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1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251篇
测绘学   158篇
大气科学   96篇
地球物理   271篇
地质学   587篇
海洋学   19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分析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三种导航型卫星的位置求解的异同,阐述了多普勒测速法和位置差分测速法的基本原理。为了分析这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劣性,做了三组实验,并对其速度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相似文献   
952.
以流域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研究尺度和载体,流域生态学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学科支撑作用日益重要。“流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机制-调控”是流域生态学的研究范式,其中空间结构量化及其指标体系构建是流域生态学开展定量研究的一个关键途径。尽管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量化的指标体系涉及到淡水生态学、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农业环境学和水利工程学等多个学科,但仍未在流域尺度上形成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整合量化框架体系。基于此,总结了多个关联学科在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量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着重分析了流域生态学在流域尺度上量化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的难点,并重点以等级结构和集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量化指标体系,包括流域整体指标、各结构成分指标和结构成分间关系指标,为量化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和结构成分之间关系提供了新方法,对尝试推动流域生态学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耦合定量研究及评估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53.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致密气藏已成为拓展油气勘探、发现新储量的重要领域,致密气藏发育特征及其成藏机理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运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沉积学等分析方法,对须三段源储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对高效烃源岩和优质储层进行了判别和预测,厘定了致密气藏成藏期次和成藏模式。得出以下结论:①须三段发育成熟-高成熟湖相烃源岩,以Ⅲ型干酪根为主,局部偶见Ⅱ2型干酪根。发育于须三下亚段最大湖泛面附近,泥页岩体积分数在65%以上或者单层厚度较大、且1.50% ≤ w(TOC)≤ 10%时,属于高效烃源岩。②基于砂岩粒度中值识别出4期(S1,S2,S3和S4)优质储层,都属于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中砂-细砂,粒度分布范围为0.5~0.062 5 mm,厚度一般5~10 m。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③烃源岩生排烃时间持续较长,中侏罗世开始生烃,一直持续至晚白垩世;从晚侏罗世开始排烃,早白垩世达到高峰。优质储层经历早期天然气持续充注和晚期凝析气充注,天然气充注时间要早于凝析气充注时间。形成了"断层垂向输导,先聚集后致密,晚期改造调整"的致密气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54.
岔巴沟流域次暴雨坡面土壤侵蚀经验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坡面土壤流失预测、水保效益评估,无不需要坡面侵蚀模型。本文以岔巴沟流域坡面径流场降雨水文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次侵蚀性降雨坡面土壤侵蚀模型、次降雨坡面细沟侵蚀模型,并对各模型的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报精度,对大侵蚀产沙事件预测很准;坡度、最大10分钟雨强、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次侵蚀性降雨主要因子,坡度、最大10分钟雨强、降雨量是影响细沟侵蚀主要因子,植被覆盖对细沟侵蚀产沙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955.
机场建设工程选址勘察为机场建设工程的决策者和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实践,总结了机场建设工程选址勘察的目的、内容、过程及方法.  相似文献   
956.
旅游型乡村宅院功能转变是乡村功能转型的显性表达,探究宅院功能转变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对实现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论文以北京市怀柔区莲花池村为例,采取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GIS空间分析和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莲花池村2000—2020年149处宅院功能演化的具体过程,剖析了工商资本下乡背景下,此类乡村宅院功能转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宅院功能演化在居住功能与旅游生产功能之间具有往复性,旅游业态类型从多元走向极化;② 宅院功能的空间分异,是资本实力和经营方式差异的空间投影,区位优劣对于不同经营业态而言具有相对性;③ 宅院功能变迁伴随着使用主体置换,外来者对于推动宅院功能升级作用显著;④ 政府政策和内、外资本对宅院功能转变的作用,表现出阶段性的主次、强弱、显隐差异。莲花池村宅院功能转变历经村外资本和政府双轮驱动、政府调控主导、政府管控和村内与村外资本竞争并行的3个阶段,农户从响应到顺应,最后退出经营。  相似文献   
957.
在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下,人口非对称流动引致的城市间集聚差异不断循环累积而产生空间极化现象,研究极化形成的格局及其空间效应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以长三角地区的41个城市为研究案例,构建人口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测度2000—2019年人口集聚指数的基础上,运用极化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探究长三角人口城镇化空间极化的演变过程、空间特征及其正负效应。研究发现:① 200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时空分异逐年上升,空间极化度提高近40%,城市发展的非均衡性不断增强;空间极化表现出随尺度放大而递增的趋势,呈现出长三角地区整体大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极化特征,形成“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多中心”空间极化格局,核心区已演变为空间正极化区域。② 随着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不同维度的空间极化时空分异不断扩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长三角沿江轴线上,由此向安徽、江苏北部、浙江南部等区域递减,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形成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潜力的空间极化态势。③ 研究期内绝大多数城市的极化水平发生了的跃迁,正—正型和负—负型城市的增多加剧了区域的空间极化效应,呈现出“哑铃型”分布特征。④ 在人口城镇化中,人口结构是长三角地区空间极化的主要驱动力,未来不断提升人口素质,并调控正—正型和负—负型城市分别向正—负型和负—正型城市转型将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地区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58.
三维地理信息为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新动能,三维空间数据模型是三维地理信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和关键,面向实体的三维模型是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规划的三维地理实体数据模型,并以浙江省嘉善县的生产应用实践为例,详细阐述了实体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效果,对三维地理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9.
土壤矿物和粒级组成及其与土壤元素关系的研究对土壤生态环境和肥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对安徽铜陵地区土壤的研究发现,不同粒级段土壤中元素富集程度不同,不同元素的富集粒级也不尽相同,-200目细粒级中各种元素含量最低。研究表明,土壤不同粒级段的矿物组成不同,伊利石和针铁矿对Cu、Zn、Cd、Pb、As等元素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960.
【目的】研究水质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方法】根据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监测指标和《国家海水水质标准》,运用PCA法,构建近海水质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四类水质综合指数F的量化区间值。【结果】在九龙江及毗邻海域,利用该评价模型开展示范应用研究,计算并绘制水质质量F值的空间分布和平面分布,筛查出污染的关键区域和指标,九龙江口水质质量综合指数F值区间为-1.875~2.570,以三类或四类为主。【结论】评价结果较好反映了九龙江口水质环境实际情况,水质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可为该海域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及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