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5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背景分析及趋势预测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概述了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的观测特征.与2000~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过程相对频繁,强度偏强.首先,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台站观测资料,对可能影响2006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春季北方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常年强,冷空气活动较频繁,这是造成2006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多于前几年的动力原因.此外,春季我国西北及内蒙古的沙源地区降水偏少,干旱少雨,加之春季气温偏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形成.利用IAP 年度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对2006、2007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趋势的气候背景进行了预测,检验了系统对2006年沙尘趋势的预测能力,并对2007年春季沙尘天气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预测系统较好地预测出2006年我国北方地区春季降水偏少、土壤偏干的状况,但对风场的预测与实况有一定的差距,由预测的气候距平结果推断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次数正常略偏少,与实况相反;对2007年春季的预测结果表明,2007年春季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及内蒙古沙源地区土壤湿度偏湿,冷空气活动势力偏弱,不利于沙尘天气的形成,由此预测2007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趋势与常年相比略偏弱.  相似文献   
82.
基于EOF/SVD的短期气候预测误差订正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第2代短期气候数值预测系统(IAP-DCP II)1980-1999年共20年的集合回报结果,提出了基于经验正交函数(EOF)和奇异值分解(SVD)的模式误差订正方法,并考察了上述订正方法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预测系统预测性能提高的季节差异及其稳定性,分析了订正方法对不同预报场的适用...  相似文献   
83.
地震信号分数阶Gabor变换谱分解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分数阶Gabor变换(FrGT)引入到地震信号的分析与处理中,即利用新近兴起的分数域时频分析技术及其良好的局部时频能量聚集特性,进行地震信号的分数域谱分解及特征分析.论文在基本Gobor变换原理基础上推导了FrGT的公式及紧支撑时频带宽积下的最优阶次确定方法,建立了FrGT的一般流程,并进行了信号的数值仿真和性能...  相似文献   
84.
黑龙江省大风分布特征及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取黑龙江省1971-2005年35年大风资料,分析了78个市(县)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信息扩散理论的计算方法得出发生不同大风日数的概率风险估计值,并用GIS技术制成风险图并进行区划。研究表明:①黑龙江省大风20世纪70、80年代最多且波动性较大,90年代至20世纪初明显减少,并趋于稳定;大风多发在春季,是造成春旱、春季火灾的主要原因。②年总大风日数,高值区多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低值区以大兴安岭、伊春、牡丹江地区为主。③以信息扩散理论计算方法得出发生大风为1 d、2 d、3 d、4 d的概率风险估计值,大风风险高值区在黑龙江省中南部自西向东呈带状分布,北部、中北部、西部及南部为风险低值区。运用信息扩散理论首次实现对黑龙江省不同大风日数进行风险评估,其具有所需资料少,并可实现对市(县)以下地域单元不同灾害的发生风险及损失风险评估的优点。  相似文献   
85.
为了有效监测贵州西部地区因长期进行地下采矿引起的地面持续性沉降,本文以纳雍县中岭煤矿区为研究区,基于SBAS-InSAR技术,对覆盖其范围的91期Sentinenl-1A升轨影像(2019—2021年间),利用SVD奇异值准则获取了观测时段内的地面沉降范围和深度,进行了时序分析,通过采煤工作面和野外调查等手段,验证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结果表明:(1)在观测时段内,在研究区共探查到3处典型持续沉降中心,其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年平均形变速率变化范围在31.92-48.56 mm·a-1,最大沉降速率达到-48.56 mm·a-1;(2)通过分析认为,研究区形变特征符合采矿沉陷规律,且随着时间的累积,沉降变形从起初不明显到变化剧烈,再到逐渐趋于稳定过程,其范围特征呈东西向延伸,渐有合并趋势,并不断向南北向扩张。从验证情况分析,认为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的地面沉降信息可靠,准确率达85%以上,可为矿山安全开采、沉降灾害的预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以引力模型、城市流模型、交通可达性模型、信息通达性模型为基础构建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综合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04—2013年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强度逐渐增加,区域差异明显,联系强度总体偏低;2城市群空间联系方向以昆明为中心呈圈层式向外辐射及沿南部、东北交通干线呈轴线式空间拓展,西北部空间联系强度最弱;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状况对区域空间联系强度影响较大,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及交通道路网完善,可以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7.
介绍了国家西部1∶50 000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的由来及工程进行的技术路线,分析指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作为西部1∶50 000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的最后一步工作的关键性及实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8.
陈红  赵思雄 《大气科学》2000,24(2):238-252
对1979年第一次全球大气研究计划试验(FGGE)期间华南前汛期3次暴雨过程及其环流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发现:(1)3次暴雨过程均与锋面活动有关,每次锋面过程都与锋生区对应,暴雨多见于锋前暖区内。锋面的特征既不同于冬季的冷锋,又不同于夏季长江流域的梅雨锋。(2)对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作了计算,发现3次暴雨过程中,华南地区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项有明显作用,积云对流所造成的对流凝结加热作用很重要。(3)华南  相似文献   
8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CMAP降水量和NOAA海温资料研究了热带印度洋夏季水汽输送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考察其对南亚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热带印度洋夏季异常水汽输送第一模态表现为异常水汽从南海向西到达孟加拉湾后分成两支,其中一支继续往西到达印度次大陆和阿拉伯海,对应印度半岛南端和中南半岛的西风水汽输送减弱,导致这些区域降水减少;第二模态表现为异常水汽从赤道东印度洋沿赤道西印度洋、阿拉伯海、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的反气旋输送,印度和孟加拉湾南部为反气旋异常水汽输送,水汽辐散、降水减少,而印度东北部为气旋性水汽输送,水汽辐合、降水增多.就水汽输送与局地海温的关系而言,水汽输送第一模态与热带印度洋海温整体增暖关系密切,而第二模态与同期印度洋偶极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0.
正能见度激光雷达和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所获得的能见度变化趋势一致,数据结果合理,可为琼州海峡大雾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助力2019年春节期间琼州海峡航运通畅。能见度激光雷达与卫星云图进行互补观测,可取得更好的监测大雾动态效果,为海上交通安全提供更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