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265篇
测绘学   175篇
大气科学   232篇
地球物理   186篇
地质学   489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66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西北地区一次斜压槽引发的强沙尘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T10 6数值预报及常规气象资料 ,对 1998年 4月 15日西北地区强沙尘暴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这是一次由斜压槽及冷锋锋生触发的沙尘暴 ,高空急流及其下部的Ferrel环流对沙尘暴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强沙尘暴发生在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5 0 0hPa正涡度中心下风方和次级反环流的上升运动区内。  相似文献   
62.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地理教育观认为,接受地理知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地理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念。把提出地理问题到解决地理问题所必须的地理技能作为地理能力培养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转变教学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学会学习”能使人终身受益,高中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63.
64.
65.
在日心距离1AU处的高速流的前沿部位,经常观测到厚度≈10km的流界面(streaminterface):跨过它密度陡降,温度陡增,风速上升,气压和磁场几乎连续.本文从日心距离0.3AU处一典型高速流的方位剖面出发,采用二维定态MHD模型,研究它在日球赤道面内随日心距离的演化.结果表明,流界面系高速流前沿非线性演化的产物.它先于前、后向激波形成,在日心距离1AU处得到充分发展,且作为高速流前沿的特征结构之一,可一直延伸到1AU以远的外日球层.  相似文献   
66.
通过1990年、1991年两年的蓝色地膜田间试验,研究了蓝色地膜的光热效应及其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认为蓝色地膜是很有希望得以推广的一种新型地膜  相似文献   
67.
本文对一个中纬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层状降水区的微物理结构,结合雷达、卫星和其他飞机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CC层状区内某些部位盛行冰晶聚合体,它们分布在相当厚的过冷气层内(0.5—-14℃或更冷).冰晶聚并过程足层状区内降水质点增长的主要机制.它起源于较高较冷的气层,在冰晶聚合体下降途中聚并效率渐趋增强,在0℃层附近形成一大的冰晶聚合带. 层状区中云滴液态含水量一般低于0.3g·m~(-3).0℃层以下降水质点数浓度较低,平均为0.8L~(-1)(2D-P资料)和2.3L~(-1)(2D-C资料),相应的平均体积中值直径分别为1.0和0.6mm.在0—-10c气层内,冰质点平均数浓度为27L~(-1)(2D-P资料)和133L~(-1)(2D-C),远人于0℃层以下的雨滴数浓度,相应的平均体积中值直径为0.8和0.4mm.冰质点数浓度随高度向上增加,在飞机垂直探测的顶部(6600m高度)观测到最大数浓度52L~(-1)(2D-P资料)和289L~(-1)(2D-C资料).冰质点大小则相反,是随高度下降而增大的.在0℃层附近冰晶聚合体较大较多,冰质点中15%以上是聚合体,2D-P探头观测的冰质点平均体积中值直径达1.8mm. 滴谱分析表明,负指数律分布能较好地拟合所有观测的降水质点大小谱分布.对水滴,斜率参数λ平均为17(±3.6)cm~(-1),相对变差不超过20%,在云模式研究中可以近似地假定λ是常数.然而,对冰质点样本,λ值可相差3倍以上,小能当作常数处理.至于截距参数N_0,不论是水滴还是冰晶样本,都是变量,其值可有2—3个数量级之差.但是,N_0与λ之间数值上相关很好,据此可以将降水质点谱简化为单参数分布.  相似文献   
68.
吴章明  汪一鹏  任金卫  叶建青 《地震地质》1993,15(1):28-31,T001
前言经中外地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青藏高原形成的过程现已经比较清楚。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青藏高原是由多个小板块碰撞增生而成的。主要的缝合线有祁连山、昆仑山、金沙江、澜沧江缝合线和班公错-怒江、雅鲁藏布江等6条。并且,各缝合线的形成先后顺序有从北向南由老变新的特点。然而,由于客观上的困难及工作任务所限,对这几条缝合线晚第四纪活动研究程度差别很大。除祁连山和昆仑山两条缝合线的晚第四纪活动有过不同程度的研究报道之外,其它4条缝合线晚第四纪新活动均只  相似文献   
69.
叶家东 《气象学报》1962,32(3):232-239
本文对几种可溶性的物质微粒(NaGl,MgCl_2,NH_4Cl,CaCl_2,P_2O_5,NH_4NO_3,(NH_4)_2SO_4等)和樟脑、矽胶、高岭土、炭黑、生石灰等物质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了它们在不同的空气湿度条件下的凝结增长速度。发现所有上述可溶性核以及樟脑粉末都是活跃的人工凝结核,而炭黑、矽胶、高岭土等在未饱和湿空气中没有发生显著的凝结增长现象,证明这些物质并不是活跃的人工凝结核。  相似文献   
70.
莽东鸿 《地质论评》1959,19(3):123-128
1956年秋,笔者在河北省北部密云、怀柔一带收集毕业论文资料时,曾在怀柔县北约20公里之河防口村三岔附近发现一种绿色片岩,该片岩出露于花岗岩与石灰岩之间。经野外观察及室内研究,认为原是一种基性火成岩——辉绿岩,经后期花岗闪长岩侵入蚀变——青盘岩化的结果。其形成环境,较比特殊,兹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