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库布齐固定沙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研究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16  
对库布齐固定沙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研究表明:①好气性细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是0~0.5cm(结皮层) > 0.5~10cm > 60~70cm > 30~40cm > 150~160cm,好气性细菌生物量的峰值在0~0.5cm(结皮层);②芽孢型细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是0.5~10cm > 0~0.5cm > 60~70cm > 30~40cm > 150~160cm,芽孢型细菌生物量的峰值在0.5~10cm;③厌气性细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是30~40cm=60~70cm > 0~0.5cm=0.5~10cm=150~160cm,厌气性细菌生物量的峰值在30~40cm和60~70cm;④丝状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是0~0.5cm(结皮层) > 0.5~10cm > 30~40cm > 60~70cm > 150~160cm,丝状微生物生物量的峰值在0~0.5cm(结皮层);⑤库布齐固定沙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相一致,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212.
2000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暴天气气候成因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0,他引:17  
从环境背景和天气气候成因两个方面,分析了2000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暴频繁爆发的原因。结果表明,① 2000年春季中国北方大风沙尘暴的源地、路径和天气形势可归纳为三种类型;②近年来中国北方干旱加剧土地荒漠化严重,使原本广阔的戈壁沙漠面积逐步扩大,为沙尘暴天气的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③ 2000年处于反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高峰期,使东亚冬季风加强;同时2000年春季极涡位于东半球新地岛附近,冷空气频繁南下,易形成大风天气;④ 2000年春季我国北方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迅速且温度偏高,使解冻的地表土层疏松,又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源。  相似文献   
213.
层控式矽卡岩矿床中的矽卡岩和矿体主要顺地层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其矿物组合及矿物特征与一般的矽卡岩类似。成矿控制因素主要是地层层位、岩性和层间滑脱空间。成矿过程也分为矽卡岩期和石英硫化物期两期,成矿温度可高达390℃,其主要成矿机制是源自岩浆的热液沿层间发生渗滤扩散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214.
耿玉琴  朱威  王同生 《湖泊科学》2003,15(Z1):255-260
太湖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主要体现为"水质型缺水"问题,如何对"水质型缺水"进行定量描述,在太湖流域是一个难题.本文提出了"分质水资源量"的概念,以流域水资源四级分区为单元,以分区水质监测资料结合水资源量进行分析,分别统计分区分质水资源量.分析表明:太湖流域142×108 m3的地表水资源量中,Ⅲ类以上的适合于饮用水源和一般工业用水的优质水为35.8×108 m3,占25.2%;适合于电力冷却用水、农业灌溉的Ⅳ-Ⅴ类水为46.4×108 m3,占32.6%;不可利用的劣Ⅴ类水有59.9×108 m3,占42.2%.流域内优于Ⅴ类(含Ⅴ类)的地表水资源量为82.2×108 m3,占地表水总资源量的57.8%.而浅层地下水己基本被污染.需要指出,Ⅰ-Ⅲ类优质水虽仍有35.8×108 m3,但目前流域内对Ⅰ-Ⅲ类水的需求量己达60.6×108 m3,如将此两数对比,则优质水缺额为24.8×108 m3,但实际上,优质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流域中下游,而可供优质水水源则主要集中在流域上游地区山区水库和中游太湖湖心区、东部湖区和太浦河,供需两者的空间分布有较大出入,因此优质水资源缺额将更大,由此可见太湖流域水质型缺水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215.
近几年来,自治区气象局党组在抓好基础业务的同时,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多次组织动员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对自治区助残工程及慈善公益等活动奉献爱心,广大干部职工踊跃捐款捐物,扶危济困,捐资助学,团结互助,充分体现了祖国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我区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16.
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卫星云图及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以及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05年5月30日发生在陕西省境内的飑线过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到500 hPa各层影响系统的前倾结构,使前倾结构控制区内地区的不稳定度迅速加强,加之蒙古冷涡旋转分裂冷空气触发形成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为飑线形成提供了前期动力和热力条件;地面流场和能量场的分析明显反映出了飑线在地面切变线后部,风向、风速辐合区前部。雷达产品分析表明飑线回波具有线状分布和发展快的特点,而且最大反射率与径向速度的最大值在飑线发生的时段内长时间相伴。当飑线回波上的单体进入“逆风区”时,发展更旺盛,不仅造成了灾害性的大风和冰雹,还造成了影响范围内的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217.
本文用南京市1983—1985年3年10个环境监测站的降水酸度资料,分析了南京市降水酸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南京市降水酸度的pH值平均为5.09,pH值<5.60的酸雨频率百分数为42%。降水酸性正逐步增强,且城区重于郊区,郊区重于郊县。并指出:南京降水酸度与南京大气污染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