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0篇
  免费   489篇
  国内免费   580篇
测绘学   273篇
大气科学   411篇
地球物理   429篇
地质学   1384篇
海洋学   341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31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将土体中的第四纪断层作为一种土体结构面,已成为岩土工程新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土体断层面上物质特征的研究,发现当断层面上土颗粒的定向度大于80%,且有次生矿物生成时与蠕滑有关;当定向度小于80%,无次生矿物生成时与粘滑有关。  相似文献   
992.
景观连通性模型可区分为点连通性模型,线连通性模型,网连通性模型和斑块连通性模型。因为点连通性、线连通性和网连通性己有很长的研究历史,相应的连通性模型(连通度)己比较成熟,所以本文的研究焦点是尚不成熟的斑块连通性模型。斑块连通性被定义为斑块中动物迁徙或植物传播运动的平均效率(或最小化运动距离)。斑块连通性模型在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斑块连通性与人类活动强度和景观多样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在综合分析前人的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笔者在豫西煤田断裂构造的研究成果,试图建立一种统计稳态条件下石英光轴优选方位的动力学解释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利用石英光轴岩组图求解三向主应力轴方位和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位及判断断裂带力学性质的方法。并利用文中的模型及方法对豫西煤田中某些断裂带进行了石英组构的动力学分析。分析结果与野外观察和宏观研究所得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4.
针对PolSAR分类易受散斑噪声影响出现"椒盐"现象的问题,提出一种CNN结合SLIC算法的PolSAR分类方法。选取荷兰Flevoland地区机载L波段全极化数据作为实验数据,通过Pauli、Huynen和Yamaguchi分解获取了9维特征向量,利用指定窗口尺寸内像素在特征维度的分布特征作为CNN的输入端,在选取实际标签作为训练集进行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对网络学习率和随机失活率等参数调整优选,经过200次迭代将影像分为大豆、小麦和建筑等15种地类,并结合SLIC算法获取区域化分类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总体分类精度达到97%,Kappa系数为0.94,效果明显优于传统SVM和Random Forest分类算法,同时对国产高分三号全极化数据进行了分类,证明了该分类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5.
Neolithic culture series in the Yishu River Basin developed in the order of Beixin culture-Dawenkou culture-Longshan culture-Yueshi culture.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stage of Longshan culture (4600-4300 cal. yr BP),the climate in the Yishu River Basin was warm and wet. Paddy-oriented agriculture planted paddy was very developed. The society was flourishing with great amou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The cooling starting in 4200 cal. yr BP made the paddies shortfall in output or even no seeds were gathered. This situation in-tensified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population and resource. The scarcity in natural resource led to substantial decrease in population and subsequent drop in archaeological sites. About 4000 cal. yr BP Longshan culture was displaced by Yueshi culture which was relatively un-derdeveloped,simple and unsophisticated.  相似文献   
996.
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冰川正在强烈萎缩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2004年和2006年对青藏高原西南部野外考察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纳木那尼冰川正在强烈萎缩.在过去几十年内,许多支冰川已经和纳木那尼主冰川分离,冰川末端形成大量不连续的冰塔林,冰川末端在1976—2006年平均退缩速度为5 m.a-1左右,2004—2006年后退速度达到7.8m.a-1,表现出近期加速后退态势.考察发现,冰川表面由于强烈消融而形成数量众多的融化坑,冰川表面强烈减薄,2004—2006年期间冰川冰舌段海拔5 800 m处冰体厚度减薄率为1.42 m.a-1,在海拔6 050 m冰川大平台处为0.67 m.a-1.冰川物质损耗严重,利用现有花杆资料计算2004—2006年年均冰川物质平衡为-685 mm水当量.邻近纳木那尼冰川的普兰县气象站观测资料表明,近30 a来气温呈快速上升趋势,而降水量急剧减少,气候暖干是造成纳木那尼冰川强烈亏损的主要原因.如果近期气候暖干态势持续加剧,必然导致该区冰川更加强烈的物质损耗,冰川萎缩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997.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与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记录   总被引:27,自引:17,他引:27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和昆仑-秦岭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3条主要的晚三叠世板块缝合带,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后2条缝合带不具备冈瓦纳北界的基本要素。简要介绍了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有关古特提斯洋存在的基本事实,即早古生代洋壳残片、二叠纪蛇绿岩、泥盆纪—二叠纪放射虫硅质岩、各类不同性质的增生岩片、2种类型的构造混杂岩带和蛇绿混杂岩盖层体系的时代与性质等,已有的资料初步确定羌塘古特提斯洋盆演化的时限为晚泥盆世到晚三叠世。认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古特提斯洋消亡的主要场所,是恢复和反演青藏高原早期形成演化的最重要的窗口,也是地学界几十年关注的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998.
用矿物学方法评价浙江土壤中Cd污染的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壤中重金属环境质量矿物学评价的方法,对浙江省土壤中不同土类(或亚类)表层、不同母质表层和剖面上的Cd元素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Cd的实测含量和土壤对Cd的固持量决定了土壤中Cd的环境质量,浙江省土壤中Cd的污染度均为负值,土壤中Cd均没有达到产生污染危害的含量水平,土壤对Cd的固持量较高。研究结果揭示,土壤中的矿物对Cd具有较强的固定与容纳能力,土壤中的Cd不易进入食物链,也不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体造成污染。这一旨在揭示土壤中重金属与各种矿物之间环境平衡关系的方法,可为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9.
非点源污染负荷的离散型分布不利于深入研究非点源污染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因此非常必要对其进行空间连续分布处理,但在对离散变量连续化过程中应注意尺度和信息增减等问题.以非点源污染中人畜产污为例,通过构建空间连续分布模型模拟计算人畜产污的数量及其分布.从验证的结果来看,这种非点源污染空间连续分布处理方法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00.
高庆华 《第四纪研究》2007,27(5):665-667
李四光先生逝世后,为了继承和发展李四光先生的学说,孙殿卿先生不遗余力,费尽心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