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204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王琼  王欣  雷东钰  殷永胜  魏俊锋  张勇 《冰川冻土》2022,44(3):1041-1052
冰川-冰湖耦合过程是冰冻圈物质与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刻画冰川演化与冰湖发育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完善冰冻圈科学理论体系和认知冰川作用区变化规律、水循环模式和灾害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山地冰川演化和冰湖发育过程,系统归纳了冰川-冰湖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剖析了冰川作用与冰湖发育耦合机制及相关模型的应用,并对现有冰川演化与冰湖发育过程耦合机制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挑战进行解析和总结。冰川-冰湖耦合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数值模拟的可信度与精度,为评估冰川-冰湖耦合过程影响、建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采取适应性措施提供数据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2.
针对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选择合适的预警单元不仅能够提高预报预警的精度,而且有利于正确采取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措施。文章以浙江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建设为例,提出了一种针对东南沿海小型浅层滑坡的特点,采用斜坡单元构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概率模型的方法。该方法以斜坡单元为预警单元,以地质灾害潜势度为基底概率,以地质灾害触发条件与降雨的耦合作用形成的联合概率作为增量概率,构建浙江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不仅清晰地反映地质环境因子与地质灾害形成的物理关系,而且预警警示对象明确,契合应急响应工作实际,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面到点合理过渡,对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准确性和科学防范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43.
对宝鸡市2011年1月~2013年12月连续3 a按月收集的大气降尘样品进行详细系统环境磁学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宝鸡市大气降尘中磁性矿物含量相对较高,主要的磁性矿物为多畴和假单畴的低矫顽力亚铁磁性矿物,并伴有少量的赤铁矿等高矫顽力的硬磁性矿物,磁畴主要由粗颗粒的MD(多畴)和PSD(准单畴)组成。大气降尘的磁性矿物种类和粒径大小随季节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磁性矿物含量表现出明显的随年际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磁性矿物浓度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指示宝鸡市空气污染程度在逐年减轻,这可能与宝鸡市各种污染措施的实施有关,大气环境质量得到很好的控制和稳定。宝鸡市每年从10月份到次年3月份为磁性矿物浓度最大时期,这与冬季采暖期燃煤释放的污染物有关,另外宝鸡市特殊的地形和气象因素对大气粉尘的扩散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依据污染来源、地形等因素进行合理的交通和产业布局则是宝鸡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4.
在不同温度下,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越冬亲虾进行人工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实验,利用腹部采血和剪取游泳足进行活体取样.统计感染对虾发病及死亡情况,利用巢式PCR技术检测WSSV,统计实对虾受WSSV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在对虾累计死亡率上游泳足取样的高温组(18~21 ℃)和低温组(9~12 ℃)有显著差异(P=0.041<0.05),高温组明显高于低温组;在对虾受WSSV感染程度上,高温组主要呈严重感染(91.67%),中温组(13~16 ℃)和低温组则主要呈轻度感染,且温度越低受感染程度越轻;在跟踪WSSV感染对虾进程研究上,高温组在48 h检测出WSSV,中温组和低温组则分别在72 h和96 h检测出WSSV,明显滞后于高温组.表明温度对WSSV感染对虾有一定的影响,低温(9~12 ℃)条件下WSSV也能感染对虾且导致死亡,但低温可抑制WSSV的增殖,减缓感染进程,延迟白斑综合症(W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45.
2011年新修订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等规章,规定了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开展防雷减灾依法行政的工作职责以及应尽的义务。通过对三个部门规章的学习,该文提出了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开展防雷减灾工作的思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以我为主"。  相似文献   
46.
王瑾  李明元  汪华 《高原气象》2010,29(6):1533-1545
为解决单部雷达强冰雹识别产品在雷达的探测范围、雷达的静锥区以及与基于格点的近风暴环境因子的融合上存在局限性的问题,本文建立了雷达反射率因子的三维局部空间插值及多部雷达拼图方法;类似于SCIT算法的风暴单体的VIL及SHI等冰雹识别参数的计算,基于多部雷达三维插值拼图数据集,实现了格点VIL、SHI、POH和POSH等算法,建立了基于三维格点的多部雷达强冰雹识别参数因子、风暴数值模拟的近风暴环境因子(0°层及-20°层高度)为识别参数的冰雹识别算法。为确定适合于贵州地区的冰雹识别阈值,使用贵州504个防雹炮点的冰雹观测资料及贵州2005年和2006年8次贵阳、遵义雷达站冰雹个例观测资料,建立了冰雹算法校验数据库;通过对降雹校验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建立了适于贵州地区VOD与冻结层高度统计关系式,确立了VIL密度产品的强冰雹判别阈值,并通过对WTSM的调整,改进了原来的POSH算法,在贵州西北部到中部一线的一次强冰雹过程中对强降雹区的识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7.
基于GIS的贵州省冰雹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贵州省1961—2004年84个气象台站44年历史冰雹记录及1:1000000全国数字高程模型(DEM)资料, 采用基于GIS的数字地形分析、分区统计和图像分类方法, 研究了冰雹分布与地形高程、坡向、坡度及地形切割深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地形高程是影响贵州省降雹分布的最主要地形影响因子; 微观地形因子如坡向和坡度对降雹日数的变异并没有显著性影响, 但大范围的地势抬升及暖湿空气的迎风坡有利于降雹; 地形切割深度并不是年平均降雹日数差异的显著影响因子; 纬度位置的不同, 使其受暖湿空气影响程度不同, 热力条件也存在差异, 也是影响平均降雹日数差异的因子之一; 根据3个影响因子建模获得的方程及贵州省冰雹风险分区图, 经统计检验和与历史乡镇降雹资料比较, 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8.
