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51篇
大气科学   18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51.
大气中CO_2含量升高引起的气候变化是目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地球变暖是不少科学家的共同看法.本文根据赵宗慈估算的CO_2含量增加1倍时对我国气候的可能影响,分析了这种变化对农业热量资源及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积温将增加无霜期延长,种植界线向北推移,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区域间差异较大,三北地区为增产趋势,华南为减产趋势.  相似文献   
152.
<正>由于全球海平面的变化与海洋热容量的变化和海洋与陆地冰盖(或冰川)的融化密切相关,因此全球海平面变化是衡量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继续强调,全球变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1]。但是,由于海洋观测资料的获取困难和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提出对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近年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召开了海平面变化研讨会[2],给出了自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的进展,由于研究涉及的领域宽  相似文献   
153.
<正>2014年7月美国气象学会会刊(BAMS)发布了《2013年气候状况》~([1])报告。对当前全球气候系统各个分量监测的最新成果做了综合分析。资料表明,2013年又是一个暖年。1全球变暖趋势最核心的还是地球表面温度,这是陆面气温及海表温度合成的结果。过去有3个全球地表温度序列,分别为HadCRUT4、GISS及NCDC,现在又加  相似文献   
154.
工业化前     
2009年底于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5次缔约方会议(COP15),在《哥本哈根协议》中接受了2℃阈值的目标,即把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限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2℃[1]。2010年底于坎昆召开的第16次缔约方会议再次确认了2℃的目标[2]。但什么时候是工业化前没有说明。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的术语表中把  相似文献   
155.
<正>1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温差早在16世纪就有人认为北半球平均温度要高于南半球,这种观点在20世纪初基本得到了证实[1]。3个现代观测序列给出来的1961—1990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平均温差分别为1.2℃(CRU[2])、1.4℃(NCEP[3])和1.5℃(ERA-40[4])。因此,北半球平均温度高于南半球已经成为一个确凿无疑的气候特征。2温差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6.
<正>21世纪以来,气候资料涉及的容量和复杂性有巨大的增加,另一方面利用气候资料的科学团体和公众数量也迅速增加,使用气候资料的人群不再仅限于从事气候研究的人员,还发展到与气候研究有关的气候影响与对策研究的群体,更进一步扩展到社会公众、媒体与政策制定者。由此提出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更开放的用户——友好的可存取的气候资料大数据平台,从而让社会公众和政策制定者有可能通过利用气候资料的大数据,减少对气候变化与  相似文献   
157.
NIPCC报告是一份与IPCC针锋相对的报告,报告主要想证明:是自然原因,而不是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变暖。本文的目的不是支持NIPCC的观点,而是要分析报告中提出来的各种问题与证据,看看在研究气候变暖时值得注意的事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认真听取不同的声音比单边主义更能推动科学的发展。在简要介绍了NIPCC报告的主要内容后,又讲述了代表IPCC观点的"哥本哈根诊断"的核心思想,以供读者自己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58.
未来20年中国气温变化预估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约40余个气候模式和模式集合,考虑多种人类排放情景,预估到2025年前相对于1961-1990年中国的气温变化。只考虑未来人类排放增加多模式集成预估结果表明,中国年平均气温自2006到2025年的20 a期间将继续变暖0.55 ℃,至2010年年平均气温平均变暖大约为1.08 ℃(平均变暖范围为 0.73-1.54 ℃),至2020年年平均变暖约为1.43 ℃(平均变暖范围为1.10-2.09 ℃),至2025年平均变暖约为1.39 ℃(平均变暖范围为0.94-2.19 ℃)。 对1990-2005年已经出现观测事实的近16 a气候模式预估结果进行检验表明,多模式考虑多种排放情景集成,一致预估出这16 a的明显变暖趋势,但是变暖幅度略低于实际观测值。经检测证实,对2006-2025年中国气温的预估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预估没有考虑未来的自然变化,只考虑人类排放继续增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9.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流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大气海洋环流模式(NCC/IAP T63),考虑IPCC SRES A2(高排放)和A1B(中等排放)两种人类排放情景,对2030年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流域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由于人类活动,未来30a东线区域将变暖,尤以1月(冬季)东线北部地区变暖最明显,其中A2情景,2010年1月变暖约5℃,2020年1月变暖约7℃。7月(夏季)东线南部变暖最小,其中,2010年为0.2℃,2020年为0.9℃。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活动对未来30a东线区域降水的影响不明显,A2情景可能略有增加趋势,A1B情景可能略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60.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231,自引:9,他引:222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 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析结果表明的要强,分别达到0.25℃/10 a和0.08℃/10 a.中国现代增暖最明显的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最显著的季节在冬季和春季.近50多年中国近地面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全国范围内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升高不多.中国与温度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强度和频率一般呈降低趋势或稳定态势.研究发现,城市化因素对中国地面平均气温记录具有显著影响,但在现有的全国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分析中一般没有考虑,因此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给予密切关注.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达到0.44℃,占全部增温的38%,城市化引起的增温速率为0.11℃/10 a.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反映出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仅为0.05℃/10 a,比地面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7℃/10 a和-0.22℃/10 a;整个对流层平均温度呈微弱下降趋势.中国对流层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趋于减小.近千年来中国地面气温变化史上可能确存在"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等特征性气候阶段,但"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程度似乎没有过去认为的那样明显.从全国范围看,11世纪末和13世纪中的温暖程度可能均超过了20世纪30~40年代暖期,表明20世纪的增暖可能并非史无前例.中国20世纪气候增暖的原因目前还不能给出明确回答.一些迹象表明,人类活动可能已经对中国的地面气温变化产生了影响,但太阳活动及气候系统内部的低频振动对现代气候变暖可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