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4篇
  免费   663篇
  国内免费   785篇
测绘学   349篇
大气科学   490篇
地球物理   653篇
地质学   1616篇
海洋学   371篇
天文学   117篇
综合类   276篇
自然地理   33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滩坝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储集体,已经成为中国陆相湖盆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为了深入评价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中新统上干柴沟组滨浅湖滩坝砂体的油气勘探前景以及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和勘探目标,文中在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累计粒度概率曲线、暗色泥岩泥地比和砂地比敏感参数分析结果,对该地区上干柴沟组滨浅湖滩坝砂体发育演化特征和古地貌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 (1)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发育辫状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滩坝砂体发育,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细砂岩—极细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较差、分选磨圆度中等—好,粒度概率曲线以反映波浪作用的两段跳跃式加悬浮式为主;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发育浪成沙纹交错层理、波状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和透镜状层理。(2)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滩坝砂体发育规模先增大后减小;早期到中期,滩坝砂体发育规模不断增大,其中近岸坝主要表现为向南和向东2个方向扩张,呈北偏西方向展布,远岸坝主要表现为南北方向扩张,呈近北西—南东方向展布;中期到晚期,滩坝砂体的发育规模不断减小,其中近岸坝主要表现为向南北2个方向收缩并向东扩展,展布方向变为东偏南转东北方向,远岸坝主要表现为南北方向收缩。(3)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古地貌呈西高东低、南北低中间高的特征;从早期到中期,研究区中部古地貌高点不断向东和东南方向大幅度扩展,范围不断扩大;中期到晚期,古地貌高点范围不断向北和北西2个方向收缩,范围缩小;同时,研究区东南角古地貌高点范围不断向北扩大。综合上述分析结果,认为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滩坝砂体发育演化受控于物源规模大小和微古地貌的发育演化,其中微古地貌发育演化是滩坝砂体发育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成果可为相似的地质背景下滩坝砂体成因的岩性圈闭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根据目前边坡失稳案例统计,导致边坡失稳破坏的原因多为降雨入渗,目前大多学者对自然边坡在降雨入渗条件下的失稳机理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于不同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加固结构及其稳定性是如何随降雨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研究却较少。以云南昆明某边坡为研究对象,考虑土体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及非饱和强度理论,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GTS分析研究降雨动态过程中边坡加固结构内力的变化规律及边坡的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发现:①当降雨时长一定时,降雨强度越大,非饱和区越小,负孔隙水压力降低越明显,安全系数越差;②随着降雨入渗的进行,边坡下滑力增大,抗滑力逐渐变小;③降雨入渗对原始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但是对加固后边坡的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④预应力锚索轴力随着降雨时长增大而增大,当降雨时长一定时,锚索轴力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为研究深部巷道围岩在地下水作用下的长期蠕变力学特性,采用自主研制的深部软岩五联流变试验系统,开展不同含水率(0%、0.8%、1.6%、2.4%、3.3%)下砂岩吸水软化单轴压缩试验及单轴蠕变试验。通过试验结果研究表明:砂岩的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蠕变破坏应力与含水率呈指数下降关系,蠕变破坏应力与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在0.76~0.84之间;砂岩衰减蠕变阶段时间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少,随应力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径向应变比轴向应变先进入稳态蠕变阶段,破坏应力下径向应变的加速蠕变阶段开始时间要先于轴向应变;基于稳态蠕变速率曲线确定了砂岩的长期强度,径向稳态蠕变速率确定的值略小于轴向,长期强度与含水率之间满足负指数关系;将蠕变试验中径向应变与轴向应变之比定义为μc,提出了基于μc值的岩石长期强度确定方法且μc值与含水率无关,对于本次砂岩样品可以认为μc值大于0.3时样品会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加速蠕变破坏;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样品破坏形态由单斜面剪切破坏逐渐演变至X状共轭斜面剪切破坏。研究结果为地下水作用下巷道长期稳...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物质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对降雨下碎石土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以不同成因碎石土斜坡的特点为依照,进行了4种物质组成空间分布的碎石土斜坡模型及1种均质斜坡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物质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对降雨下碎石土斜坡变形破坏所发挥的作用与降雨入渗方向和应力调整方向有重要关系。当土料变化方向与入渗方向大角度相交且与应力调整方向相同时,斜坡渗透性为土料各自的渗透性,斜坡力学性质偏向于组成土料力学性质的最大值。当土料变化方向与入渗方向相同且与应力调整方向大角度相交时,斜坡渗透性接近组成土料渗透性的最小值,斜坡变形破坏受控于其中的软弱土料。降雨下斜坡各处均发生变形,且变形向周围调整并产生影响。破裂面更易发于软弱土料中。该研究有助于斜坡灾害勘察、预测评价及防治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97.
