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
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和地温的极值推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耿贝尔分布函数对青藏铁路沿线7个气象站的气温和0cm地温进行了极值估计。结果表明:年极端最高气温50年一遇与常年接近,100年一遇比常年偏高0.1~1.5℃。年极端最高地温50年一遇比常年偏高0.0~10.2℃,100年一遇比常年偏高1.5~13.7℃。未来50年,如果年平均气温增加1.0℃,50年一遇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将比常年偏高-0.1~2.0℃,100年一遇的将比常年偏高0.7~2.8℃。  相似文献   
42.
甘肃省近40 a汛期无雨日数异常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60-2001年甘肃省5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出汛期(4~9月)各站无雨日数,分析了甘肃汛期无雨日数的基本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标准化后进行经验正交展开(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研究其异常的空间结构及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汛期无雨日数自东南向西北呈台阶状增加,甘肃汛期无雨日数异常在空间上表现为一致的增多或减少。旋转载荷向量场(RVL)反映出5个无雨日数异常型。旋转主分量(RPC)揭示了42a甘肃汛期无雨日数的时间演变特征,即甘肃中部、陇南、甘南区无雨日数经历了少~多~少的过程,河西为多~少~多的反抛物线型,气候向更干旱化发展,而陇东元雨日数增加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3.
近40年青藏高原季风变化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28,自引:13,他引:28  
通过计算1961-1995的逐日青藏高原季风指数,初步确定了高原夏季风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和500hPa高度场、东亚季风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夏季风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呈反相关关系;高原季风的年际和年代变化明显;高原冬季风强(弱)与同期高原及乌拉尔山500hPa高度场偏高(低)以及东亚冬季风偏强(弱)相联系;高原夏季风偏强(弱)与同期贝湖至高原南部500hPa高度场偏低(高)、西亚和中国东部高度场偏高(低)以及东亚夏季风偏强(弱)相联系。  相似文献   
44.
河西走廊强和特强沙尘暴变化趋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分析了河西走廊1955—2000年强和特强沙尘暴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河西走廊强和特强沙尘暴自1955年以来主要呈下降趋势;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有增多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偏多,60年代正常,80年代偏少,90年代最少。强和特强沙尘暴的突变年份出现在60年代后期和1980年前后。  相似文献   
45.
将NCAR和SURFER两种绘图软件相结合,成功地实现了在特定区域内离散点资料的等值线分析和地图叠加。  相似文献   
46.
我们研究了日本东北福岛县西南地区的剪切波偏振各向异性,研究的数据是从东北大学和宇都宫大学的区域地震台网得到的,我们采用互相关方法,检测剪切波的分裂,对福岛县西南地区地下的浅源地震观测到的快剪切波振动方向(FSOD)呈NW-SE走向,观测到的延迟时间小于0.1s。在地震活动水平高的地区,(延迟时间)值趋向增大。  相似文献   
47.
1990年8月11—13日甘肃省黄河干流以东(简称河东)地区出现了暴雨天气过程。天气形势分析发现:暴雨出现在500hPa 最大西南风轴线右侧和700hPa 兰州低涡的强辐合区内。这是一次大环流调整后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以及冷暖空气在其边缘交馁的结果。应用熵平衡方程,并配合水汽通量散度、涡度的计算发现,暴雨区位于熵的负值中心和水汽汇的叠置区域中,且暴雨区的移向与熵的负值中心一致。  相似文献   
48.
2006年度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技术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言2007年1月16-17日,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主办的“2006年度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寒区旱  相似文献   
49.
1997年甘肃省特大干旱事件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9  
选取甘肃省1997年特大干旱事件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贝加尔湖500hPa正高度距平持续维持以及青藏高原冬季偏冷的共同作用是造成甘肃省特大干旱事件发生的原因,同时,西太平洋副高与常年相比较弱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0.
华西秋雨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白虎志  董文杰 《高原气象》2004,23(6):884-889
在分析华西秋雨气候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综合考虑秋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秋雨指数,并进行了EOF和REOF分解以及秋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模态反映了长江中上游以北地区与以南地区降水相反的形势,第二模态反映了华西降水的一致性;REOF将华西秋雨可分为6个气候区。华西秋雨的变化趋势表明,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1980年代初期为相对多秋雨期,1970年代中后期、198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末华西秋雨相对较少。21世纪开始又出现了较明显的华西秋雨现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缅槽、贝加尔湖低槽是华西秋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当贝加尔湖、印缅槽深且副热带高压强时,有利于华西多秋雨;反之,则秋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