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西南省域地震应急处置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西南省域各省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几次地震的应急处置调查,总结出西南省域各省的破坏性地震应急处置特性,其具有基础设施脆弱、自救能力差、次生灾害多、处置难度大等特点,提出加强地震应急准备和地震应急处置两方面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2.
对吉林安图地区原划为中元古代构造地层的海沟岩群进行的野外地质工作和锆石 SHRIMP U-Pb 年代学工作表明, 海沟岩群不同岩组的变质程度和形成时代都存在明显差异。 以条带状含铁建造为特征的四岔子岩组受到高级变质作用改造, 变质程度为高角闪岩相并伴有深熔。 侵入 BIF 铁矿的奥长花岗质片麻岩给出的形成时代为 2 554 ± 3 Ma 或更老, 变质时代为 2 528 ± 11 Ma, 表明四岔子岩组应当老于 2 554 Ma。 结合区域对比, 推测其为新太古代变质表壳岩。 而东方红岩组虽然变形作用强烈, 但仅为绿片岩相变质。 该岩组中的变流纹岩形成年龄为 178 ± 2 Ma, 表明其为早侏罗世火山岩, 受到后期韧性变形作用的改造。 新资料表 明原划的海沟岩群需要解体, 其中既包括太古宙变质基底, 也包括受到变形影响的中生代地层。 太古宙地质体在古生代末-中生代初古亚洲洋闭合及造山后构造作用下, 呈岩片出露在年轻地质体之间。 本文的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变质增生边和变质新生锆石具有异常高的 Th/U 比 值, 推测其和变质过程中高 U 矿物的形成有关。 高 Th/U 比变质锆石和低 Th/U 比岩浆锆石的实例表明:对锆石成因进行判别时, Th/U 比值只能作为一个辅助手段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03.
从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的构造原理,分析了雨量传感器容易出现故障的器件部位和造成故障的原因,提出了维护方法和避免传感器故障、减少不正常记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4.
深层古老层系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四川盆地震旦系陡山沱组是中国南方这一领域的潜在烃源岩层系,但过去因关注少而研究程度低。为加深对其理解,文章以样品条件较好的四川盆地东北缘城口明月乡剖面为例,采用岩石学、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等综合分析的方法,系统探讨了陡山沱组泥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有机质富集机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发育了一套富有机质的泥页岩,主体沉积于次氧化—还原水体环境,显著的Eu 正异常表明沉积时受热液活动影响明显。烃源岩有机质富集显著受控于沉积环境,同时由于沉积时整体处于较低的沉积速率,使得自下而上随沉积速率增大,有机质逐渐富集。此外,热液活动促进了有机质富集。陡山沱组具有资源潜力,但非均质性发育,可能与冰期—间冰期的海平面升降有关。  相似文献   
105.
106.
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主要产层孔洞的形成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准同生白云岩中石膏斑晶的形成及暴露潮坪环境双层水透镜体古水文模式的建立,合理的解释了中部气田主要产层溶蚀孔洞的成因机理及发育特征,并根据孔洞内充填物的碳、氧同位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具体划分了溶蚀孔洞的演化期次及其与烃类运聚的配置关系,从而为古岩溶储集层的成藏规律研究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7.
沿新疆地学断面 (独山子-泉水沟 )走廊域实施了多种地球物理方法调查研究。对岩石圈现今活动性、位场异常图像处理与岩石圈变形踪迹、地体基底构造与边界断裂划分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整条地学断面处于近SN向的挤压环境中。挤压力一方面来自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 ,另一方面来自增厚岩石圈根带下沉的拖力。塔里木岩石圈呈刚性 ,且整体变形 ,对应力的传播起到放大的作用。阿尔金断裂向南延展进入西昆仑造山带 ,南端与泉水沟断裂相接 ,并且斜截了库地断裂和康西瓦断裂。中天山地体与北天山地体与准噶尔盆地统属同一基底构造区 ,南天山地体与北塔里木统属同一基底构造区。南北塔里木是 2个基底性质不同的地体。 4 0°N是分割南北塔里木的地体边界断裂。研究结果表明 ,新疆新构造运动不是古板块的简单复活。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辽北法库地区构造岩的观察和研究,确定了本区存在一大型推覆韧性剪切带。根据同构造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确定该韧性剪切带形成时期为海西-印支期,这与天山-闪安褶皱系最终形成时间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9.
本文主要介绍1992年中美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与综合研究项目第一阶段(INDEPTHI-1)广角地震观测资料利用Seis81程序(Cerveny,1981)进行二维解释所获得的帕里一达吉地带的上地壳结构特征。主要成果为:(1)前寒武结晶基底之顶界表现为R1界面。据本项目地质调查,藏南拆离系(STDS)在帕里以北约10km处出露,向北缓倾并向地下延伸。认为R1界面不仅是结晶基底之顶界的反映,而且STD可能沿着R1界面展布,也即R1界面同时是一条沉积盖层和基底之间的拆离层。R1界面埋深3±0.6—11±0.6km。(2)上述拆离层在萨马达一达吉之间,以R1界面之上的负速度梯度楔状体(LVL)为特征。LVL可能是STDS活动时拖带下沉的中生代特提斯沉积,或可能是含水破碎带。(3)在结晶基底内部存在第二条拆离带(LVZ),表现为T2反射波组。LVZ在帕里埋深8.5±0.6km,向北陡倾,至萨马达为22.5±0.6km深;再向北,倾角变缓,至达吉之下,达27±0.6km深。LVZ在帕里─萨马达之间,厚仅0.5km;至达吉,增厚至5km;也具楔形负速度梯度带性质;它可能是花岗岩局部融熔体之反映...更多。(4)在萨马达─达吉。  相似文献   
110.
锦屏普斯罗沟坝址右岸地下水连通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连通试验证明普斯罗沟溪水与PD07、PD47、PD01、PD29及其邻近泉存在水力联系。地下水涌水点的分布受T2-3z^2(4)层和NW向张性裂隙带控制。涌水点水的电导率曲线具双峰特征,揭示右岸地下水系统具岩溶管道与岩溶裂隙双重并联型特征。右岸坝肩内地下水水力坡度较大,且裂隙及岩溶裂隙通道较为发育。普斯罗沟沟水是右岸坝肩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但并非右岸坝肩地下水的唯一补给源,可能还存在其他补给源,锦屏山断裂属于区域性的导水带,通过该导水带有一定量的地下水从其南侧的解放沟方向越过普斯罗沟潜入了右岩坝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