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64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南海野生斑节对虾亲虾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学和生理生化方法研究我国南海北部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亲虾在卵巢发育不同阶段的卵巢、肝胰腺和肌肉的脂肪酸(fatty acid,FA)组成及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亲体肝胰腺、卵巢和肌肉的脂肪酸中棕榈酸(16:0,17.61%-33.6%)、棕榈油酸(16:1n-7,8.08%-14.36%)、18:0(6.46%-17.15%)、油酸(18:1n-9,9.64%-18.81%)、花生烯酸(20:4n-6,arachidonic acid,ARA,4.8%-10.83%)、二十碳五烯酸(20:5n-3,eicosapntemacniocacid,EPA,4.64%-11.98%)及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ocosahexaenoic acid,DHA,2.23%-9.3%)占主要比例.在卵巢发育不同阶段,卵巢中的12:0、14:0、16:0、18:0、20:0及总的饱和脂肪酸(saturation fatty acid,∑SFA)的含量逐渐上升,成熟期达到最高,产卵后下降;肝胰腺16:0和饱和脂肪酸(∑SFA)呈波动上升趋势;肌肉中的14:0、16:0、18:0、20:0及∑SFA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在接近成熟期(Ⅳ-Ⅴ)降到最低,产卵后回升到最高.在肝胰腺、卵巢、肌肉组织发育过程中,16:1、18:1n-7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 unsaturation fatty acid,∑MUFA)的含量均呈现波浪式上升,成熟期(Ⅴ)达到最高.18:2n-6、ARA及n-6 FA含量起伏波动,先升后降,成熟前期(Ⅲ-Ⅳ)达到最大值,在成熟期达到最小值.卵巢中EPA、n-3 FA呈现出下降趋势,成熟期(Ⅴ)接近最低,EPA、DHA及总的n-3 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 unsaturation fatty acid,∑PUFA)含量在卵黄囊发生期(Ⅲ)波动上升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步下降,Ⅵ期(产卵后)最低或回落到未成熟期水平.DHA/EPA、∑n-3/n-6及∑PUFA/SFA的比值波动变化,在卵黄囊发生期(Ⅲ)或成熟期(Ⅳ-Ⅴ)上升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步下降,Ⅵ期(产卵后)最低或恢复到未成熟期(Ⅰ)水平.在自然海区性成熟的斑节对虾亲体组织中,∑SFA:∑MUFA:∑PUFA比例近似为35%:30%:35%:n-3与n-6、∑PUFA与∑SFA及DHA与EPA达到近似的平衡状态.研究结果为斑节对虾亲虾人工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2.
梅仙花岗岩体位于幕阜山复式花岗岩基西南部,其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对湘东北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带成因研究以及其构造背景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次研究对梅仙岩体中粗粒、细粒两种结构的黑云母花岗岩分别开展了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中粗粒和细粒花岗岩年龄分别为819. 6±4. 6 Ma和810. 4±4. 7 Ma,证实梅仙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代表江南造山带中段新元古代构造- 岩浆活动高峰的结束。梅仙岩体的中粗粒花岗岩εHf (t)=5. 4~10. 1, tDM2=1. 31~1. 04 Ga,细粒花岗岩εHf (t)=5. 0~9. 9, tDM2=1. 33~1. 06 Ga。梅仙花岗岩具有正的εHf (t)值,且其Hf二阶段模式年龄接近冷家溪群碎屑锆石Hf二阶段模式年龄峰值(1. 4~1. 0 Ga),暗示其母岩浆有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梅仙花岗岩具有富硅铝、高钠、中低钾、弱过铝质,较富集Rb、Th、U、Li、LREE等元素,亏损Ba、Nb、Sr、Sm等元素的特征,以及复杂的Eu异常(δEu=0. 58~1. 61)特征,属于或近似于火山弧花岗岩。梅仙花岗岩的Mg#值(45~59)明显高于地壳熔体的Mg#值(17~38),又暗示其母岩浆可能混入一定比例幔源物质。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梅仙花岗岩应是幔源岩浆底侵导致新生火成岩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非典型I型、I- S型花岗岩,其形成于扬子- 华夏板块陆陆碰撞后期,江南造山带构造背景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特殊时期。  相似文献   
123.
奥陶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陈旭  周志毅 《地层学杂志》2005,29(2):165-170
简述了奥陶系三统七阶的划分原则和它们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 GSSP)确定或提名经过和问题,并提出了本届国际奥陶系分会移至中国后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4.
