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167篇
地球物理   200篇
地质学   345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RegEM算法引入GPS坐标时间序列插值中,分别采用模拟不同比例连续缺失数据与实测含缺失数据,比较RegEM与拉格朗日方法、三次样条方法、正交多项式方法的插值效果与性能。结果表明,对于模拟不同比例连续缺失数据,RegEM算法插值效果均优于传统方法,且在大量数据连续缺失的情况下效果最优;对于实测含缺失数据,RegEM方法插值所得序列保留方差最大化效果最好,约为正交多项式方法的1.17倍、三次样条方法的1.38倍。  相似文献   
122.
ITRF2014通过对多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解的联合处理,在ITRF2014建立过程中首次对非线性运动建模,包括季节性变化的估计和震后形变(PSD)模型的应用。针对基准定义、输入数据和数据处理策略等方面介绍ITRF2014实现的基本情况,并对之前版本进行优化改进。  相似文献   
123.
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和预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2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1个站点观测资料、全中国756站的月降水资料、哈得来中心提供的HadISST v1.1海温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综合青藏高原的感热加热以及全球海温,研究了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并建立预报方程,探讨了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对中国降水的预报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春季感热与中国东部降水关系密切,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异常增强伴随着长江流域中下游同期降水增多,后期夏季长江流域整流域降水也持续偏多,华南东部降水偏少。春季青藏高原感热的增强与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罗斯贝波列密切相关,扰动在北太平洋形成的反气旋环流向西南方向延伸至西北太平洋,为长江流域输送大量的水汽,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夏季,伴随着前期青藏高原感热的增强,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位置偏西偏南,西太副高北侧为气旋式环流异常。在西太副高的控制下,华南东部降水减少;西太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为长江流域带来大量水汽,并与来自北部气旋式环流异常西侧的偏北风发生辐合,降水增多。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异常是华南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重要前兆信号。加入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后,利用海温预报的华南、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预报方程对区域降水的解释方差提高约15%。   相似文献   
124.
为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分析我国河口水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在法律规范、技术标准、技术手段、监测体系以及主体和资金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完善河口水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协同机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陆海统筹背景下构建河口水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协同机制,应完善基本法顶层设计,加强单行法具体指导;建立协商、合...  相似文献   
125.
宗志平 《气象》1999,25(5):58-61
2月份,全国仍持续偏暖,且偏暖幅度较大,北方冬麦区大部滴水未降. 1 天气概况  相似文献   
126.
本文采用离散单元法对平面旋转坡体的形成进行模拟 ,应用二维代替三维计算。研究了平面旋转坡体的变形特点与位移的特殊性 ,其分析结果与实测的实际观测较为吻合。本研究不仅说明平面旋转坡体的客观存在 ,而且也为这类变形斜坡的稳定性分析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7.
英峰岭剖面红土的粘土矿物和化学特征与成土环境关系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徐义芳  朱照宇 《地球化学》1999,28(3):281-288
地球化学与粘土矿物学研究表明,广东雷州半岛英峰岭多期红土是拉弱武岩红土化初级阶段的产物,由剖面底层至顶层,红土成熟度依次递增。各层红土中主要粘土矿物含量和粘土的Fe2O3含量,以及工土和粘土的氧化,淋溶,富铁铝等化学特征系数与红土埋深之间呈波动起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8.
熊治平  詹义正 《水文》1999,(6):34-37
讨论了要流悬沙中某级泥沙所占全体悬沙之Pi的两种定义,根据H.Rouse含沙量分布公式,导出了相应的Pi/Pa、Pi/Pipj、Pi/PipjQ等3种形式的悬沙级配沿垂线相对分布表达式;表达了有效悬浮δi的物理函义及其实际应用取值问题。  相似文献   
129.
张北—尚义地震区的壳幔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北张家口地区的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的研究表明:近东西向的张北—崇礼地壳断裂带与北西西向的张家口—渤海地壳深断裂带在张北62级地震区交汇。在这里延伸至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带和壳内界面的不连续处是汉诺坝大面积玄武岩溢出的通道。震区中上地壳内的局部速度逆转和下地壳内异常的低速带预示着岩浆活动仍较强烈。张家口—渤海地壳深断裂带近期活动可能是张北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0.
张小涛  宋治平  李纲 《中国地震》2018,34(4):772-780
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震中为中心,对震前不同震中距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震中距100km范围内无前兆异常,前兆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距100~500km范围内。震前2年新增前兆异常开始逐渐增多;不同震中距范围内的新增异常测项所占比例在震前1.5年左右达到最大,在震前又降低。在震中距300km范围内的异常测项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前兆异常时空演化过程存在3个不同的变化阶段,即α阶段(前兆异常的早期阶段,包括α_1和α_2,震前1000天以上)的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异常具有向外扩展的特征;β阶段(前兆异常的中期阶段,震前500~1000天)的异常表现为大范围出现异常;γ阶段(前兆异常的短期阶段,包括γ_1和γ_2,震前500天内)的异常分布在震中的东北方向,表现为远源区的异常向震中收缩过程(γ_1)和近源区的异常向外扩展的过程(γ_2)。通过与其他震例对比分析发现,前兆异常的3个阶段现象可能是大震前的共性特征,大震前前兆异常的显著增加对发震时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