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1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安徽省地电监测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影响地电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及映震能力作为地电台站监测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对安徽省5个地电台站的监测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安徽省地电前兆的基本情况,为安徽省未来的地电台站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流体数据受各种干扰较大,有些甚至难以分辨变化量级.例如,5日均值就是对5天的日测值求平均,那么,5天之内的随机变化被削弱.这样对于一些弱信号经过平均以后会看不清原有的变化.另外,封闭性不好的井孔水位易受降雨干扰,而降雨的影响很难定量排除.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有效去除各种干扰的去噪方法.小波分析是近年兴起的信号处理方法,具有良好的时频局部化特征.它不但可以准确地描述瞬变信号的局部特征,还可以通过多尺度变换,从不同频带上观察信号的特征与演变.本文利用小波分析对地下流体数据进行多尺度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小波分析可以较好地将数据的趋势变化和局部变化分开,并能有效地抑制噪声.  相似文献   
23.
小波分析在前兆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小波分析将不同频率成分组成的数据序列按尺度分解为低频和高频成分,并对低频和高频系数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小波系数的重构原理还原数据序列。本文以地下流体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小波方法可以较好地抑制流体数据中的随机噪声,并可有效地将数据的趋势变化和局部变化分开;②通过分析各频段小波系数,将降雨干扰的小波系数去掉后重构,从而达到消除降雨干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4.
利用强震组增益P、强震组效能R和强震组分布变异值S等3种指标,对安徽省1300年以来地震成组活动的客观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该区不同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活动呈现不同的特征和分布类型;同时,用b值方法分析了目前地震活动状态;在此基础上,应用泊松模型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概率预测。  相似文献   
25.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7.4级地震后,5月24日,安徽霍山县佛子岭水库水体出现大面积发白、发浑的宏观异常.通过介绍此次宏观的异常特征、核实过程及水样检测结果,并对水库的水化学参数时空分布特征、气象因素及地震活动等影响的深入分析,认为该宏观异常为地震前兆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26.
应用Snoke最新发展的利用P波、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FOCMEC),以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为例,分析速度结构模型、震源定位误差、初动与振幅比资料和台站分布等对计算震源机制解的影响.结果表明,FOCMEC方法应采用研究区内的精细速度结构模型,各层速度误差在5%...  相似文献   
27.
安徽"霍山窗"中小地震的 地震波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合肥台、 六安台和豹子崖台记录到的2001—2010年安徽“霍山窗”发生的ML≥2.0地震的波形资料, 计算了其振幅衰减系数K值和卓越频率衰减系数a值, 分析研究了K值和a值的时空变化特征, 并讨论了其与华东地区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及与Qc值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3个台站均记录到了明显的变化特征: ① “霍山窗”ML4.0地震、 江西九江MS5.7地震及河南太康ML5.0地震前6个月左右时间内, K值和a值均呈现持续下降的异常低值状态, 平均下降幅度K值为20%—35%, a值为45%—51%, 并于上升的过程中发震, 震后趋于正常; ② K值的平面分布特征显示, K值异常地震主要位于断裂带交汇区附近, 并沿断裂带方向分布; ③ K值、 a值与Qc值基本呈负相关. 上述特征为进一步了解该区域的地壳介质状态和研究中强震前后Qc的变化特征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该研究结果可能对中长期地震预报和震后趋势判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8.
2011年1月19日安徽安庆发生Ms4.8地震,本次地震发生在下扬子地块长江沿线前陆变形带.震后现场工作队调查汇总了建筑物破坏情况,计算得出较为精确的烈度分布.采用FOCMEC方法计算了主震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安徽地震台网对本次地震主余震的定位结果,结合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震源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参考烈度分布的椭圆长轴优势方向,得出NE向的宿松-枞阳断裂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29.
安徽及邻区中强震前波速比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及邻区地震波的震相资料,根据和达法计算波速比的原理,研发了波速比的计算程序,并对大台网和小台网资料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大、小台网资料对波速比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小。此外还分析了台网布局对计算波速比的影响,发现在计算过程中加入远近台波速比值限制后,波速比变化范围减小,异常时间段也更为清晰,因此在在计算波速比时间进程时需要加远近台波速比限制。本文计算了安徽及周边地区7次中强地震前的波速比时间进程曲线,其中5次地震前存在低波速比异常,同时通过震例总结表明华东地区MS5.5级左右地震选取震中附近3°×3°范围内地震计算波速比、MS4.5级左右地震选取震中附近2°×2°范围内地震计算波速比相对比较合理,与相应强度地震的孕震范围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30.
本文介绍了基于"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地震数字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相关技术流程,并阐述了各功能模块的作用。该系统在安徽省阜阳市地震局试用以来,共完成了4次地震自动速报,并将地震定位信息通过短信发布到主管领导的手机上,为快速地震应急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