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运用连续小波对新疆天山北坡的乌鲁木齐河上游1958-2006年的月均气温(MMT)、月降水量(MP)和月均径流量(MMR)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 结果表明:1960—2005年月均气温、月降水量和月均径流量三者始终存在着12个月左右尺度的主周期,并呈现出全局性特征,信号的强弱依次为MMT、MP 和MMR;同时,MMT存在66个月和96个月的次周期,MP存在6个月、30个月和72个月的次周期,MMR亦存在6个月、24个月、36个月和72个月的次周期. 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交叉小波分析后发现,MMR与MMT、MP的相关程度除了表现为12个月的主周期和6个月的次周期外,MMT对MMR的影响还表现在34个月和72个月的次周期上,而MP对MMR的影响也表现在24个月、36个月和72个月的次周期上. MMT对MMR的影响除了12个月的主周期表现为正相关外,6个月的周期相位亦存在正负交错的现象,说明在该尺度上MMT对MMR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MMT对MMR的影响在其他次周期上均表现为负相关或近似负相关;而MP对MMR的影响在主次周期上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2.
在1:5万平原区填图试点项目中,以生祠堂镇幅浅表地质填图为例,研究了该区浅表三维模型的构建。根据研究区遥感地貌特征,部署了15条北西向地质路线,以Eijkelkamp槽型取样钻为手段,揭露了研究区浅表3~4 m范围内的沉积物特征,建立以DSI为关键技术的三维浅表模型构建的基本流程,将槽型钻岩性描述量化为空间属性点,并建立标准层位,对各层位分别进行属性插值,获取分层沉积物岩性三维模型,选取北西向AA'典型路线三维剖面,研究区域纵向沉积相的变化,以剥去耕植土后的河流相层为例,结合地貌特征,勾绘出本区地表岩性岩相界线。研究成果表明,三维浅表模型对于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图、岩性岩相图、全新世第四纪地质填图等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可应用于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研究、土壤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53.
青藏高原北部活动层土壤热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3年10月~2004年9月期间高原北部可可西里(QT01)、北麓河(QT02)、开心岭(QT05)、通天河(QT06)等地活动层土壤温度梯度、土壤热通量及土壤水分的观测资料,计算了高原北部活动层土壤的导热率、土壤容积热容量、导温率等土壤热力参数.结果显示,QT02、QT05、QT06三站导热率、导温率夏秋季节较大而冬季较小,容积热容量则相反,表现为秋冬季节大而夏季较小;QT01站导热率表现为春季大,夏季较小;表层土壤粒度较小及较低的土壤湿度是冬季导热率较小的可能原因;冻土的热力特征参量可描述为相应深度的温度、体积含冰量及土壤盐度的函数,土壤含水量是融土热特征参数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水分含量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导温率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反之则减小.  相似文献   
54.
不同温度条件下冻结兰州黄土单轴试验的CT实时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进了与CT扫描系统配套使用的三轴仪。改进后三轴仪由控温精度达到±0.1℃的压力罐和加载装置组成,能够实现对冻土力学试验过程真正的CT实时动态监测。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冻结兰州黄土单轴压缩过程进行了CT动态扫描, 得到如下结论,应变0~0.7%的阶段,试样发生弹性变形,CT数轻微增大;应变0.7%~6.5%的阶段,开始发生塑性变形,但还没有发生损伤,CT数变化不大;当应变大于6.5%时,试样的CT数明显变小,损伤开始发生,直至应变达到10%时,试样发生破坏,随后CT数也急剧减小。因此,冻结兰州黄土的屈服应变为0.7%,损伤应变临界值为6.5%,破坏应变临界值为10%。另外,温度对试样的CT数也有影响,在-0.6~-1.7 ℃的温度范围内,试样CT数变化具有很明显的规律,即温度越低,CT数越小,在-1.7 ℃和-5 ℃试验条件下CT数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5.
焦贵德  赵淑萍  马巍 《岩土力学》2011,32(Z2):233-238
对-0.5、-1.0、-1.5 ℃三种温度下的冻土试样进行单轴循环压缩试验,每5秒测试一次试样内部的温度,得到了不同振动频率、动应力幅值下冻土试样内部温度随振动时间变化的曲线。结果表明: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冻土内部温度会升高,动应力幅值越大,温升速率越大;在一定动应力幅值范围内,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大,温升速率增大;温升幅值受土样是否破坏以及达到破坏的时间长短影响,在一定动应力幅值下,适中的某一振动频率下其内部温升幅值最大;冻土试样的破坏受其内部温度升高的影响,如果冻土试样内部温度不断升高,试样最后将会发生破坏;而不会破坏的试样内部温度升高到一定值后保持稳定或开始下降,这是由于试样和所处环境之间的热交换引起的  相似文献   
56.
高泉沟流域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运用灰色关联与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影响该流域坡面产流产沙的降水特征因子。结果表明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产生径流贡献最大的因子是降雨量;对土壤侵蚀量贡献最大的因子是降雨量半小时雨强复合因子。因此,降雨量的多少是影响本区产流产沙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57.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9-2006年的气象、冰川物质平衡和1980-2006年的水文资料,分析了其冰川径流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1996年以来的显著升温,导致了1号冰川水文点径流主要受夏季气温变化的控制,冰川物质损失对径流的补给作用已超过了降水的作用.1996-2006年与1980-1995年相比,夏季气温...  相似文献   
58.
寒区工程动荷载模型试验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淑萍  马巍  焦贵德  罗飞 《冰川冻土》2011,33(4):826-832
寒区工程动荷载模型试验系统主要由模型试验槽、制冷及控温装置、动力加载装置、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四部分组成.系统具有如下特点:能根据实际工程对长3m、宽2.5rn和高1m的模型试验土体进行低温动荷载试验;采用3组冷冻板给土体降温,降温速度快,能提供的最低温度为-20℃,而且能提供多组均匀、稳定的温度边界,冷冻板的温度波动...  相似文献   
59.
长期动荷载作用下冻结粉土的变形和强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长期动荷载作用下的蠕变试验结果,研究了冻结粉土的变形和动强度特征.试验分3组,第一、二组是小振幅动荷载试验,且第二组的动荷载幅值为第一组的两倍;第三组是大振幅动荷载试验,荷载最小值取接近于零的值,最大值与第一组对应.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振幅的动荷载作用下,冻土的累积应变随荷载振动次数的变化规律相同(都包括初始蠕变阶段、稳定蠕变阶段、渐进流阶段)但数值上有差异.在初始和稳定蠕变阶段,第三组试验的累积应变小于第一、二组的,但是第三组试验稳定蠕变阶段的应变速率很大,蠕变曲线迅速进入渐进流阶段,此后其累积应变值大于小振幅动荷载试验的;第一、二组试验的应变幅值随振次的变化规律相似,但与第三组的有明显不同,而且,第三组试验的应变幅值明显大于第一、二组试验的.各种振幅动荷载作用下冻土的残余应变随振次的变化规律相同,且偏移荷载载越大或动荷载振动幅值越大,残余应变越大;冻土的动强度随荷载振动次数的增加而衰减,直至趋于极限动强度,大振幅动荷载试验的极限动强度明显小于小振幅动荷载试验的.  相似文献   
60.
笔者基于离散Shannon奇异核褶积微分算子(GDSCD)计算地震波速度应力方程的空间导数,推导了一阶GDSCD的具体形式,并提出了优化方法,即在频率域逼近平面波的真实导数,得到了不同半径和采样下限的最优窗函数系数,通过滤波响应分析算子精度,与多种数值方法对比以及模型测试表明,笔者构造的最优化GDSCD模拟地震波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