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05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173篇
地球物理   167篇
地质学   354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78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9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为进一步阐明长英质隐爆角砾岩的成因及其气热溶浸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文章对闽北570有赣南6722隐爆角砾岩型铀矿床的矿石矿物,蚀变围岩,基底岩石的氧,氢,硫,碳,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主成矿期和矿后期有大气降水成分的外来水混合加入成矿流体;(2)蚀变流纹岩和蚀变花岗岩的水-岩氧原子质量比值(分别为0.21和0.26)为隐爆角砾碉的岩浆-外来水混合爆发模式提供了佐证;(3)成矿流体中的矿化剂组分(CO3^-2 ,HCO3^-,HS^-等)主要来自壳幔深部。(4)成矿物质不仅与赋矿主岩(火山岩)有关,而且部分来自基底岩石(花岗岩和变质岩)。  相似文献   
992.
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eismic Network of Malaysia is described firest.Then,the maximum intensities on the Modified Mercalli(MM) scale experienced by Peninsular Malaysia and East Malaysia and the damage to man-made structures caused by earthquakes are analyzed.Finally,the seismicrisk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to mitigate seismic risk in Malaysia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993.
Conventional numeric simulations of rock-fill dams are generally perform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in which the rock-fill body is treated as continuum material. But the rock-fill body possesses strong discontinuity and FEM based on continuum idealization cannot simulate its failure process. The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DDA) method is just the right tool of solving this problem satisfactorily. In this paper, two kinds of model dams, i.e. homogeneous rock-fill dam and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 are simulated using DDA method,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response and failure process a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from the author's previous dynamic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994.
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Ⅰ:初步模拟结果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对中国植被变化的气候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江淮流域洪涝灾害增多及华北干旱的加剧可能是北方草原沙漠化与南方长绿阔叶林退化共同影响的结果,而且南方植被退化对其的影响似乎更严重。严重的植被退化会导致降水与植被退化之间的正反馈,易使退化区不断向外扩展且退化难以恢复。而程度较轻的植被退化,退化与降水减少之间是一种负反馈,当人为压力减弱后,退化较易恢复,但由于地表径流的增加,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植被退化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而北方草原植被增加使气候变得温和。但植树区外围的降水减少,易使新栽树林由外向内退化,说明目前的北方草原区气候似乎不支持在该地区出现大面积的森林。  相似文献   
995.
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电性研究是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组成、运移及演化的重要手段,因而日益受到地球物理学界人士的青睐.本文从测量方法、设备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高温高压下电性研究的发展进程,探讨了高温高压下电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6.
青藏高原内部三条磨拉石带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藏高原内部自北而南沿羌北-昌都、班公湖-怒江、雅鲁藏布江分别发育了3条磨拉石带。各磨拉石带的长度均超过1000km,宽度一般仅数十km,沉积物具有碎屑性、粗粒性、再旋回性,沉积体厚3000~8000m,具有在挤压造山背景下形成的磨拉石建造的基本特征。各磨拉石带都位于各自的地体缝合带并跨越其两侧的部分地带。北边的为金沙江缝合带及其西延部分,中部的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边的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3条磨拉石带标志着有3条雄伟的造山带与之毗邻。北边的是可可西里-巴颜喀拉造山带,中部和南部的两条造山带一直不为人们所注意,文中建议分别称之为藏中造山带和藏南造山带。此外,造山作用发生的时间明显滞后于地体缝合的时间,其间有后继的浅海盆地发育。磨拉石带的发育历史勾绘出青藏高原构造演化遵循一个程式,即"地体拼接-后继性盆地发育-造山作用发生-山脉消亡",这是很有意义的构造现象。  相似文献   
997.
TVA与澜沧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概述了田纳西流域基本情况及其开发与管理机构(TVA)的成立背景、发展历史和成就;分析了澜沧江流域与TVA对比研究的基础,借鉴TVA的经验,提出澜沧江流域综合开发与管理的思路、重要领域、矛盾协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利用“HEIFE”1991年10月加强观测期在平川荒漠地区观测的太阳光谱资料.对平川上空大气中水汽总量和臭氧总量进行了计算。计算指出利用多渡段太阳光谱资料拟合Angstroem参数,并引入1hλ的三次多项式.大大地提高了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计算精度.在上述基础上计算出平川上空10月份臭氧总量平均为0.323cm-atm,水汽的光学厚度为0.238.分析发现该地区水汽总量与地面相对湿度有较好的相关.其相关系数达0.825。文中对水汽计算的几种方法还进行了比较与讨论。  相似文献   
999.
李鲁奇  孔翔 《地理科学》2021,41(5):797-803
智能体模型用于自下而上模拟城市系统。当前综述性研究多关注其原理和缺陷等,而对研究内容演化的梳理尚不够细致。故运用主路径和冲积图分析,基于文献引用网络和关键词共现网络,梳理了国外城市系统智能体模型的研究脉络。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是核心研究领域,居住隔离、城市增长和交通等亦是重要应用主题;元胞自动机、网络分析等方法在2008年前即与该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大数据分析等在2016—2019年亦得到较多关注。未来可结合韧性城市、收缩城市等热点问题,以及开发区、城中村等中国特色城市问题扩展应用领域,并深化与人工智能算法和各学科传统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00.
“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是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基于1998年、2008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构建黄河三角洲“三生”用地分类体系,通过土地利用转型图谱、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重心转移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分析研究区“三生”用地转型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 1998—2018年黄河三角洲“三生”用地转型表现为生产用地占比大幅增加(+13.50%),生态用地占比大幅减少(?17.19%),生活用地占比小幅增长(+3.69%)。1998—2008年,“三生”用地转型以生态用地向生产用地转型为主。2008—2018年,无绝对优势转型类型,转型过程复杂化。② 1998—2018年,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指数由0.390升至0.395,较高质量区与高质量区占主体地位。研究区中部及黄河入海口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东南及东北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降低。③ 植被覆盖度、微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区位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贡献率随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而降低,生态保护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