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2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滇西大坪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19,自引:18,他引:1  
大坪金矿床被视为哀牢山造山带南段最典型的造山型金矿,但其诸多地质特征明显不同于国外典型造山型金矿床,而呈现出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一致性.区域上,脉型金铜铅银矿床的产出与中酸性侵入岩及中基性火山岩密切相关.大坪金矿床形成于主要赋矿的桃家寨闪长岩侵位之后约800Ma的新生代构造-岩浆热事件中,金矿床是区域尺度伸展和转换拉伸应力体制的产物;成矿作用过程中,研究区构造动力体制发生了转换,主成矿期容矿断裂带显示为张剪性正断层性质.矿脉多(55条)、薄(0.2~0.8m)、长(200 ~ 1500m)、陡(56°~ 85°)、延深大(约700m),且近平行成带产出;矿体中Au品位高(超过10×10-6),Au/Ag低(o.1 ~o.5),且伴生Pb、Cu、Ag.矿石的充填型结构构造和矿物共生组合指示矿脉形成温度低、深度浅;矿化-蚀变样式以及蛋白石和氧化矿的出现表明成矿体系处于开放的氧化环境,成矿后保存良好.大坪金矿床这种特殊的地质特征可能与其复杂的区域构造背景及成矿演化过程密切相关,金矿床虽然具有造山型金矿的基本特征,但在成矿作用晚期,矿床浅部叠加了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铜铅银成矿作用.即大坪金矿床属于深部造山型+浅部低温热液型矿床套叠组合,成矿体系保存完整,现发现的均为浅部矿体,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2.
毕力赫金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境内,原为一县办小矿山,始建于1992年,当时所依托的资源量仅为内蒙古黄金公司对该矿区Ⅰ号矿带Ⅰ-Ⅰ和Ⅰ-Ⅱ号2个矿体提交的0.902tC+D级储量。1995至1998年,内蒙古第四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应邀对毕力赫矿区进行探矿增储工作,经过4年的努力将原Ⅰ-Ⅱ  相似文献   
23.
对云南元阳县大坪大型金多金属矿床矿脉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表明,矿区内大量的矿脉是叠加成矿的产物,空间上具有并置、侧列(现)、再现等复杂关系,成矿可分石英-黄铁矿(主要形成金矿化)和石英-方铅矿(主要形成铜铅银矿化,并叠加有金矿化)两个阶段共7个亚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流体包裹体以个体小,数量多,杂乱分布为特征,以二相气液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变化区间为165℃~393℃,平均258℃;流体密度为0.648~0.7984g/cm~3,盐度变化为13.72%~18.96% NaCl eqv,平均17.13% NaCl eqv,捕获压力为64MPa 左右。流体为含 CO_2的 NaCl-H_2O 体系,在成分上相对富集 Na~ 、CI~ 、CH_4和 N_2、NO_3~-等组分,从早到晚,具有 Na~ 、Ca~(2 )、SO_ ~(2-)略有升高,而 K~ 有所降低的趋势。石英方铅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大小混杂,杂乱分布或呈线性排列,以 CO_2包裹体为主,并有二相气液和少量单相包裹体。均一温度177℃~372℃,平均284℃,流体密度为0.7413~0.9518g/cm~3,盐度变化为10.86%~21.26% NaCl eqv,平均14.16% NaCl eqv,捕获压力为60MPa 左右。流体属为 NaCI-H_2 O-CO_2体系,在成分上以相对富集 Na~ 、K~ 、SO_4~(2-)为特征,部分脉体的流体包裹体中还含有一定量的 Ca~(2 )、Mg~(2 )等离子。矿区不同(亚)阶段矿石氧同位组成总体变化较小(2.65‰~6.0‰),氢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120‰~-40‰),其中石英-黄铁矿阶段 H、O 同位素组成变化均较小,以岩浆源为主,而石英-方铅矿阶段氢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表明有新的流体加入,但也以深源流体为主;石英-方铅矿阶段一个铁白云石的δ~(13)C 值为-4.81‰,而石英-黄铁矿阶段晚期方解石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为-2.79‰~-4.34‰,平均-3.75‰。不同矿脉黄铁矿、方铅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0.3~-4.4‰,其中石英一黄铁矿阶段为0.3‰~4.4‰,石英-方铅矿阶段为0.5~4.3‰,总体上与深源(地幔)碳、硫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综合对比研究认为,大坪金多金属矿床为源于深部的多源成矿热液在同一容矿空间充填的结果,叠加成矿作用与区内长期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矿床为中-高温热液硫化物-石英薄脉型金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24.
葛良胜 《地质与资源》1994,3(2):114-122
按容矿空间和控矿因素,可将熊耳山地区内生金矿床划分为角砾岩型、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及由不同控矿因素复合控制的复合类型等。空间上不同类型之间具有密切的共生过渡关系。太华群原岩中的金在变质热液作用下被活化迁移至有利的构造部位,发生局部富集,形成"矿胚"或"矿胚"的发展,并为后期岩浆热液再次搬运,参与成矿。燕山中晚期钙碱性岩浆岩具较大的成矿能力,是本区金矿床的主要矿源。不同类型矿床稳定同位素及包裹体特征具相似的变化特点,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源自岩浆,在成矿早期和晚期,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变质水或大气水加入。作者认为,区内不同类型的金矿床是在统一的大地构造环境和成矿背景中形成的,有统一的矿质和介质来源,具相同或相似的成因,以发育角砾岩型金矿床为特点,以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和角砾岩型为主要矿床类型,形成一个特定的矿床组合,即熊耳山地区内生金矿床系列。  相似文献   
25.
