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2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比留.  BM 比留.  EB 《贵金属地质》2000,9(2):116-122
综合东西伯利亚和远东高压岩石杂岩体分布地区地质资料表明,上述地区多为地动力高度活化地块区,并具专属性特点,应用地质构造、物质组分-矿物学特征,详细地划分了7种类型高压变质岩石组合,并根据化学特性,划分了3种岩石化学类型,即辉长-玄武岩,橄长岩,橄榄岩(二辉橄榄岩)类型。此外,论述了取决于原岩基质组成的变质反应特征,其规模直接与原岩基质的组成,特别是与Al2O3,Na2O,SiO2的组成密切相关,即  相似文献   
92.
门限自回归模型(TAR)是一种分段线性的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因此,用于线性模型的定阶,参数估计,诊断性检验的BOX—JENKINS方法亦可用于TAR模型,与其它非线性模型相比具有计算简单,可用计算机自动建模的优点。在中法合作的中国桂林岩溶试验场,将它应用在岩溶泉系统的水量输入输出预测的研究方面,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3.
利用常规观测、FY-2G卫星、雷达、全球同化系统(GDAS)及NCEP(1°×1°)再分析等资料,分析2020年4月17—24日南疆西部喀什地区极端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是在100 hPa南亚高压呈东部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主要影响系统为500 hPa中亚低涡(槽)和700~850 hPa切变线;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发展及持续为暴雨提供动力支持;暴雨过程中低层θse均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为暴雨产生提供了较好的不稳定条件;且中低层水汽充沛,700 hPa喀什地区水汽辐合中心强度达-10×10~(-6)g/(cm~2·hPa·s),比湿≥5 g/kg。雷达回波图上单体风暴或线性多单体风暴持续多个体扫导致强降水的发生,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55 dBZ,径向速度图上具有明显的中小尺度辐合特征;TBB低值区与降雨落区紧密结合,强降雨发生在TBB梯度最大处,且TBB等值线越密集雨强越强。  相似文献   
94.
利用呼图壁县及周边15个气象站点1961-2018年气候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10.0)空间分析技术将新疆1:5万DEM数据转成分辨率为(100m×100m)的数字高程,并提取对应站点上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通过地统计回归和反距离权重等方法构建≥10℃积温、无霜期、7月平均气温、≥35℃高温日数等指标因子与地理因子的空间分析推算模型,获取制种玉米各区划指标因子的空间分布模拟值,并将实际值与模拟值之残差部分进行空间内插订正,结合制种玉米区划指标等级,最终得到制种玉米适宜种植精细化区划。区划结果表明,全县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风险区和不适宜区5个分区。最适宜种植区分布在呼图壁县北部平原地带,包括呼图壁县、十里店镇、五工台镇、园户村镇和大丰镇等广大区域;适宜区分布在中部平原地带,包括独山子乡、龙王庙村、宁州户村、二十里店村等区域;次适宜种植区靠近丘陵、低山地带,包括石梯子乡。  相似文献   
95.
根据1961—2018年喀什地区9个国家站浮尘日数逐日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学统计、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喀什地区浮尘日数的时空分布等气候特征,分析2019年3月19—25日喀什地区出现的强浮尘造成的重污染天气成因。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年平均浮尘日数为71 d,浮尘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并于1997年前后发生了显著减少性突变。2019年3月19—25日出现的强浮尘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乌拉尔山高压脊发展,脊前横槽转竖,在新疆东部回流东灌冷空气是造成此次沙尘过程的天气背景。浮尘天气造成21—24日喀什地区空气污染指数AQI指达500,属严重污染,首要污染物PM_(2.5)和PM_(10)在21日、22日达到峰值,分别为494、1 175μg/m~3。热力、动力条件以及近地面存在逆温层均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污染过程前后喀什市本站气压与PM_(10)、PM_(2.5)浓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62、0.507,均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气温与PM_(10)浓度呈负相关,与PM_(2.5)相关性不明显;相对湿度跟PM10和PM2.5呈正相关,表明气象因子在大气污染过程中对大气环境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6.
针对2020年1月5—17日乌鲁木齐出现的重污染天气,利用乌鲁木齐的探空站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数据计算了最大混合层高度、平均风速、逆温特性、边界层通风量、能见度、相对湿度等,对最大混合层高度、能见度、相对湿度与PM2.5质量浓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利用Hysplit后向气团轨迹模式分析污染形成源。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大气层结较为稳定,主要表现为逆温层厚(平均577 m)、逆温强度大(平均1.7℃/100 m)、最大混合层高度低(平均400 m);边界层通风量对局地空气质量影响显著;PM2.5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呈弱的正相关,与能见度呈指数相关;Hysplit后向气团轨迹模式分析得出此次污染过程以局地排放为主要形成源。  相似文献   
97.
基于昌吉地区10个气象站点1970-202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运用气候倾向法、5年滑动平均趋势分析法、M-K检验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以及ArcGIS10.7环境下的反距离加权(IDW)插值法探究昌吉地区日照时数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昌吉地区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为2840.3h,空间分布特征为“东部多,中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并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其速率为-62.8h/10a;从季度上看,日照时数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低;下降速率冬季最快,其次是秋季和夏季,春季变化幅度最小;日照时数年内变化呈现双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7月和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1-12月日照时数均呈现减少趋势,1月减少最为明显,12月次之。昌吉地区年日照时数在1987年发生突变;在影响因子方面,日照时数与总云量、水气压、雾日数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大风日数、扬沙日数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总云量、水气压、雾日数的逐年增加和大风日数逐年减少是日照时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