利用长时间序列气象卫星及多源数据,研究青藏高原低涡综合识别方法,完成低涡数据集并与青藏高原低涡年鉴中低涡位置、路径和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卫星识别多年平均低涡分布存在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西藏的中北部和青海西南部及青藏高原西部,在有探空站的青藏高原东部(90°E以东),卫星识别低涡高值区和年鉴数据吻合,冬半年,卫星识别低涡活动明显高于年鉴,主要为青藏高原西部低涡活动引起,逐年及2008年低涡路径对比也显示,有探空站区域卫星识别低涡和年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卫星识别低涡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可信性;2015年青藏高原中西部新增3个探空站,年鉴中90°E以西低涡约占全年低涡总数量的22%,该区域卫星识别低涡和年鉴一致性较高,表明卫星识别低涡在高原中西部的可信性。因此,卫星识别低涡与年鉴低涡在有探空站区域有较好的一致性,可对年鉴中青藏高原东部低涡源地进行追踪,又可识别青藏高原中西部尤其是活跃于冬半年的低涡,是青藏高原年鉴低涡数据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998.
开展气象数值模式在神威·太湖之光系统的移植与优化,对研究模式与新型计算架构的适应性有重要意义。该文以BCCAGCM模式为研究对象,将其移植到神威·太湖之光全国产异构众核计算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对模式动力框架和物理过程计算结构进行调整,将计算核心段采用OpenACC技术进行众核加速优化,大量代码进行算法重构。结果表明:各核心段计算效率基本达到未优化的3倍左右,最高可达14倍左右,将各核心段集成,形成异构众核集成版本,可正确、稳定运行,计算误差合理。在不同并行规模,采用从核对模式整体计算进行加速效果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1.9倍,26000核并行规模动力试验并行效率约70%,其他试验约为57%。  相似文献   
999.
高家塝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钨矿带北部.钨矿化发育在花岗闪长斑岩与黄柏岭组接触的矽卡岩及其两侧.从岩体向外将矿石划分为:花岗闪长斑岩中细脉浸染状白钨矿矿石(类型Ⅰ)、矽卡岩中浸染状白钨矿矿石(类型Ⅱ)、角岩中脉状白钨矿矿石(类型Ⅲ)3类.高家塝矿床不同类型矿石的白钨矿和磁黄铁矿电子探针(EPMA)分析结果显示,白钨矿w(Mo)从类型Ⅱ(w(Mo)=1.34%~1.40%)→类型Ⅲ(w(Mo)=0.01%~0.17%)→类型Ⅰ(w(Mo)<0.01%)降低.从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磁黄铁矿中Cu、Fe元素含量降低;Zn、Co、Ni含量增高.高家塝钨矿床形成白钨矿的成矿流体从类型Ⅱ→类型Ⅲ→类型Ⅰ,氧逸度降低;形成磁黄铁矿的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类型Ⅱ的成矿流体降温速率缓慢,类型Ⅰ和Ⅲ的成矿流体发生快速冷凝作用.区域对比研究显示,高家塝矿床为贫钼白钨矿矿床,形成于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长期以来,关于埃塞俄比亚西部布雷地区的岩浆活动及构造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选择埃塞俄比亚西部布雷地区的花岗岩,通过开展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等工作,结果显示:布雷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733.8±8.1 Ma,属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产物.布雷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72.26%~72.78%)和Al2O3(14.91%~15.82%)、低MgO和相对低的Na2O/K2O比值(1.13~1.38),高Sr(310×10-6~401×10-6)、Sr/Y(64.9~113.6)、La/Yb(25.7~51.6)和低的HREE、Y(2.71×10-6~4.78×10-6)和Yb(0.20×10-6~0.31×10-6)和(La/Yb)N(18.4~37.0;<50),具有类埃达克岩的特征,推测其可能为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这主要是由于埃塞俄比亚西部布雷地区在750~710 Ma处于东非造山运动的主碰撞阶段,弧陆(陆陆)碰撞使得下地壳厚度不断增加,进而发生部分熔融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