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9篇
  免费   774篇
  国内免费   1220篇
测绘学   389篇
大气科学   753篇
地球物理   921篇
地质学   2179篇
海洋学   685篇
天文学   210篇
综合类   364篇
自然地理   43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81篇
  2018年   261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242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吴平霄  廖宗文 《矿物岩石》2003,23(2):113-116
利用有机-无机(矿物)控释材料对碳酸氢铵进行改性,制成改性碳酸氢铵。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在等重条件下,改性碳酸氢铵较普通碳酸氢铵有较大幅度的增产。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及红外光谱对改性碳酸氢铵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其晶体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差热分析结果也表明,改性碳酸氢铵的热分解温度比普通碳酸氢铵提高30℃。这种晶体结构的变化增加了改性碳酸氢氨的稳定性,从而延长了其肥效并提高了N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2.
陕北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之开发思路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论述了陕北煤炭资源主要特点及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探讨了矿区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应该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分散开发、就近转化、保水采煤的开采总方针,坚决杜绝小煤窑的滥采乱挖,组建大型集团公司统一开发,作好煤炭液化、气化、水与煤关系的研究工作,确保矿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103.
成都市农业区划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扼要介绍了成都市区域土壤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新近展,从地球化学和农业生态的角度论述了成都市农业区划发展构想,并探讨人工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环保建设的模式与构想建议。  相似文献   
104.
含矿流体混合反应与成矿作用的动力平衡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舸  CBZHAO  王岳军  BEHOBBS  龚纪文 《岩石学报》2003,19(2):275-282
本文在约定热液体系中成矿元素成矿速率(成矿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所合成矿元素重量的变化)的基础上。借助于物质-热-化学-成矿四重全耦合的研究思路,构建了均匀热液体系、层状热液体系、岩浆侵入热液体系下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溶解与沉淀作用数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1)硫化物(H2S)和硫酸盐(SO42-)流体的混合反应是成矿热液体系中铅、锌、铁成矿元素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2)均匀介质、岩浆侵入或地质构造的存在,对成矿元素在成矿流体运移的速度、流线、温度分布和成矿元素的溶解与沉淀分布都有着各自的特征.不同的成矿环境或成矿背景制约了成矿元素的迁移与富集以及矿体的产出定位。暗示成矿环境及成矿速率对热液体系中成矿元素的沉淀与溶解具重要作用;成矿流体的混合反应是成矿作用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在成矿理论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因素的约束。  相似文献   
105.
分布于哀牢山-红河断裂带西南侧的金坪上二叠统玄武岩属于低钛拉斑玄武岩(LT)(Ti/Y<500)。其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根据其岩相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特征,将其划分为LT1和LT2两个地球化学亚类型,它们的分布和主要地球化学标志为:LT1分布于下部,高Mg^#(48-63),SiO2(50%-56%),高∑REE(118-145μg/g)、低Fe2O3(1.36%-1.63%),Na2O(1.88%-3.17%),TiO2(1.37%-1.92%),高Th、U,低Nb,Ta和Sr负异常;LT2分布于上部,低SiO2(47%-56%),Sr强负异常,二者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是同一母岩浆经不同的分离结晶和同化混染作用的结果,金平与宾川峨眉山的化学地层学对比表明,金平LT1和LT2玄武岩与宾川峨眉山玄武岩下部的LT1、LT2十分相似,它们可能是同时,或在类似的环境下形成,金平玄武岩属于峨眉山大火山岩省的一部分,同为峨眉地幔柱早期活动的产物。新生代哀牢山-红河断裂的左滑剪运动导致了宾川与金平玄武岩的错位。  相似文献   
106.
现代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了现代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的提出背景、发展情况及研究内容;详细介绍了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的抗震设防方法;指出了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与传统抗震设计理论的主要区别及特点。  相似文献   
107.
南海西部围区中特提斯东延通道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南海西部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编制了该区T_2,T_3~1,T_3~2,T_3~3,J_1-J_2,J_3-K_1共6个时段的岩相古地理简图,根据其中生代海相地层的时空分布和岩相特征,讨论了尚存争议的中特提斯进入南海的通道问题。实际资料表明,黑水河盆地在三叠纪受印支运动影响完成了从海到陆的过程,之后不再出现海相沉积,中特提斯不可能从红河裂谷带进入南海。在新加坡所见的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浅海至陆相沉积代表古特提斯的残余海,到中侏罗世完全消失。早侏罗世时期在印支半岛南部出现的近南北走向的海湾可能经过泰国湾与当时的滇缅海相通;但是这个海湾浅而短暂,滇缅海能否从这里进入南海值得怀疑,更不可能是中特提斯的通道。在南海西部围区,迄今已证实的中生代洋壳碎片(蛇绿岩套)和深海沉积仅见于南部Woyla—Maratus—Lupar一线及其附近。这套延伸2000余km,从洋壳、深海到浅海岩相齐全的岩石所代表的晚侏罗世至早白垩纪世大洋应是中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中特提斯东延而最可能是走南路,即从班公一怒江带南下之后,经Woyla线穿过苏门答腊岛,绕加里曼丹岛南缘到Maratus线,向北再经沙巴到Lupar线,在沙捞越北部或纳土纳岛附近进入南海。  相似文献   
108.
This study provides a detailed magnetostratigraphic record of subsidence in the Linxia Basin, documenting a 27 Myr long sedimentary record from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eposition in the Linxia Basin began at 29 Ma and continued nearly uninterruptedly until 1.7 Ma. Increasing rates of subsidence between 29 and 6 Ma in the Linxia Basin suggest deposition in the foredeep portion of a flexural basin and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shortening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plateau to Late Oligocene–Late Miocene time. By Late Miocene–Early Pliocene time, a decrease in subsidence rates in the Linxia Basin associated with thrust faulting and a 10° clockwise rotation in the basin indicates that the deformation fron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had propagated into the currently deforming region northeast of the plateau.  相似文献   
109.
This paper proposes a simple lattice model for collapse analysis of RC bridge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s by using the extended distinct element method (EDEM). In the model, a concrete element consists of lumped masses connected to one another by springs, and a reinforcement bar is represented by a discrete model or an integrated model. The proposed lattice model is simple but its parameters are reasonably defined. It has fewer element nodes and connecting springs, which will be of benefit by shortening the CPU time. The processes to determine the initial stiffness of concrete and steel springs, the parameters of the constitutive model and the fracture criteria for springs are described. A re‐contact spring model is also proposed to simulate the re‐contact of the concrete after fracture of springs; and a general grid searching method is used to decrease the CPU time for judging re‐contact after fracture. The lattice model is assess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As an application, a damaged single‐column pier subjected to the Kobe Earthquake in 1995 is analysed by EDEM with the proposed model.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predicts well qualitatively the collapse process of RC bridge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10.
大同市区二十年地下水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建明 《地下水》2003,25(2):95-97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同市地下水开采与地下水降深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分析了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其它因素,然后将地下水开采和大气降水量这两个影响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素与地下水动态进行复相关计算,求出相关方程,并进行不同开采量的地下水降深预测,最后根据这些地下水动态研究结果提出了解决大同市水问题几项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地下水动态研究非常必要且现实意义明显。通过动态变化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补排及储水介质的变化情况,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可以预测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趋势,根据地下水动态变化特点可采取有针对性的、灵活的取水方案。可以说,地下水动态研究成果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中具有极大的可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