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本文在对贵州省织金地区含煤岩系进行成因地层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受潮汐作用影响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地方性沉积模式和聚煤特征。将三角洲体系划分为六种地貌单元: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水下三角洲平原、边缘三角洲盆地、边缘三角洲潮汐平原及边缘三角洲沼泽平原。其中三角洲沼泽平原是最好的聚煤场所。  相似文献   
122.
东营凹陷盐-泥构造的样式和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为基础,借鉴典型盐或泥构造的研究成果,文中确立了东营凹陷盐-泥构造样式:盐-泥枕构造、盐-泥滚—滑脱断层簇—滚动背斜构造、盐-泥核背斜—拱顶断层簇构造。区域伸展作用下的重力滑动作用是东营凹陷盐-泥构造的主导成因机制。重力滑动作用表现为触发盐-泥层的聚集—隆升和引起薄皮滑脱作用。由此文中将盐-泥构造演化历程划分为盐-泥枕发育期和滑脱断层—盐-泥滚—盐-泥核背斜发育期。最终建立了东营凹陷盐-泥构造的成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3.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内发育大量早中新世(约15.5 Ma)浅成岩浆侵入体(侵入深度<3 km).目前对其形态特征、相互关系以及岩浆侵入诱发的强制褶皱等尚缺乏系统研究.通过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细致刻画了侵入体的形态、岩浆运移通道以及岩床复合体内各岩床的空间关系,定量分析了强制褶皱与侵入体的几何关系.白云凹陷内岩浆侵入体...  相似文献   
124.
异常压力环境下流体活动及其油气运移主通道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沉积盆地的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过程与盆地流体作用密切相关, 而异常压力环境下流体活动有其特殊性, 因而与之相关的油气运移和成藏也有其特殊性.对于异常压力体系(包括高压和低压)而言, 存在2类流体系统, 即半开放型和封闭型流体系统.前者由于封闭层的间歇开启导致流体幕式释放, 后者以封闭层内热对流作用为主.按照封闭层开启的成因机制可划分为3类, 即水力破裂或流体压裂型、断裂型、断-压双控型.封闭层的间歇开启构成异常压力环境下油气运移的主通道.这些流体活动和油气运移在海底以及盆地的浅层和深层显示不同地球物理特征, 如气苗、麻坑、气烟囱和流体底辟带等.同样, 还可以利用岩石中残留的一些标记或异常现象示踪盆地流体活动, 如流体包裹体、地层水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异常、成岩作用异常、流体场动态模拟等.这些特征和标志为流体和油气运移主通道的识别, 同时也为异常压力环境下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5.
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架边缘三角洲主要发育于陆架和陆坡之间,由物源越过陆架坡折快速在陆坡堆积而形成,物源因素是其生长进积的主要因素。由于陆架边缘三角洲在陆架边缘附近具有最大的沉降速率因而使得其在平面主要呈弓形或新月形状,纵向剖面上向海和向陆各出现一个楔形斜坡体。加强对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研究,对于寻找深海陆坡低位扇,进而寻找有利油层储集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6.
