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51.
北京地区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应用自动气象站逐时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无论冬、夏季,北京的城市热岛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出多中心结构。热岛强度冬季大于夏季、夜间大于白天,热岛中心随时间存在漂移现象,日变化幅度冬季大于夏季。城市热岛在时间域上呈多尺度结构,冬、夏季均以20-30h所对应的日变化和120-270h的周变化为主,周变化振荡的波谷主要出现在周六至周一,波峰出现在周三至周五,变化趋势冬季比夏季明显。  相似文献   
52.
连续强沙尘天气的发展和时空演变机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2002年4月6-8日由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引发了一次连续沙尘暴天气,特别是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沙尘持续影响时间较长,强度大。利用与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气象模式完全耦合的区域沙尘数值模式,模拟研究这次强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浓度的空间分布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模拟结果与地面天气观测、定点沙尘颗粒物浓度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和检验。结果表明:沙尘数值模式较逼真地刻画出这次连续强沙尘天气的形成、发展、移动、减弱的全过程;客观地揭示了强沙尘天气过程的垂直分布结构和沙尘浓度的时空演变机制;模拟的强沙尘以及输送至下游的浮尘天气范围、强度和出现时间与实况基本一致,特别是对我国华北和东北沙尘的模拟相当成功。高时空分辨率的数值模式对研究沙尘的发生、发展机制和预报预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高光谱数据与水稻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密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3  
分析了北京大屯科技站水稻叶面积指数 (LAI)、叶绿素密度 (CH .D)与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过程。利用微分技术处理水稻群体反射光谱以减少土壤等低频背景光谱噪音的影响。通过单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研究水稻LAI、CH .D分别与光谱反射率、反射率的一阶微分光谱的相关关系 ,并建立预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 ,微分技术能够改善光谱数据与LAI、CH .D的相关性 ,CH .D与光谱数据的相关明显优于同LAI的。  相似文献   
54.
1978—2008年城市化对北京地区气温变化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伟东  张本志  尤焕苓  杨萍 《气象》2014,40(1):94-100
应用北京地区20个常规站1978-2008年经均一性序列多元分析方法均一化处理的气温数据,初步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化对年平均和不同季节日最高、最低以及平均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978—2008年,年平均日最低、平均气温空间分布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温度逐渐升高,在城区达到最高,日最高气温表现为从西向东南逐步升高,在城区形成较为明显的热岛。温度变化趋势表明,各站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均呈升温趋势。城市化对北京地区城区及近郊区站点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影响最大,对自北部佛爷顶至昌平到城区一带站点的最高气温影响最大。城市化对北京(观象台)站的增温影响最为明显,对城区站点温度平均的增温影响次之,对全市站点温度平均的增温影响最小。城市化对观象台站、城区站点平均、全市站点平均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的年平均、各季节均非常显著,其中在秋季影响最大,对日最高气温的影响则是在夏季最大。  相似文献   
55.
航线数据记录完整的航点及航线起止坐标,通常是手工输入的,易出现错误。通过分析飞机自带导航设备可支持的GPX格式数据结构,提出生成GPX数据文件的思路和方法,并编程实现对飞机用导航设备批量添加航点和航线,从而减少手工输入带来的大量重复性工作,并避免了人工输入带来的误差,保证了航飞数据的精度。  相似文献   
56.
北京气温日变化特征的城郊差异及其季节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杨萍  肖子牛  刘伟东 《大气科学》2013,37(1):101-112
本文利用北京地区近4年67个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气温观测资料,基于北京地区气温的日变化特征,通过分析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的概率分布,研究了城区、郊区气温的日变化差异及季节特征.此外,进一步分析研究了不同单位时间间隔变温的日变化特征,及最大变温出现时间的概率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城区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偏晚,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城区偏早于郊区,与郊区相比,北京城区站点温度的日变化特征更为一致,最高(低)温度出现的时间更加集中;温度日变化的特征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最高温度出现时间在秋、冬两季最为集中,在春季和夏季较为分散;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在春、夏两季最为集中,在秋季和冬季最为分散.一天中正、负变温过程具有非对称特征,正变温是比较急剧的过程,负变温相对比较缓慢,北京城区站点的变温幅度小于郊区,春、秋和冬季变温幅度较大,夏季变温幅度最小.不同单位时间内变温速率的分析表明,最强的变温过程一般在3小时以内;最大变温出现时间的概率分布分析表明,最大正变温出现时间在冬季最为集中,夏季最为分散;而最大负变温在秋季最为集中,在春季最为分散.最高(低)温度、变温的城、郊特征差异主要是由于城市热容量比郊区大,且具有更多变化的复杂性而形成的.温度日变化的特征和其区域、季节差异性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区域气候特征和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也可以为做好精细化的天气预报提供气候背景参考.  相似文献   
57.
北京地区奥运期间大风灾害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北京1971~2006年大风历史资料,对奥运期间(6~10)大风灾害的风险进行了评估.北京的春季大风日数比较多,7~9月大风日数比较少;平均每年6~10月奥运期间出现大风总日数通常为2~3天,最多5天,夏季是适合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季节.为了定量评估奥运期间大风灾害的风险,统计了1971~2006年6~10月每次出现大风日的站点数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奥运期间大风灾害不同等级的空间分布.在大风灾害后果等级小值时,整个北京地区大风灾害风险分布基本一致;在大风灾害后果大值时,北京的大风风险区呈南北走向分布,南部特别是西南部大风风险大,此特点可能与夏季雷雨大风及北京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58.
遥感影像分类技术是土地利用调查的主要技术,人工神经网络的出现为提高分类精度提供了新途径,其中BP神经网络与小波神经网络应用最广泛。利用BP神经网络与小波神经网络对Indian pines高光谱影像进行分类,比较BP神经网络与小波神经网络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表现,结果表明小波神经网络的分类效果优于BP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59.
山西省垣曲县幅(I49E005015)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是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和地质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利用该区1∶200 000、1∶250 000等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数字填图系统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形成的。野外共采集岩石化学分析样品54件,同位素测年样品7件。通过本数据库的建立,对中条山地区“涑水杂岩”进行了解体,查明了该区变质基底的物质组成及构造轮廓;对古元古界进行了重新厘定划分,提出中条山地区古元古界新的划分方案;对中元古界熊耳群进行了“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火山地层”三重填图及同位素测年,限定了该区中元古界的底界年龄;系统总结了该区变质岩建造特征;提出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3期构造叠加样式,对中条山核心铜矿区胡–篦型铜矿的成矿规律、构造控矿的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