内蒙古赛乌素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乌素金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狼山一白云鄂博台缘白云鄂博褶断束,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包裹体主要以V-L两相气液包裹体为主,及少量CO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1℃~311℃,平均213%.流体盐度为0.35%~6.74%(wt%NaCI).矿石黄铁矿、方铅矿的δ34S值为+4.69%o~+11.54%O;石英包体δ18OH2o值为3.6%o~4.1%o,δD值为-114%o~-119%o.反映了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热液,其来源可能为变质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流体.矿石与地层微量元素对比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白云鄂博群尖山组地层.综合分析认为,赛乌素金矿床应为中-低温混合热液石英脉型矿床.  相似文献   
26.
云南马厂箐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马厂箐多金属矿床是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上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Cu、Mo、Au 成矿的典型代表之一。矿体(脉)的产出与富碱斑岩体(脉)在空间上共存、时间上相近或稍晚、成因上密切相关, 蚀变和成矿分带明显。岩体内产出斑岩型Mo、Cu 矿化, 以Mo 矿化为主; 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产出接触交代型Cu、Mo、Au、Fe 矿化, 以Cu、Fe 矿化为主, Au 矿化较弱; 而距接触带稍远的围岩地层中则产出Au、Pb、Zn 矿化。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从马厂箐矿段→乱硐山矿段→人头箐-金厂箐矿段, 流体包裹体具有相态组合逐渐简单, 温度、盐度逐渐降低, 成矿压力逐渐减小, 成矿深度逐渐变浅的趋势。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马厂箐Cu、Mo、Au 多金属矿属于同一个岩浆和流体成矿系统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的产物, 表现出随流体成矿作用的进行, 矿化由斑岩体内部向接触带和围岩地层推进, 富碱岩浆和地幔流体作用逐渐减弱, 而围岩地层的影响则逐渐增强, 流体性质由幔源向壳幔混合直至壳源为主演化。最后探讨了马厂箐Cu、Mo、Au 多金属矿的成矿机制, 并初步预测该矿床具有较好的深部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27.
哀牢山金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喜马拉雅期造山型金矿带,形成于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过程中。论文基于对哀牢山复合造山带区域构造背景、控矿构造系统演化、金成矿期次及其时代的系统研究,从金成矿年代序列、成矿过程构造控制及成矿作用动力学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复合造山过程中的金矿成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金矿带发育三期金矿成矿-热事件:早期金成矿作用(61.55~63.09Ma)对应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最为发育的时期,与剪切走滑断裂构造的形成同步,显示它们统一受控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的强烈汇聚挤压构造动力学体制;主期金成矿作用(33.76~36.10Ma)对应于区域挤压构造应力场的相对松弛阶段以及富碱斑岩和剪切走滑断裂构造系统最为发育的时期,受控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构造动力学转换体制,并可能受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和软流圈脉动隆起的联合制约,金矿大规模成矿作用与构造动力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壳幔物质强烈交换与构造变形密切相关;晚期金成矿作用(26.40~30.80Ma)对应于岩石圈伸展作用的发生以及亏损地幔减压熔融产生的板内高钾岩浆岩的就位,受控于印度板块反向旋转拖曳与斜向俯冲回退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28.
对成矿模式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回顾了成矿模式研究的历史,并分析了成矿模式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对成矿模式的建立、成矿模式的分类以及成矿模式的应用等有关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9.
试论地球内部流体与地质作用——现代地质科学研究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把以地球固体部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建立起来的地质科学称为传统地质科学,它只在该学科研究的起点——沉积地质学和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成矿地质学两个领域不自觉地将地球内部流体放到了重要地位,而在其间的绝大多数研究则忽略了对地球内部流体的讨论,在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范围内已找不到关于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转移、转换等方面所存在的大量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完整答案。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已经开始将地球内部流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贯穿到了所有地质学研究的领域当中。其基本出发点应是:地球内部流体广泛存在,并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它与固体地球部分同样重要,是现代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不仅在各种地质作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 它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切地质作用的最初根源, 也就是说, 流体作用贯穿于一切地质作用( 包括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矿作用、地质自然灾害等) 过程的始终。地球内部一切地质作用又通过地球内部流体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可将地球内部流体按其与特定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为具包含循环性质的初始流体、过程流体和终结流体三类。针对目前的研究大量地集中在过程流体和终结流体方面的现状, 在体现现代地质科学和传统地质科学本质区别的地质作用初始流体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论述, 并提出了可能成为现代地质科学基础性学科的(地球内部) 流体统一地质学。  相似文献   
30.
滇西北地区富碱岩体(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滇西北地区广泛分布以富碱为特点的岩浆岩.这些富碱岩体(脉)主要形成于50~30 Ma,由区内近平行分布的近EW向构造控制,空间上可以划分为多个近EW岩带,各岩带内又可划分为多个岩体(脉)集中区;富碱岩体(脉)由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及相关的火山岩组成,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是由同源演化产物组成的富有特色的岩浆岩系列.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岩体产出于经多次板块开合作用之后形成的统一但不稳定的陆块内部、古深大断裂于喜山期重新活动引发的张性环境中,岩浆源于壳幔混合带,是地幔富碱质流体经由深断裂上升至混合带内并引发该区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