有机质成烃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有机质成烃动力学模型主要有总包反应模型、串联反应模型、无数平行一级反应模型及平行一级反应模型几种。不同学者之间得到的动力学参数存在较大差异。有机质成烃动力学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有助于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7.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形成动力学及层序地层模式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文中认为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源于全球构造事件导致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地幔隆升产生的岩石圈拉张伸展而导致的不同级别的幕式构造运动以及由构造、冰川消融作用和地球旋转而产生的气候旋回。基准面的变化是构造、气候的函数 ,对于地史时期的滨海盆地 ,基准面就是相对海平面。不同级别的基准面变化旋回形成不同级别的层序 ,表现为盆地的裂陷旋回期相当于海平面变化旋回的超周期组 ,形成构造层序 ;裂陷幕和气候的二级旋回相当于海平面旋回的超周期 ,形成层序组 ;幕式断陷作用和气候的三级旋回形成层序。断陷盆地一个典型层序形成的模式是 :由于湖水体积的有限性 ,一次断陷和掀斜运动就能产生构造坡折并使湖水体积再分配 ,湖水向主断层和构造坡折之间可容空间增大的区域流动 ,造成基准面下降 ,产生陆上暴露、下切水道、水下冲积扇、废弃型三角洲及扇三角洲构成低位域 (LST)。构造宁静期 ,在气候等因素的作用下 ,湖水将趋于恢复断陷前的位置 ,使基准面 (湖平面 )升高 ,形成湖浸和河流退积作用形成的破坏型三角洲 ,深湖、浊积扇及浅湖构成湖扩张体系域 (EST)。当湖平面达到最高并趋于稳定 ,由于断陷使流域地形变陡 ,大量碎屑物入湖形成以三角洲前积体为主的高位体系域 (HST)。叠加在三级基准?  相似文献   
128.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自生伊利石钾氩测年反映本区油气成藏事件在时间上表现出集中性,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表现出油气成藏事件的幕式性。时间上的集中性表现在油气成藏时间主要分为三期60Ma、58Ma、45Ma;空间上的广泛性表现在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相距极远(35km直线距离)的两点具有相同的油气成藏时间,据此限定的油气运移最小速率为4.5km/Ma,该油气运移速率不能由传统的油气运移动力--水动力、浮力解释,两者所造成的油气最大运移速率约为2km/Ma,远远小于研究区油气实际运移的最小速率,说明研究区的油气运移必须考虑构造作用的影响。中国东部古近纪近东西向的构造挤压作用对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的油气运移、聚集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构造挤压作用强化了泥岩超压作用,并可导致油气从拉张作用所形成的泥岩裂缝中排出,因而有利于油气的初次运移。构造活动的幕式性导致了流体的幕式活动,而流体的幕式活动导致了油气的幕式运移与成藏,因此构造作用是本区油气波浪式运移、幕式成藏事件的主要动力来源。近东西向的构造挤压作用形成了本区主要的背斜型圈闭,同时导致本区NNE、NE向断层性质转为封闭,形成本区主要的断块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9.
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显示中国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水深1 000 m及以下)发育如下深水沉积体系:珠江口盆地南部隆起区缓坡带(水深约1 000~1 500 m、坡度<1.2°)出露神狐南海山,该海山附近发育“海山相关等深流沉积体系”,可能受南海中层水循环(自西向东)底流控制;神狐南海山以南水深约1 500~2 500 m的陆坡区(坡度>2°)普遍发生坡移,发育“重力流滑塌体系”和“峡谷体系”,鲜见等深流沉积;下陆坡区(水深>2 500 m,坡度稍缓<2°)滑塌现象明显减少,主要发育“峡谷体系”以及“席状等深流沉积体系”,席状等深流沉积体系可能受分散的、流速较低的南海深层水循环底流控制。地震沉积记录显示,神狐南海山附近等深流侵蚀特征最早出现于晚中新世早期,其后至现今该区较稳定发育等深流沉积/侵蚀的加积序列,说明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的稳定底流沉积/侵蚀可追溯至晚中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30.
叶茂松  解习农 《地球科学》2014,39(5):577-586
下切谷作为一种特殊的层序内部组成要素,其侵蚀-充填演化模式对于层序划分和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古生物等资料,展开了对下切谷下切-充填的演化过程分析.研究表明地震相干切片识别出东西、南东、南北3类不同流向的下切谷.在地震剖面上,下切谷表现为以V型为主的形态特征,内部充填样式以前积、发散、上超等样式为主.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海西-燕山运动期车排子凸起强烈隆升,基准面快速下降导致对下伏地层产生侵蚀,下切谷由此产生.古近系之后开始沉降,基准面重新上升使得下切谷开始接受沉积充填,充填时限与古岸线位置有关.对下切谷的演化控制因素讨论认为,下切谷的下切-充填演化受到构造、古地貌、古气候及物源供给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