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3篇
  免费   1162篇
  国内免费   1773篇
测绘学   718篇
大气科学   566篇
地球物理   935篇
地质学   2809篇
海洋学   754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294篇
自然地理   573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268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271篇
  2019年   314篇
  2018年   299篇
  2017年   260篇
  2016年   246篇
  2015年   304篇
  2014年   304篇
  2013年   338篇
  2012年   425篇
  2011年   419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344篇
  2007年   338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86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4篇
  1934年   2篇
  1928年   3篇
  192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41.
带压开采煤层底板突水安全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合理评价孙疃煤矿10煤层带压开采的安全可靠性,建立了10煤层隔水底板稳定性可靠度分析模型。考虑底板隔水层厚度、底板岩石容重、抗拉强度等参数为随机变量,采用斯列萨列夫安全隔水层厚度计算公式建立极限状态方程。在研究随机变量概型的基础上,采用JC法、最优化法以及基于最优化的蒙特卡罗法计算隔水底板的可靠度以及失效概率,并探讨了该矿10煤层安全开采的可靠指标,避免了单纯依据定值作为突水判据的某些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942.
循环荷载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黄土地区高速铁路的兴建,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该地区高速铁路沿线黄土滑坡的防治工作,本文通过室内不排水动三轴试验,研究了黄土在高速列车这种"长持时,小振幅"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黄土在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其动强度随着振动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且黄土在振动过程大多会发生振陷。由扫描电镜试验可知黄土发生振陷主要是由于土体中的大颗粒被振碎,大、中孔隙减少,土体不断被压密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循环荷载诱发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并首次将熵增理论应用到黄土滑坡形成机理的解释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为高速铁路沿线黄土滑坡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3.
汶川地震液化土层类型验证及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中,除在山区引发了大量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外,在成都平原等地液化现象也十分普遍。液化主要分布在含砂、砾石和卵石等的第四系地层。依据地层分布特征和地震烈度,选择6个典型液化点(带)进行现场勘测和试验,以验证液化土层类型、了解液化土层的土性特征,并检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液化判别方法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 典型液化点土类包含砂、砾石和卵石等,6个验证点中有2个为砂层液化(其中1个为砾砂)、3个为砾石层液化和1个为卵石层液化;(2) 与非液化地层相比,液化地层结构松散,均匀性差,颗粒大小分布曲线较平缓,不均匀系数较大,其中液化砂土级配良好,砾石和卵石级配不良;(3)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液化判别方法,将验证点1中砂液化判为非液化,其余5个验证点由于含较多粗颗粒,因无法进行标准贯入试验而无法进行液化判别。  相似文献   
944.
周厚云  汤静  袁道先 《中国岩溶》2011,30(3):341-347
对于采自川东北诺水河溶洞群的石笋SJ3,采用2%的HNO3和HF+HNO3两种溶样方法分析测试了其稀土元素(REE)含量。结果表明:虽然多数石笋中存在碎屑物质,SJ3的少数样品在采用2%的HNO3溶解后有明显的残留物存在,但采用HF+HNO3全部溶解样品得到的SJ3的REE含量与采用稀HNO3溶样得到的结果并没有显著的差别。这表明SJ3的REE可能主要不是直接来自于地表土壤中难溶的硅酸盐矿物,而可能是土壤风化释放的REE通过吸附在颗粒/胶体态物质的表面,经过岩溶地下水的搬运而沉积到SJ3中。由此认为,采用稀酸溶样基本上可以将石笋SJ3的REE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945.
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石油充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三叠系延长组砂岩储层后的成岩反应系 统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石油充注对储层成岩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区储层成岩作用的演化。研究表明,该区延 长组长石砂岩储层在石油充注后有机酸和CO2大量出现,pH值降低,促进了岩石骨架颗粒长石的溶解,导致了次生孔隙的发 育,增强了储层的储集性能,但未能增加石英的溶解度;但是由于含油饱和度偏低,石油的充注使成岩环境的变化仅在很 小程度上抑制伊利石的生长,并没有完全阻止伊利石的生长,伊利石“搭桥”胶结孔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储层的储集性 能;同时石油的充注也使成岩早期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出现溶解,当成岩温度>100℃时,有机质热演化产生较高的CO2分 压,缓冲了pH值使含铁碳酸盐大量沉淀从而使储层致密化。石油充注对储层的这些影响对下一步的储层评价提供了重要依 据。  相似文献   
946.
采用共振柱试验方法,研究了固结比对土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影响并给出了土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建议公式。通过对砂土、粉质黏土和粉土的系统试验,提出了不同固结比下土最大动剪切模量与固结比kc-1呈指数形式的增长模式,不同于Hard in公式最大动剪切模量与固结比kc呈直线形式的增长模式。同时给出了计算不同固结比下砂土、粉质黏土和粉土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建议公式,并与Hard in公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固结比对土最大动剪切模量影响程度明显比Hard in公式要大,固结比对粉质黏土和粉土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影响程度要比对砂土的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947.