华南由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在新元古代拼合而成,其拼合时间与演化模式一直广受争议。江南造山带是其重要的拼合带,带内保留一系列新元古代沉积作用-岩浆活动记录,是研究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贴碰撞时间与演化机制的理想场所。本文针对江南造山带东段陈蔡地区花岗闪长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代表性样品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838±5Ma和836±4Ma,为花岗闪长岩的原岩结晶年龄。样品K_2O含量为1.30%~2.57%,铝饱和指数(A/CNK)为1.01~1.54,为钙碱性过铝质花岗闪长岩。样品高Si O_2(63.38%~68.97%)、Al_2O_3(15.30%~16.70%)、Na_2O(3.89%~6.24%)、Sr(306×10~(-6)~628×10~(-6))、Sr/Y(26~80)和低Mg O含量(0.64%~1.99%)、K_2O/Na_2O(0.17~0.64)、低Y含量(3.38×10~(-6)~16.10×10~(-6))和Yb含量(0.42×10~(-6)~1.67×10~(-6)),δEu异常不明显,相对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低~(87)Sr/~(86)Sr初始值(0.7015~0.7022)和高ε_(Nd)(t)值(+4.10~+6.13),具有与高硅埃达克岩相似的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认为陈蔡花岗闪长岩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的古洋壳向双溪坞陆弧地体俯冲的过程中,俯冲板片熔体被少量地幔楔橄榄岩同化和交代的产物,暗示838~836Ma时江南造山带东段仍处于俯冲消减阶段,扬子与华夏尚未完成最终拼合。综合现有证据,认为扬子与华夏在江南造山带各区段于ca.825~820Ma完成拼合。  相似文献   
49.
陕西大西沟喷流沉积型菱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大西沟铁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山-柞盆地西北部,与银洞子大型银铅矿床毗邻。矿体主要赋存在泥盆系青石垭组中上段,容矿岩石为一套海相复理石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矿床的金属矿物主要有菱铁矿、磁铁矿、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磁黄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是重晶石、石英、铁白云石,其次为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黑云母、斜长石、钠长石、堇青石等,局部地段由于表生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而形成针铁矿、赤铁矿、蓝辉铜矿等。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较弱,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基于野外地质观察、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结构构造的系统研究,将大西沟铁矿床的形成划分为3期6阶段,分别是:①喷流沉积期:硅质岩-黄铁矿-菱铁矿阶段(Ⅰ)、重晶石-磁铁矿阶段(Ⅱ);②热液改造期:堇青石-黄铁矿-磁铁矿阶段(Ⅲ)、石英-碳酸盐阶段(Ⅳ)、碳酸盐-硫化物-磁铁矿阶段(Ⅴ);③表生氧化期(Ⅵ)。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喷流沉积期Ⅰ阶段菱铁矿完全均一温度和盐度w(NaCl_(eq))峰值区间分别为230~270℃和13%~14.5%,Ⅱ阶段重晶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和盐度w(NaCl_(eq))峰值区间分别为220~290℃和9%~13%;热液改造期Ⅳ阶段菱铁矿和石英中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为240~300℃,盐度w(NaCl_(eq))为2.6%~15.7%;热液改造期Ⅴ阶段菱铁矿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除大量气液两相包裹体外,还发育有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其中,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为290~340℃,盐度w(NaCl_(eq))为5.1%~13.4%,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为380~440℃,盐度w(NaCl_(eq))为40.6%~59.7%。含子晶流体包裹体可能是流体不混溶或/和高盐度流体加入的反映。矿区内不同产状碳酸盐矿物的C、O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δ~(13)C_(PDB)值集中在-3.58‰~-1.15‰之间,δ~(18)O_(SMOW)值为21.22‰~21.82‰,均表现出海相碳酸盐或海底喷流热液溶解海相碳酸盐的特征。大西沟矿床的地质、矿化和流体特征与海底热液喷流沉积型矿床一致,可能属于典型的喷流沉积型菱铁矿床,但后期受到秦岭造山作用的影响及热液叠加改造并形成磁铁矿和少量硫化物。大西沟菱铁矿矿床与邻近的银洞子铅锌矿组成一个较完整的喷流沉积成矿系统,两者可能分别代表了喷流沉积的边缘相和中心相。  相似文献   
50.
由钰婷 《地下水》2019,(1):47-50
沈阳市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干旱,枯水期和丰水期区别明显,对于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有较大影响。本文使用阿列金分类法进行评价,得到CⅢCa全年都为绝对优势,丰水期占比较枯水期更大;枯水期与丰水期水化学类型差别较小,说明丰水期降水对于各县区的水化学类型影响较小,反而枯水期地下径流路径更长,溶出更加充分;从各县区看,康平县、法库县丰水期和枯水期水化学类型基本比重没有大的变化,新民市、沈北新区、于洪区、东陵区、辽中区、苏家屯区水化学类型均有一定差异;枯水期和丰水期各县区水化学类型都以Ⅲ型水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