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华北克拉通南缘四十里长山地区岩浆活动弱,仅发育中生代脉岩,因此缺乏对形成时代和岩浆作用的研究。本文依据四十里长山地区脉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和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确定其形成时代及成因。四十里长山地区脉岩由基性、酸性两个端元组成,按岩性可分为煌斑岩脉岩、花岗斑岩脉岩及正长岩类脉岩,其侵位年龄分别为:80.9±1.8 Ma、86.1±1.0 Ma和85.6±1.0 Ma,构成一套晚白垩世双峰式侵入岩组合。四十里长山地区基性煌斑岩起源于富集大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岩浆,内含416 Ma左右的继承性锆石和偏钠质的煌斑岩,暗示了地幔源区含俯冲扬子陆壳的混入岩和软流圈地幔的改造;酸性脉岩属于A型花岗质岩石,起源于底侵的幔源基性岩浆诱发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壳源酸性岩浆以及它们的混合岩浆。中国东部乃至东北亚地区晚白垩世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征证实,四十里长山地区双峰式脉岩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作用相联系,其形成于类似弧后盆地的板内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72.
对那庐断裂带南段构造岩特别是中深层次韧性剪切带中的糜棱岩进行了研究自北向南于部庐断裂带主干断裂沿线选取6条有代表性的初一脆性剪切带进行地质测量,应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构造岩中变形石英的位错结构进行观察,求得了韧性剪切作用下构造岩石所受的古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等一系列应变参数从显微构造角度提出了郊庐断裂带与大别一胶南造山带构造复合(叠加)的证据:构造岩石的一组应变参数是郊庐断裂带的产物,严格受其中的韧性剪切带控制,另一组系大别-胶南造山带与部庐断裂带复合的产物还讨论了都庐断裂带南段中深层次构造岩的变形一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   
73.
在对郯庐断裂带南段3条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及围岩进行矿物组合、结构构造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对长石矿物进行了多项分析测试,发现长石成分及其结构状态参数的变化与构造应力场的构造作用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随剪切变形作用的加强,长石矿物的结构状态参数呈增大趋势,矿物单位晶胞的体积和斜长石中Si/Al比值随之减小;长石的变形指数(Iss)和斜长石中的钙长石分子(An)与岩石的变形强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研究结果为探讨构造变形场中矿物岩石的变形 变质作用提供了一种简捷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4.
郯庐断裂带是亚洲东部著名的断裂活动带,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涉及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走滑与伸展断裂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其中的嘉山-庐江段为对象,依据高精度大地电磁(EMAP)和人工地震剖面及航磁异常资料,剖析了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明确了伸展和走滑断裂体系组成和平面位置,认为该段由多条主干断裂组成,具有断裂属性横向分区的特征:以池河-太湖断裂为界,东侧主要发育池河-太湖(隐伏)、嘉山-庐江和古河-散兵等断裂,组成正花状构造样式,主要呈现压剪性走滑活动特征;西侧主要发育五河-合肥、石门山和池河-太湖(浅部)等断裂,呈现半地堑结构,其中2条断裂往南伸入合肥盆地而消失,只有池河-太湖断裂继续南延为合肥盆地的东部边界,主要呈现伸展活动特征.本文提出的断裂带横向分区等认识,既融合了前人有关“裂谷论”和“平移论” 的重要成果,又弥合了二者的认识分歧,为今后精细研究郯庐断裂带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75.
为了探讨接触变质带内变碳酸盐岩变质过程CO2释放的数量和排放CO2的物理、化学及地质条件,根据递进变质反应和时间积分流体通量模型,定量分析和定量计算了双山地区变碳酸盐岩在接触变质作用中释放CO2的通量。计算结果得到CO2的通量值为0.729×104~2.446×104 mol/cm2,CO2的来源以接触变质反应释放为主;CO2的生成释放与变质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自白云石带至方解石带变质流体中XCO2不断升高,但钙铝榴石带由于岩浆水影响,流体通量最高而XCO2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76.
