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11.
1999年夏季青海多雨形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1959-1999年降水,气温、高度场等资料分析得出,1999年夏季青海省多雨与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及西伸脊点位置偏东,极涡强度偏强等因素有关,其中,中高纬度地区乌拉尔山高压脊多次建立和稳定维持,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偏东是造成青海省夏季多雨的最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12.
该文用卫星云图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01年7月8-9日青海东部的大到暴雨过程。分析认为:这次大到暴雨出现在亚欧强经向环流形势下的融高西北边缘特定的有利地区,主要受两个中尺度云团直接影响。该云团的形成和发展,是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近地面层弱冷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13.
浅析了GPS、GIS、以及GPS与GIS集成模式的基本知识,计论了基于GPS与GIS的动态武器装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探讨了基于GPS与GIS的动态武器装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14.
面对迅速增长的资源三号测绘卫星的遥感影像,如何将其快速处理为影像底图,是实现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影像快速信息服务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针对使用传统影像处理方式进行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底图生产时所面临的不足,采用ESRI公司最新的影像技术(包括区域网平差、镶嵌数据集、实时处理和影像服务等特性),设计了一种基于ArcGIS的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影像底图快速处理方案。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本文提出的方案解决了传统影像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其处理时间只需传统方式的1/7,存储空间占用是传统方式的1/26,适用于大规模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影像的底图生产,为资源三号测绘卫星数据快速处理、共享服务和应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15.
为研究季节冻土地区冷阻层的路基温度场效应,基于ANSYS软件热分析原理,以粉煤灰土、橡胶颗粒改良粉煤灰土和聚丙烯纤维改良粉煤灰土3种冷阻层材料为研究对象,模拟季节冻土地区道路路基温度场,研究其阻止热量交换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粉煤灰土为冷阻层的道路的最大冻深为1.32 m,温度梯度最低值为-17.606℃/m;采用橡胶颗粒改良粉煤灰土为冷阻层的道路的最大冻深为0.94 m,温度梯度最低值为-23.563℃/m;聚丙烯纤维改良粉煤灰土为冷阻层的道路的最大冻深为1.20 m,温度梯度最低值为-19.557℃/m。橡胶颗粒改良粉煤灰土冷阻效果最佳,其确保路基土处于零上温度不冻结状态的最小摊铺厚度为0.33 m,适宜作为季节冻土地区的冷阻材料。  相似文献   
216.
为了研究四川省什邡市“十一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原因,使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土地利用、水资源量、降水量、土壤侵蚀、污染源排放等作为基础数据,运用遥感解译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什邡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2005~2010年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0年,什邡市生态环境质量年际变化呈“V”字型,受汶川地震影响2007~ 2008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其余年际间无明显变化;在评价期内,汶川地震是导致什邡市植被覆盖指数和生物丰度指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因素,占全部变化因素的97%以上;除2008年外,影响什邡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环境质量指数和水网密度指数.  相似文献   
217.
为了研究四川省什邡市“十一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原因,使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土地利用、水资源量、降水量、土壤侵蚀、污染源排放等作为基础数据,运用遥感解译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什邡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2005~2010年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0年,什邡市生态环境质量年际变化呈“V”字型,受汶川地震影响2007~2008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其余年际间无明显变化;在评价期内,汶川地震是导致什邡市植被覆盖指数和生物丰度指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因素,占全部变化因素的97%以上;除2008年外,影响什邡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环境质量指数和水网密度指数.  相似文献   
218.
引言2011年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对众多地震学者来说,是一个令其观念发生极大改变的重大事件。特别是,位于这次破坏区域范围内的日本海沟南部的板块边界,是一个迄今为止几乎未知有发生过超过M8大地震的地方,所以,这里不会发生大地震的观  相似文献   
219.
建立有效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制,实际上就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各个要素机制、各个子系统相辅相承,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共同构建完善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系,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督权,建立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才能加强国土资源执法力度,依法管好国土资源,为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供执法保障。  相似文献   
220.
史津梅  许维俊  徐亮  金欣  朱玉军 《冰川冻土》2019,41(6):1359-1366
利用2005-2013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4个县的雷电、雷电灾害、人口数量和生产总值等资料,采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DB 50/214-2006)中的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评估指标,分析了该地的雷电灾害风险及区划,该风险区划对青海省东北农业区防御雷电灾害规划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也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雷电防护技术路线的重要依据:青海省东部农业区9年间共出现雷电3 801 d,最早出现在3月下旬,最晚结束在11月上旬,雷电出现最多地区为大通县;雷电灾害共出现47次,最早出现在4月,10月份结束,发生最多在6月份,盛夏7月雷电灾害却少,西宁市和湟源县雷电灾害出现最多,湟中县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最多,共伤亡11人,大部分在山间劳作的村民和牧民,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发生的其它气象灾害相比,雷电灾害最容易造成人员和牲畜伤亡。雷电灾害风险以西宁市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逐渐降低,北部地区相对高于南部地区,西宁市、大通县遭受雷电灾害的可能性程度最大,乐都县虽然近9年没有上报的雷电灾情,但它的雷电灾害风险并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