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3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21篇
综合类   4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基于地震应力触发理论,利用岩石圈分层模型,计算1955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区域周边历史强震产生的同震及震后粘弹性库仑应力变化。顾及构造运动产生的长期应力加载,综合分析2014年康定Mw5.9地震与历史强震间的关系以及鲜水河断裂现今应力状态。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的地震事件往往发生于历史地震所造成的应力增强区域;2014年康定地震震源位置的历史地震累积库仑应力变化最高超过0.11bar,超出应力触发阈值,历史地震应力扰动对康定地震的发生存在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同震与震后库仑应力扰动在鲜水河断裂带形成两个应力累积高值区域,其一为鲜水河断裂康定段,其二为鲜水河断裂道孚段,两个区域未来的地震危险性较强。  相似文献   
32.
针对地球动力学等对毫米级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需求,介绍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现今顾及测站非线性运动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局限性,并在毫米级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建立的方法和技术改进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对高精度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
为揭示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震前变形与同震破裂特征,本文系统收集与处理了青海省CORS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等GNSS资料、以及Sentinel-1和ALOS-2卫星SAR数据,通过多源数据综合处理获取了玛多地震形变场动态结果.震前GNSS形变场结果显示,玛多震源区处于其北侧剪切形变高值区边缘,震前存在左旋剪...  相似文献   
34.
针对对流层延迟研究范围小、时间跨度短的问题,文中利用GAMIT软件获得2015年全国270个态网络站点的对流层延迟值,通过GAMIT中的sh_metutil命令调用Metutil程序,计算并提取天顶对流层总延迟量、干延迟分量、湿延迟分量、温度及气压值。对干、湿延迟的年平均量进行分析,获得全国对流层延迟分布特征;对影响干延迟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压和高程因素;最后分析湿延迟与降水量的关系,得到两者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5.
基于2008年汶川MW7.9地震精细的同震滑动分布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引起的周边地区库仑应力变化;利用变化系数(CV)评价库仑应力变化的可靠性,并评估接收断层走向、倾角、滑动角、摩擦系数、Skempton系数对库仑应力变化可靠性的影响;根据CV可靠阈值剔除不可靠库仑应力变化,分析可靠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库仑应力变化在正值区或负值区内部的可靠性较高,在接近正负值交界处库仑应力变化的可靠性急剧下降;接收断层倾角对库仑应力变化可靠性的影响最大;79.3%的余震位于可靠库仑应力变化分布区域,剔除不可靠库仑应力变化及不可靠库仑应力变化分布区域内余震后,余震触发率下降3.1%。  相似文献   
36.
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自动云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凯  张永军  童心  康一飞 《测绘学报》2016,45(5):581-591
云检测一直是卫星影像处理的难题,特别是混有地物光谱特性的薄云长期成为影像产品生产的阻碍。本文所介绍的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自动云检测方法能够有效克服这一难题。首先采用改进的颜色转换模型,将影像由RGB转换至HIS颜色空间,利用影像强度信息与饱和度信息生成基底图,并使用影像近红外与色调信息对其进行优化,生成修正图。然后利用直方图均衡化与双边滤波结合带限定条件的Otsu阈值分割提取纹理信息,并对修正图进行误差剔除生成云种子图。最后以HIS颜色空间的强度信息为向导,结合云种子图进行云精确提取。与不同自动、人工交互式云检测方法相比,总体精度提高了10%左右,并且能够较好地提升云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37.
利用1999~2021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2022年门源6.9级地震震中附近区域的地壳形变特征。速度场在祁连山-海原地震带两侧呈现出明显的“南大北小”特性。发震断层速度剖面结果显示,断层两侧挤压速率为3.1 mm/a,走滑速率为3.9 mm/a,这与走滑为主的震源机制解一致。门源地震位于主应变率场和面膨胀率场高值区向低值区过渡的梯度带上,发生在最大剪应变率场和应变率第二张量不变量高值区边缘地区。同震库仑应力触发了大部分的余震,对冷龙岭断裂到海原断裂的地区有一定的应力加载作用。综合地壳形变特征和库仑应力等分析结果认为,冷龙岭断裂到海原断裂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8.
大地测量约束下的阿尔泰山岩石圈流变结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凯  李杰  王琪 《地球物理学报》2007,50(6):1713-1718
本文根据大地测量数据得到过去50年左右阿尔泰山富蕴区域形变场,破裂带中段的相对位移最大,平均速率达6mm/a,总体上表现为沿断裂的走滑运动特征.该形变场可以用1931年富蕴8级地震的震后黏弹性松弛模型进行模拟,反演得到下地壳黏滞系数为1.6×1019~7.9×1019Pa·s,上地幔黏滞系数为16×1018~63×1019Pa·s,与华北、Nevada等地区利用震后变形资料推算的黏度基本一致.根据该地区最佳黏弹性分层模型,最近五十年由于岩石圈下部应力松弛引起的地震破裂带两侧最大水平速率约为4mm/a. 我们的研究表明:大陆7~8级大震在几十年后仍可能有可观的地表变形,GPS监测得到的现今变形场可能包含震后变形成分.  相似文献   
39.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发生M_W6.6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型地震。对震中周围的GPS连续站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获得高频GPS动态形变和静态同震水平位移。震中100km范围内四川松潘和甘肃武都站观测到1 Hz动态形变。距离震中约69km的松潘站观测的同震水平位移为7.4mm。根据少量的GPS静态同震位移反演的同震破裂模型显示本次地震的最大滑动量为376mm,地震矩为7.25×1018 N·m,等效矩震级为M_W6.6。正演计算的同震三维形变场显示本次地震的最大水平位移可达4~5cm,垂直位移呈四象限分布,最大可达1.5cm,区域内10个流动GPS站可观测到同震形变。  相似文献   
40.
松潘—甘孜块体东北端断裂分布复杂,地震活动活跃,1654年以来,该地区孕育了至少9次M6.5地震.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M_W 6.5地震与历史强震活动的关联性,以及九寨沟震后周边区域未来地震趋势如何,均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历史地震资料和岩石圈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我们计算了1654年以来研究区历史地震序列同震、震后效应对九寨沟地震的影响,获取了九寨沟地震震源处应力状态的演化过程,并分析了历史地震活动对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影响.结果显示1654—2008年历史地震序列同震及震后效应使2017年九寨沟地震震源位置应力升高.基于不同的有效摩擦系数取值的计算结果显示:九寨沟地震震源位置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量为正且超过0.01 MPa.当有效摩擦系数取值为0.4时,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量为0.2009 MPa.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受到历史地震同震及震后效应所导致累积库仑应力变化的促进作用.1654年天水M 8.0地震和1879年武都南M 8.0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效应所导致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量超过九寨沟震源处应力累积量的50%,这两次M 8.0地震在九寨沟地震震中应力演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1654—2017年历史强震活动使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塔藏断裂马家磨段和岷江断裂松潘—叠溪段应力明显上升.以上三处断层段均存在第四纪活动性,且近期均未有强震活动,历史强震活动提升了这些区域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历史地震使塔藏断裂西段、虎牙断裂北段、岷江断裂北段应力卸载,降低了这些区域未来的地震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