岩土工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建筑物抗震规范设计中的标准设计谱实际代表着一种平均结果,并没有考虑到场地土体非线性参数的变异性。文中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土非线性参数变异性对标准设计谱的影响。给出了考虑土非线性参数变异性的概率设计谱。结果表明,土非线性参数变异性对标准设计谱的影响显著;粘性土和无粘性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对标准设计谱的影响决定于土非线性参数的概率水准,同时也取决于概率设计谱的频段;烈度7度、8度和9度下土体动剪切模量比变异性使标准设计谱平台最大变化50%、80%和100%,阻尼比变异性使标准设计谱平台最大变化40%、45%和60%。  相似文献   
948.
吉林夹皮沟金矿带黄铁矿热电性及热爆裂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夹皮沟金矿带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的热电性和热爆裂特征分析,确定了主成矿世代及各世代矿化类型,预测了深部探矿的可能性。黄铁矿以电子型(N型)为主,极少有空穴型(P型),N型热电系数分布于-347.3~-6.2 μV·℃-1,P型热电系数介于17.4~193.5 μV·℃-1, 成矿温度集中于258.8~319.2 ℃, 剥蚀率为50.260%~50.485%。爆裂曲线反映中低温(<280 ℃)矿化没有高温(>290 ℃)矿化好。综合分析认为,夹皮沟金矿带矿化分早期高温世代(热电系数峰值为-120 μV·℃-1,成矿温度峰值为320 ℃)和晚期中低温世代(热电系数值峰值为-210 μV·℃-1,成矿温度峰值为270 ℃)。前者包括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在矿体走向与夹皮沟主断裂一致及相交的矿区中均有发育;后者属石英脉型,主要在矿体走向与夹皮沟主断裂相交的矿区发育,叠加于高温世代热液矿化之上。高温热液矿化世代是主成矿世代,但有叠加的部位矿化增强。  相似文献   
949.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slip rate of Kunlun Fault descends at the east segment, but little known about the Awancang Fault and its role in strain partitioning with Kunlun Fault. Whether the sub-strand(Awancang Fault) can rupture simultaneously with Kunlun Fault remains unknown.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aerial-photo morphological analysis, topographic surveys and 14C dating of alluvial surfaces, we used displaced terrace risers to estimate geological slip rates along the Awancang Fault, which lies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Ruoergai Basin and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lip rate is 3mm/a in the middle Holocene, similar to the reduced value of the Kunlun Fault. The fault consists of two segments with strike N50° W, located at distance about 16km, and converged to single stand to the SE direction.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Awancang fault zone is predominantly left-lateral with a small amount of northeast-verging thrust component. The slip rates decrease sharply about 4mm/a from west to east between the intersection zone of the Awancang Fault and Kunlun Fault. Together with our previous trenching results on the Kunlun Fault, the comparison with slip rates at the Kunlun fault zone suggests that the Awancang fault zone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ain partitioning for east extension of Kunlun Fault in eastern Tibet. At the same time, the 15km long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southeast segment was found at the Awancang Fault. By dating the latest faulted geomorphologic surface, the last event may be since the 1766±54 Cal a BP.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trench, there are four paleoearthquake events identified recurring in situ on the Awancang Fault and the latest event is since (850±30)a BP. The slip rate of the Awancang Fault is almost equivalent to the descending value of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which can well explain the slip rate decreasing of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the Maqin-Maqu segmen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dynamics of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 Plateau. The falling slip rate gradi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corresponds to the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 It is the Awancang Fault, the strand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that accommodates the strain distribution of the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This study is helpful to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nd understanding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in eastern Tibet.  相似文献   
950.
为了给兰州乃至西北地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重大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参考,在兰州地区选取4个不同类别场地,完成由10家单位参加、使用不同仪器剪切波速现场测试误差专项实验,研究该地区剪切波速实测误差分布规律,讨论测试误差对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影响的统计特征,并给出该地区剪切波速测试误差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地区各单位剪切波速测试误差具有明显规律性,测试误差绝大部分符合标准正态分布,且误差大小不随深度和场地类别而改变;兰州地区波速测试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Ⅰ类、Ⅱ类和Ⅲ类场地的剪切波速测试精度较高,偏差较小,其平均标准差可以定为10%;就兰州地区而言,其1倍波速测试标准差引起PGA最大偏差为25%,2倍标准差为50%;给定波速测试误差下反应谱变化程度与输入波形相关,输入波频率成分与场地频率成分接近的地震输入下,误差影响较大,反之则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