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0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291篇
测绘学   187篇
大气科学   152篇
地球物理   295篇
地质学   573篇
海洋学   155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新疆松湖铁矿床位于伊犁地块东北部,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碎屑岩中.目前共圈定5个矿体,L1、L2出露,IJ3、L4、L5矿体隐伏,其中L1规模最大,也是该矿床主要矿体.矿床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次为赤铁矿、黄铁矿和褐铁矿.矿石构造类型主要为浸染状、块状、角砾状和条带状构造.蚀变类型主要有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和钾长石化.矿床形成经历了隐爆一矿浆成矿期和热液成矿期2个阶段.该矿床成因类型属于受热液作用交代改造的火山岩型铁矿.  相似文献   
962.
山西春季降水与500hPa环流场及太平洋海温场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8年春季山西省62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太平洋海温资料等,应用SVD、Monte Carlo统计检验和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山西春季降水与500hPa环流场及太平洋海温场的异常关系。结果表明,当春季500hPa平均高度场上,欧洲北部、日本海和北太平洋东部出现正异常,而极地、西西伯利亚出现负异常时,山西春季降水易偏多;反之,则易偏少。当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北太平洋东南部海温异常偏低,且前期冬季也有相似的海温距平分布时,山西春季降水易偏多;反之,则易偏少。春季,850hPa我国东部地区110°~120°E范围偏南风减弱是导致山西春季降水偏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3.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对2010年8月10日08:00-11日08:00(北京时)毛乌素沙地南部边缘地带一次大暴雨过程的中-γ尺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时,在多普勒气象雷达速度场上可观测到西南低空急流的生成和增强,以及西南低空急流左侧中-γ尺度气旋式辐合的生成和维持,并在反射率因子图上出现>50dBz的强回波区;暴雨过程中单站要素表现为气压持续降低并出现≥4.0m·s-1的最大风速(南风);伴随强降水的开始,暴雨区主要受水平平流项和水平辐散项作用,600hPa以下对流层低层的涡度收支增大,800~700hPa达6×10-9s-2;受水平平流项作用,350~100hPa维持涡度收支负值,在150hPa附近达-6×10-9s-2;视热源Q1的垂直廓线显示,伴随暴雨区最强降水即将开始时,主要受局地变化项和垂直输送项作用,Q1在780~300hPa形成正值层;受水平平流项作用,Q1在300~220hPa形成负值层,大气热力强迫作用有利于上升运动加强和云团发展;Q1的累积分布显示,临近暴雨发生时,暴雨区靠近上游生成Q1>20J·kg-1·s-1的大值中心,而且暴雨区视水汽汇Q2>10J·kg-1·s-1。  相似文献   
964.
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砂体识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车排子地区车89井新近系沙湾组研究,表明油藏主要受岩性控制,为滨浅湖滩坝相砂体成藏,纵向岩性组合表现为"泥包砂"特征.地震资料识别出岩性圈闭上下2个层系,分为4个岩性圈闭层组,对各岩性圈闭进行描述,总结出一套准噶尔盆地岩性圈闭识别描述方法,更好的控制该区主力油层分布和连片范围.  相似文献   
965.
从20世纪初提出活断层这一地质术语至今,一直被人们所研究。对活断层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分析对于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国内外活断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为活断层的进一步研究实现其定量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66.
阐述了大梨树沟铜钼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经分析研究认为该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和浅成、超浅成岩浆(钙碱性)侵入作用是形成斑岩型矿床的有利条件.成矿区处在隆凹边部的隆起区,火山活动强烈、发育有火山岩颈,次火山岩及浅成、超浅成燕山期中-中酸性侵入体,发育不同方向的控矿和容矿断裂构造,围岩蚀变也很发育,并具蚀变分带特征,具有斑岩成矿地质条件.在已知的火山口区和东部脉体群分布区及东侧的双河沟区均有很好的物化探异常和矿化线索,说明该区具有很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967.
以SPOT卫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通过不同时相对比,对南京东部地区露天采矿活动进行了动态监测,详细查明了不同时间段露采矿山的空间展布特征,分析了矿山开采对景观、环境的影响,探讨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决策之间的内部联系。  相似文献   
968.
在一次地震轮回时间段内,对于某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应变能的积累与释放基本等量.地震资料得到的地壳变形场是现今地壳应变能已得到释放后的一种表现,而GPS资料得到的地壳变形场中则既包含地壳应变能量的释放量,也包含积累量.结合中同大陆及其邻区的地质构造与活动地块分布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32个独立的分区.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地震和GPS资料分别计算得到了两组单位体积能量积累率,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本次地震轮回中大多数区域的地壳应变能量已基本释放完毕,我国境内只有青藏北部、川滇、昆仑、阿尔金等儿个地区的地壳应变能量积累偏高,仍具有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性,是今后地震预测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的地区.  相似文献   
969.
在乌尔逊凹陷中部发育一个三角形断块,因边界断裂的同沉积活动而使断块沉陷深,沉积厚度大.晚期的构造反转使整个三角形断块向上冲断,尤以北界断裂的冲断活动表现强烈.三角形断块为各时期的沉积中心,控制着深湖相和湖底扇沉积的发育;烃源岩的类型也与三角形断块有关,块内为Ⅰ型和Ⅱ型干酪根,边部和外部为Ⅱ型和Ⅲ型十酪根.南屯组的有效烃源岩在乌尔逊断陷分布范围较大,主力烃源岩只局限于三角形断块内.晚期反转时北界断裂有利于构造圈闭的形成,反转断层也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因此,三角形断块在生储盖层的发育和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的空间配置关系上可谓得天独厚,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970.
依据中基性火山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白勉峡组可分两部分,一部分火山岩TiO_2大于1%,变质程度较高,主要分布在下段;另一部分火山岩TiO_2小于1%,变质程度较浅,主要分布在上段.下段火山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上段主体属钙碱系列,稀土总量高(∑REE=83.4~180.8μg/g),轻重稀土分异较低(LREE/HREE=2.17~5.85),有弱的Eu负异常(δEu=0.79~1.01),微量元素原始地幔蛛网图显示有弱的Nb、Ta亏损,具有板内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上段火山岩稀土总量低(∑REE=40.3~82.4μg/g),轻重稀土分异较高(LREE/HREE=2.3~7.6),无Eu负异常(δEu=0.90~1.11),微量元素原始地幔蛛网图发育明显的Nb-Ta槽和Zr-Hf槽,Ti、Sr发育较强的低谷,具有典型岛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形成于岛弧或大陆边缘弧环境.三湾组玄武岩和安山岩稀土元素分配型式呈LREE亏损的左倾型或呈近平坦型,类似于N-MORB,明显不同于白勉峡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点类似于弧后盆地火山岩.火山岩及相关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元素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白勉峡组下段火山岩形成时代可能为1144Ma,其源区为与洋岛玄武岩类似的软流圈地幔源区,部分熔融发生在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稳定区,岩浆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一定分离结晶作用(分离结晶矿物为斜长石+单斜辉石)和地壳混染作用.白勉峡组上段火山岩形成时代可能为437Ma,有可能跨到晚古生代,其源区为受俯冲作用改造的富集地幔区,部分熔融亦发生于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稳定区.三湾组中基性火山岩源于N-MORB近似的亏损地幔源区.白勉峡组下段代表中元古代末板内拉张事件的地质记录,白勉峡组上段和三湾组目前的火山岩样品可能代表了古生代同一洋陆转化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