关键带科学是当代地球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国际上主要通过关键带监测来促进关键带科学的发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在我国,关键带研究与监测还处在起步的阶段.神农架大九湖湿地是中纬度地区少见的亚高山泥炭藓湿地,是丹江口水库最大入库河流堵河的源头之一,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开展泥炭湿地监测的优良场所.在10多年来系统的古气候与现代过程研究基础上,我们在大九湖部署了较为系统的监测体系,涵盖了关键带的各种要素,特别是生物、水体及温室气体等方面.在监测点的设置上,既考虑了泥炭湿地内部的空间变化,也考虑表层和深部之间的关联,还设置了河流和湖泊对照点.在监测技术上,部分实现了在线高频监测,大部分达到了野外现场测试的要求.本文将对前期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并对后续的努力方向进行展望.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要逐步完善监测技术和监测设施,并聚焦于泥炭湿地关键带对气候变化(如干旱)的响应,评估气候变化对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在大九湖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在关键带系统监测的基础上,完善亚高山泥炭湿地关键带的理论认识,并建立合适的泥炭湿地关键带模型,为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5.
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和2004年8月—2007年12月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计算每天15:00抵达北京地区10、100和500m高度上的后向气流轨迹.对整个研究时段、采暖季和非采暖季期间的后向气流轨迹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这3个时段到达北京地区的主要后向气流轨迹聚类.其中整个研究时段的后向气流轨迹分成3个聚类,采暖季和非采暖季的后向气流轨迹都分成5个聚类.结合各段时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观测的大气污染物体积分数资料,分析不同时段气流输送作用对北京主要大气污染物体积分数的影响.发现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北京气体污染物体积分数高值主要集中在来自风速较小的西北方气流聚类.采暖季污染物体积分数低值主要出现在偏北方向风速较大的后向气流轨迹聚类.非采暖季污染物体积分数低值主要出现在偏北低速气流聚类和西北向高速气流轨迹聚类中.从各时段污染物最值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在风速较大的后向气流轨迹聚类影响下,北京的污染物体积分数较低;途经了较严重工业排放地带的后向气流轨迹聚类会使北京气体污染物体积分数显著增高.此外,虽然非采暖季的大气污染物分布与气流输送的影响基本符合,但各聚类污染物分布结果与气流输送作用的影响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126.
贵州桐梓县境南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地层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桐梓红花园山王庙的奥陶系-志留系分界地层出露好、有笔石带控制且发育介壳相化石,一直被认为是华南最佳剖面之一。本文对该剖面重新剖析,结合桐梓县境南区另外几条剖面的资料分析,提出如下新认识:山王庙剖面的"赫南特贝层"(HirnantiaBed:AFA295-305)和"介壳层"(Shelly Bed:AFA306-311c)宜合并统称为观音桥层,皆归于奥陶系;对照宜昌王家湾,将观音桥层与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带上部和N.persculptus带下部对比;确定观音桥层与龙马溪组之间缺失N.persculptus带上部、A.ascensus带和P.acuminatus带大部分的地层。典型赫南特贝动物群延至A.ascensus带甚至更高层位的观点应予以修正。靠近黔中古陆北缘的诸多地点,观音桥层的厚度虽有变化,均宜视为同期沉积,唯上覆地层时代不同。赫南特贝动物群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生存的特定底栖生物群落,是奥陶纪末大灭绝首幕后的产物,指示了寒凉、海退、相对浅水、底域富氧的环境条件,有重要的时代、环境和古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27.
对四川西部乡城-稻城-得荣中带地区矿点进行岩石化学特征分析及典型矿床(点)对比,该区域内浅成岩体属于亚碱性岩体,又分为钙碱性系列和拉斑系列(TH)2大类.从微量元素角度判别了相关矿点的构造背景并预测了相关矿点的成矿潜力.处于火山弧环境的足鸡顶地区的花岗细晶岩具有与热液有关的成铜矿潜力;红卓、那郎地区具有很好的找铜矿潜力;措岩体具有一定钨锡矿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28.
<正>哈泥沼泽位于中国东北长白山西侧龙岗山脉中部(126°31′05″E.42°12′50″N).面积1678 hm~2.海拔高980~910m.是重要的原生湿地。本区气温常年偏低,年均温2.5~3.6℃,全年≥10℃活动积温2600℃左右,年降水量757~930mm。哈泥泥炭地是火山喷发物形成的熔岩堰塞湖沼泽,泥  相似文献   
129.
分形技术在攀西地区铂族元素异常查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往往是复杂的地质历史演化的综合结果,它表现出确定性的一面,又同时具有随机性的一面.分形理论作为非线性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自然界空间结构复杂性的一门学科,在本研究区域中,应用分形技术中的元素含量等值线面积模型来确定研究区铂族元素是否存在分形结构,并圈定出异常区域.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传统方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0.
古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程中动物群和植物群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演变的科学。它出自古生物学与生物地理学的结合。生物地理学原于19世纪中叶,林奈最早认识到在不同地域只要环境相似,便会出现相似的生物群。凯道尔(Candolle,1820)首次将植物地理学分为生态的和区系的两类。华莱士(Wallace,1855,1876)区分了亚洲和澳洲两大生物区系,之间的分界线被命名为华莱士线。达尔文则把生物的地理分布当作有机体一样是演化的,这种思想促进了古生物学与生物地理学的结合。由于固定论在地质学领域内统治了近百年,古生物地理学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