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5篇
  免费   541篇
  国内免费   609篇
测绘学   216篇
大气科学   451篇
地球物理   478篇
地质学   1504篇
海洋学   358篇
天文学   118篇
综合类   206篇
自然地理   36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An unusual liptinite coal component has been reported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over the past sixty years. It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maceral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 (1991), but it has not been named internationally. In Chinese literature it is called “barkinite”, on the basis of it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because it is believed to have originated as bark tissue.“Barkinite” occurs in Late Permian, marine-influenced coals and is best represented in the Changguang, Leping and Shuicheng Basins of southern China.The material originates from plant periderm or the bark of higher plants. However, “bark” contains a variety of substances, including resin and suberin, which are recognised as the precursors of the resinite and suberinite macerals. “Barkinite” is distinguished by (i) its thickness; individual pieces can be more than ten cells thick and several centimetres long and (ii) it fluoresces strongly at 0.6% vitrinite reflectance and loses its fluorescence at about 1.1% vitrinite reflectance.The reporting of “barkinite” from only Chinese coals may be due to its origin from Lepidodendron and Psaronius flora, which was comm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uring the Carboniferous, but which was isolated to China by the Late Permia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emnant flora evolved into unique forms in China by the Late Permian. Lepidodendron and Psaronius remains, coupled with a strongly marine-influenced, peat-forming environment have given rise to “barkinite” and to its restricted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72.
下扬子区中生代(231Ma)玄武质火山岩全岩εNd(t)值-8.62~1.92,87Sr/86Sr 值0.7074~0.7179,206Pb/204Pb值为17.786~18.323。岩石中含有前寒武纪捕虏晶锆石。研究表明玄武质岩石可能是由亏损地幔与元古宙地壳岩石混染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3.
塔里木盆地是亚洲大陆腹地独特的巨型地质地貌单元,是研究新生代地球系统的天然实验室。新生代以来,它经历 了古近纪海湾、新近纪湖泊—三角洲平原、河流—湖泊—沙漠、沙漠—河流的地质演化过程,古地理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是远程碰撞造山作用,造成盆地的封闭、气候干旱。古近纪以来,海湾盆地西低东高,构造挤压造成周缘山脉隆升和盆地 逐渐封闭,这是盆地演化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新近纪南高北低,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周围山脉持续隆升,早先形成的河湖 等地质地貌单元不断被周边山脉所封闭,形成塔里木盆地,发育大湖泊。第四纪以来,盆地西高东低,经历了最快速的地 球系统演化,形成中国较大的内流水系以及最大沙漠。内、外动力的耦合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地 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周缘新构造活跃,在巨型盆地内发育了河流、湖泊、沙漠、戈壁、雅丹、干盐湖等多种第四纪的 地貌类型。不同地质因素时空上相互作用,塑造着巨型盆地地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展示了极干旱地区地球系统第四纪 快速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4.
豫南地区发育着铜多金属及贵金属矿床,在空间上矿化与断裂构造破碎带密切有关,使“矿体、矿群、矿带”呈间距平行展布的特征。矿床可分为产于前寒武纪变质碳酸盐岩系中、产于变质中、基性岩系中和产于燕山期酸性侵入岩体内外接触带中三类铜多金属和贵金属矿床。提出了在围山城、银洞坡、刘山崖和杜家畈矿区外围以及银洞沟—马大庄、河嘴—驼店、犁铧寨—南湾—皇城山和南马畈—柳林等找矿远景区段。  相似文献   
75.
地球化学样品中硒的循序提取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忠  周丽沂 《岩矿测试》1997,16(4):255-261
研究开发了一种硒的循序偏提取步骤,将地球化学样品中的硒选择性地循序提取到六个“操作上”定义的相态中:水溶性硒(水提取);吸附在氧化矿物和粘土矿物上配位可交换的亚硒酸根离子(0.1mol/LKH2PO4提取);与有机质结合的硒(0.1mol/LNa4P2O7提取);与铁锰铝氧化物和碳酸盐结合的硒(4.0mol/LHCl提取);硫化物中的硒(KClO3+浓HCl提取);硅酸盐残渣中以副矿物和被硅质包裹的硒微粒存在的硒(HF+HNO3+HClO4强混合酸溶解)。对提取步骤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作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76.
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丹巴地区变质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宏  徐士进 《矿物学报》1997,17(2):135-141
对丹巴地区动热变质岩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第一类型包裹体为高密度CO2包裹体,与深层滑脱作用密切相关,其温度、压力可代表变质峰期的温压条件。第二类型包裹体为CO2-H2O包裹体,H2O含量增加,与变质峰期后的抬升作用有关。第三类型包裹体为NaCl-H2O包裹体,以H2O为主,与抬升作用引起的退变质作用有关。其形成温度依次降低,说明它们是在变质作用的不同阶段捕获的。  相似文献   
77.
分析洪灾成因 :长时间连续降雨和随后而至的暴雨 ,是山洪成灾主要因素 ;特殊的水系结构使洪峰流量在城区河流汇合处叠加 ;山洪的动能大 ,挟带泥沙和冲蚀能力强 ;泥石流、滑坡、崩塌强烈活动 ,为山洪提供大量泥沙、推移质 ;人类经济活动不当 ,加大了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78.
湖北罗田黄土岭长英片麻岩是与紫苏石榴黑云片麻岩共生的浅色片麻岩,成分上近于A型花岗岩.受到浅混合岩化,钾交代现象显著.在斜长石与钾长石新成体接触处有清楚的交代净边结构,背散射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净边成分为钠长石(Ab89~97).在净边结构上,发现叠加倒转双晶.净边结构产生于长英片麻岩部分熔融的高温条件下,与整个大别地体隆升过程和A型花岗岩的生成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79.
中国西部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序列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湖泊、山地冰川、黄土与古土壤序列、泥炭及沙漠演变等多种地质记录的综合对比分析,重建和恢复了我国酉部地区全新世以来的自然环境演变序列及特征。全新世期间我国西部地区环境演变存在着以水热配置关系不同为突出特征的两种不同的演变模式:即以新疆北部地区为代表的西风型和以青海湖及青藏高原为代表的季风型模式。其成因同区域性特征及大气环流形势密切相关。并划分出我国西部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时间界线,即距今12ka或10ka、9ka、3ka和0.5ka。众多地质记录间良好的对比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我国西部全新世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预测其变化趋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0.
剪切带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为大陆岩石圈中的应变局部化带,剪切带中一般都渗透着大量流体。流体的来源与剪切带所处的构造背景、流变域和水文条件有关,而剪切带中流体的流动则受岩石的渗透率、孔隙度、孔隙性质、流体的扩散和渗透能力、环境的温压条件、应力或载荷的梯度等因素所制约。剪切带中流体的成分、通量及赋存状态或流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岩石的流变。由应变局部化及力学失稳所引起的化学不平衡和由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使剪切带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调整,其变异程度取决于原岩的性质、剪切的温压条件和流体的成分及通量等。由于流体的渗透流动和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使剪切带的体积有所变化,体积变化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行为。较大的体积亏损,意味着剪切带中渗透过大量的流体,这对剪切带的流变行为、化学行为和成矿作用都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