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01.
基于MICAPS3.1的主要功能、模块设计特点以及二次开发系统接口,在中小流域水文气象预报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对平台的移植。以乌江流域为例,研发了针对乌江流域梯级电站精细化预报平台。该文重点介绍了系统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及功能介绍,并对系统进行了功能展示。该系统在多省市气象局、水库、电站等部门正式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布局合理、移植性强、操作简单,实现了MICAPS系统与流域水文气象服务的有效融合,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基于1960—2016年乌江流域4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计算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分析了研究时段内乌江流域年暴雨等级面雨量、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年平均极端持续强降水次数和对应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表明:(1)乌江流域年暴雨等级面雨量和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均通过α=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而暴雨强度呈不显著性增加趋势;5—10月各旬暴雨等级面雨量及日数变化基本一致,5月中旬至8月上旬呈单峰型分布,暴雨强度呈波动增减分布。(2)近57 a乌江流域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比较明显。(3)乌江流域发生极端持续强降水年平均次数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但极端持续强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采用耿贝尔极值Ⅰ型分布法计算了乌江流域5个代表站不同重现期日最大降水量值,发现不同站点日极端最大降水量重现期水平差异明显,重现期时间尺度存在临界点,约为50 a。  相似文献   
103.
104.
太湖流域雷达雨量数据水平尺度的选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雷达局部雨量位置存在误差,使得高分辨的雷达雨量数据在实际应用(如水文模拟)中效果不一定更好。因此,在空间邻域内而不是网格尺度上,分析雷达雨量数据与雨量站雨量数据的接近程度,选取合适的水平尺度可降低雷达雨量及其位置误差对水文模拟的影响,在改善雷达雨量数据的应用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采用FSS(Fraction Score Skill)方法,以太湖流域2007—2010年5个时次的雷达雨量数据为研究对象,以FSS技能得分作为评估指标,研究雷达雨量数据水平尺度的选取。结果表明,在水平尺度为5~70 km范围内,雷达雨量数据与雨量站数据较接近,雷达估测降雨量的技能得分FSS值可达到目标精度FSSuniform,这对雷达估测降雨应用于流域洪水预报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两淮煤田大地热流分布及其构造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27块煤系地层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测定结果,并结合59个井田内可靠的系统测温数据,计算得出两淮煤田的大地热流值,并编制大地热流分布图,其结果表明:两淮煤田大地热流值变化范围为29.7~83.9mW·m-2,平均值为58.3mW·m-2,和其他沉积盆地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淮南煤田大地热流值(63.7mW·m-2)远大于淮北煤田(55.2mW·m-2).综合分析得出,两淮煤田大地热流与其他盆地的差异以及淮南煤田热流值高于淮北煤田的现象为构造演化和区域地质背景的控制结果;而研究区内热流的分布不均主要是由于受地质构造对地温场的影响所致,推覆构造上下盘现今热流值的差异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6.
为研究淮南煤田煤系岩浆岩生热率特点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以淮南朱集井田为研究对象,基于36个钻孔内6 208个煤系岩石自然伽马(GR)测井值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伽马与生热率GR-A的关系式,计算不同岩石生热率及其标准差,结果得出,煤系沉积岩的GR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泥岩83.83 API、砂岩62.23 API和煤34.32 API,岩浆岩的GR值为103.89 API,远大于沉积岩;岩浆岩的生热率也最大,平均1.63 μW/m3,约为煤的3倍,但因受岩浆岩侵入分期性的影响,其标准差较大。总的来说,朱集井田内煤系岩石放射性生热对区内大地热流的贡献量不大,但岩浆岩的高生热率对岩层生热结构的改变较大。   相似文献   
107.
潘集矿区深部勘查区是淮南煤田未来主要的接替资源地,但煤炭深部开采必然会面临严峻的地热地质问题,而前人对该区的研究多局限于浅层地温资料的预测评价,制约了对深部地热条件的认识。为此,此次依据潘集矿区深部最新的地面钻孔井温测井数据,结合浅层地温和井下巷道岩温测试等相关地质资料,研究该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并从多方面分析地质构造对该区地温场的控制作用。研究成果表明,在垂向上地温与深度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地温梯度整体上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平面上地温梯度介于20.9~36.2℃/km之间,平均值为26.7℃/km,总体上呈由潘集背斜核部向两翼和外围逐渐降低的趋势。该区现今地温场主要受潘集背斜的构造控制,导水断层也是该区局部地温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岩浆岩的放射性生热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煤系岩层的生热结构。  相似文献   
108.
中国昆明地区岩溶洞穴洞口带苔藓植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西南岩溶洞穴植物区系与生物多样性特征, 作者曾两次对云南昆明地区12个岩溶洞穴进行了野外考察和苔藓植物标本采集工作。其中含昆明市石灰岩洞穴1个, 石林县石灰岩洞穴5个和宜良县白云岩洞穴6个。根据采自12个岩溶洞穴洞口带的164件苔藓植物标本研究, 本文首次报道昆明地区洞穴苔藓植物10科18属25种。昆明地区洞穴中分布较多的苔藓植物科有丛藓科( Po ttiaceae) 5属8种,凤尾藓科( Fi ssidentaceae ) 1属4种,柳叶藓科( Amblystegiaceae ) 3 属3 种和青藓(Brachytheciaceae ) 2属3种。溶洞中较常见的4种苔藓植物种类是萤光苔类植物光苔Cyathodiumcavernarum Kunze ( 见于6个溶洞中) , 小凤尾藓Fissidens bryoides Hedw ( 见于4个溶洞中) , 橙色净口藓Gymnostonum calcareum Nees et Ho rsch (见于3 个溶洞中)和长叶扭口藓Tortella tortuosa( Hedw ) Limp ( 见于3个溶洞中)。野外观察表明,受洞穴弱光环境生态因子的限制, 昆明地区洞穴苔藓植物主要生长于洞穴洞口0~ 26m带范围内; 2种丛集型藓类植物, 橙色净口藓Gymnostonumcalcareum Nees et Horsch, 和钩喙净口藓G.recurvirost re Hedw 参与洞口带钟乳石或石笋钙华沉积。   相似文献   
109.
贵州洞穴螺类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1年1月至2002年8月对贵州的龙洞、和尚洞、竹林洞及织金洞等50余个洞穴内的螺类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标本1306号,经鉴定和分类,隶属1纲2目15科108种, 其中有4个新种。不难看出,贵州洞穴螺类的物种丰富度较高,并具有从有光带到弱光带呈下降趋势;从物种的丰度来看,在有光带最高,弱光带和黑暗带则无明显的差异。优势种不明显。从水平分布看, 分布的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均是有光带; 从空间分布看, 主要分布于洞底。此外, 还对螺类适应洞穴生活的特征及保护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0.
彭涛 《四川地质学报》2020,40(1):98-102
某大型地下工程结构完工后出现普遍渗水现象,严重影响其使用功能,并造成了不良社会后果。通过建立区域三维渗流分析模型,结合现场结构渗漏水特征,研究了该工程的区域渗流场特征和结构渗漏水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①模型计算结果与工程现场实测数据基本吻合,为该地区地下工程建设中的渗流场分布问题提供一种分析方法。②工程区域内浅表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的补给,丰季时河流水位上涨,对浅表层地下水有一定反补,市政雨污管网的渗漏也是不容忽视的补给来源。③区内西溪河洪峰水位270.2m,北湖地表水体水位270.5m,工程主体的抗浮水位以270.20~270.50m考虑为宜。④根据地下结构病害特征和所在位置,提出相应的病害整治建议,整治效果良好,可在类似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