累积作用下固结排水强度增大,形成强度不同的地带,导致土体动力响应的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993.
论述了隧道施工地质预报的内容、隧道设计与实际造成隧道地质灾害及造成地质勘察资料精度不高原因,提出了通过资料收集、勘察成果整理分析、熟悉设计文件、资料与图纸和隧道施工地质预报阶段补充地质调查,确定隧道施工地质预报重点段,进行洞内地质调查和掌子面地质素描、物探方法的选择和现场实施掌子面探测、探测成果分析、报告提交及施工验证的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994.
张珂  贾永刚  刘正银  单红仙  徐建 《岩土力学》2006,27(Z1):1002-1006
由于土体不同透水边界对微振液化的影响不同,选用3种隔水层与透水层的组合情况,进行现场和原位循环荷载试验和室内土样振动试验,结合试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循环荷载作用过程中土样密度、含水率、孔隙比的变化,研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隔水层与透水层的存在以及振动力不同的施加方向对黄河口海床土液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香港滑坡区雷达图像上线性弱信息与低序次断裂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新界地区多山多坡,地质势险要,土地利用相对不足。在暴雨季节,是滑坡和山泥倾泻的重灾区之一,对区内道路、建筑构成威胁。港九地块自晚中生代至早第三纪以来,以持续稳定上升为主,其活动性明显低於周边相对下沉的中新生代盆地。香港地区北侧边界为深圳断裂,南侧为海丰断裂。这两条主干断裂呈北东展布,左行剪切。它们导致香港地区的三套断裂系统:北东向的区域断裂;北东东到东西向的断裂系统;次级的北西向断裂系统。这三组断裂控制了香港地区的构造地貌,在雷达图像上清晰的表现出岩块的破裂程度和断裂配套格局。全区的构造地貌特征明显,花岗岩炎山岩抗风化能力强弱不均,地表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再加上高频率、高强度暴雨袭击,以及坡积物不易固积等原因,极易导致滑坡和山泥侵泻事件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遭受经济损失。香港滑坡泥石流主要受地形条件、土体结构与强度、暴雨入渗特征、植被复盖以及人为搅动等因素的控制。由于滑坡泥石流规模小、密度大、频率高,因此在研究工作中还广泛地使用遥感方法。在新界地区,许多滑坡与微地貌有关。在复盖层较簿或缺失的地方,微地貌基本上反映了基岩的微构造。雷达对线性构造的探测有其独到的优势,低序次构造规模小但数量多在雷达图像上以线性弱信息分布。这种线性信息在构造和地貌演化研究中极其重要,在GIS的支持下可以数字化,即实现定量。本文利用香港的航空雷达图像资料,提取其中低序次构造的弱信息,小范围内对线性弱信息所反映的低序构造进行分析,以确定滑坡产生的构造机制,并预测滑坡产生的潜在区域。研究表明,北东向断裂是主要构造,其左行剪切形成一系列低序次R面、P面、R’面构造,在雷达图像上表现为线性弱信息并且控制着微地貌的发育。利用线性构造增强、提取技术和低序次构造组分析方法,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确定城门水塘北东侧P面主位为坡积物重力波滑部位。该具有强应变带构造背景。新近产生的一次坠落滑坡位於城门水塘南东侧,属於构造拉张部位,与R面方位的低序次转换位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6.
农用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用化学物质主要是指化肥、农药和农膜。农用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中对增加农产品产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使用过量、不合理使用以及农用化学物质本身结构的原因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本文概述了农用化学物质的种类及农用化学物质对水体、土壤、大气及农产品的影响,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6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97.
由于镜头制造工艺的限制和拍摄条件及环境的影响,影像本身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畸变误差,这种误差通过传播和累积给影像的后期处理及各种应用造成了不稳定因素.针对计算机立体视觉中基本矩阵的估计精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相机非线性畸变的自动纠正,分别获取了校正前和校正后的基本矩阵.实验数据表明,在对影像进行畸变校正后估计出来的基本矩阵在平均核线距离和平均余差上都明显小于畸变校正前的.  相似文献   
998.
东海陆架环流季节变化的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在改进POM模式基础上,建立1个中国东部海域斜压准预报模式,利用全球海洋模式结果并结合实测资料以及高精度卫星遥感SST资料,进行了东海陆架海域温盐及环流年循环的数值模拟,并系统分析了东海陆架环流系统及其季节变化、各暖流的路径等广为关注的问题。模式结果表明:黑潮主轴主体沿陆架坡折走向,中段黑潮流幅由南至北增宽,流速变大,流核所达深度变浅。浙闽沿岸流是一典型的季风环流,台湾暖流终年表现出东、北两分支结构,其分支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东海东北部陆架海域,冬季黑潮以其分支形式向北入侵,夏季则主要以大陆边缘流的形式向北进入陆架。论文对各暖流的水源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999.
地下水的水质演化预测一直以来是一个难点,单纯依赖于历史数据所反映的水质演化趋势预测未来水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以石家庄地区为研究区,提出将现状人为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作为校正因子,修订历史数据所表现出来的水质演化趋势,预测未来水质变化的方法。并以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代表性指标总硬度、TDS、$NO_3^-$、Fe4项指标作为预测指标,尝试预测了2025年代表性指标的演化情况。结果表明:TDS和总硬度恶化的区域主要为灵寿县东南方向、藁城区和无极县靠近滹沱河河道附近等区域;Fe恶化的区域主要为石家庄市区中部以及东南部等区域; $NO_3^-$恶化的主要区域为鹿泉区与灵寿县交界附近、石家庄市区西北以及藁城区靠近滹沱河河道附近等区域。预测结果与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人为污染源的排放以及地下水的开采等因素影响下的情况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000.
The newly discovered Shanzhuang BIF is hosted in the Shancaoyu Formation of the Taishan Group within the Eastern Block,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ore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 terms of mineral assemblages, corresponding to three types (I, II, III). The element concentration of the type I magnetite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type II magnetite, while the type III magnetite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schist. In general, magnetite and hematite grains from the ores show high concentrations of Mn (1317, 1162 ppm), Co (787, 1023 ppm), Al (2224, 2435 ppm) and Ti (540, 300 ppm), Whereas magnetite is depleted in Si (420 ppm) and hematite enriched in Si (1690 ppm). Detailed petrographic and mineral chemical analysis of magnetite, hematite, amphibole/hornblende and pyroxene, reveals that almost all the minerals occur as subhedral-anhedral grains with pits and fractures, and the BIF is recrystallized to metamorphic assemblages of high amphibolite facies. Hornblende is highly enriched in Fe, Mg and Ca, but depleted in K and Na, mostly belonging to magnesiohornblende. In addition, the ratios of Mg/(Mg+Fe2+), Fe3+/(Fe3++Fe2+), Si/(Si+Ti+Al) and Al/Si are 0.48–0.64, 0.17–0.36, 0.79–0.88 and 0.14–0.27, respectively. It is suggested that hornblende is neither a typical magmatic origin nor a typical metamorphic. Pyroxe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Ca and Fe, but low Ti and Al, with end-member components En, Wo and Fs in the ranges of 25.22–28.64 wt%, 43.71–46.40 wt% and 24.51–27.62 wt%, respectively, belonging to clinopyroxene, and mostly diopside, might be formed during the prograde metamorphism in the absence of H2O. The carbonate such as dolomite-ankerite series is probably a precursor mineral of the BIF deposit. Mass mineral chemical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Shanzhuang iron deposit has been subjected to varying degrees of oxidized hydrothermal superimposed reformation, metamorphism, and supergenesis after mineralization, during which some elements have been migrated in some degre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