复理石相中丰富的原生生物沉积构造-遗迹化石是该地层的良好示底构造。(1)典型的遗迹化石如Skolithos,Granularia本身是工的极好生物成因构造,(2)浊流事件前的Nereites相遗迹化石占复理相中遗迹化石总量的大多数,主要保存于浊积砂岩底面且主要为下凸良形成雕画迹,指示岩层底面,(3)泥岩层面遗迹化石以凹状、填平补状刘为主,内部纹饰较发育,指示岩层顶面,加强贵迹化石示底标志的研究应是今后值得重视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7.
大别山商城——麻城断裂带的^40Ar—^39Ar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义天  刘德良 《地质论评》2000,46(6):611-615
商城--麻城断裂带在大别山的构造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对其形成时代缺乏精细的测年研究,有鉴于此,我们采用断裂带糜棱岩中黑云母单矿物^10Ar-^39Ar年代学方法测定其变形时代。结果表明,商麻断裂带形成于226Ma左右,是扬子和华北两大板块碰撞后期的产物,是一条垂直于造山带走向的横向平移断层。在商麻断裂带的转换调节下,其两侧地块发生差异位移、抬升和相对旋转,导致东西两侧的超高压岩石的折返出  相似文献   
78.
本文就郯庐断裂带南段东部的黄栗树—破凉亭断裂带内构造岩,特别是中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带中的糜棱岩进行了细致的野外考察、采样,在室内显微构造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和视域进行透射电镜制样观察,在对各超显微构造特征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讨论了构造岩的塑性变形特征,并对构造岩的应变参数(最大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进行了计算,从显微—超显微构造角度仔细研究该断裂带内典型的构造岩的变形特征,初步判明断裂带的性质和运动发展历史,证实了该断裂带是形成在较深构造层次的一条以韧性变形为主的脆—韧性剪切带,应变形式为简单剪切。应变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自东向西从前陆褶皱冲断带根部到后缘带,构造岩中石英的位错密度逐渐减小,最大差异应力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9.
郯庐断裂安徽段桴槎山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限初探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算全新世之前地质事件过程时间(需要精度万年级),没有现行可以采用的定年方法(误差精度百万年级),因此有必要探索构造地质自组织的时限定年方法(万年级)。本文以滨西太平洋构造系郯庐断裂带为实例,通过石英位错密度法测得差异应力σ分别为:糜棱岩化岩石为141.17MPa,糜棱岩为191.88MPa,超糜棱岩为223.31MPa;相应的应变速率分别为3.760×10-13s-1、7.705×10-13s-1和1.087×10-12s-1;体积因子fv相应依次为0.7923、0.6340和0.5886;所得构造形成时限t依次为2.08×104a、1.83×104a和1.44×104a。为检查精度,对同一剪切带不同应变强度样品进行系统内的比较分析,剪切带边缘样品的t值明显大于剪切带中心部位,在目前尚无地球化学方法可供借用检验的条件下,本文首次提出的自检验方法是一种提高精度的有效尝试。文中有关时限定年的系统讨论,是对以往时限定年的校正和总结,这有助于构造地质学定量化的发展,也是对构造年代学的一项补充。  相似文献   
80.
有限应变测量的关键原理——摩尔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在板块理论建立的同时,对变形岩石和矿田构造作定量分析以替代定性分析的有限应变测量方法也建立了起来。定量分析的主要标志是将摩尔圆方法从力学引入到地质学,同时也引入矿田构造分析中,并且得到改进与发展。有限应变摩尔圆为分析岩石大变形而建立,极摩尔圆随后为分析广布于野外岩石中的一般剪切变形而建立。我国著名学者李四光在此之前将应力摩尔圆和库仑准则从力学领域介绍到构造地质学,尔后一些中国学者为改进和发展极摩尔圆方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以浅显的方式解释摩尔圆的基本概念和作图方法,附带做些练习和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