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87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06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6 毫秒
261.
262.
迄今为止,莺歌海盆地古近—新近系烃源岩研究及烃源条件分析均主要局限于中新统海相,而对于古近系尚未涉及。根据莺歌海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沉积演化特征,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古近系陆相沉积分布特征及其湖相及煤系烃源岩特点与烃源条件。通过对上覆新近系及第四系海相坳陷沉积较薄、古近系埋藏较浅的盆地西北部临高凸起和盆地周缘斜坡带的地震分析解释和探井钻探结果,采用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判识和确定了古近系陆相地层及其湖相及煤系烃源岩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古近系烃源条件及其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强调指出,盆地不同区域古近系陆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生源母质类型及成熟演化程度等,均存在明显差异。鉴此,根据古近系陆相烃源岩分布特征及烃源条件的控制影响因素,初步评价预测了古近系油气藏和古潜山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263.
用我国南方58年(1951—2008年)夏半年的总降水量、极端干期以及干湿指数综合表现干湿特征,进而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南方干湿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58年内有3个干期(1961—1965、1985—1990和2005—2008年)以及3个湿期(1952—1954、1970—1973和1994—1998年)。为了探讨南方干湿的转换机制,采用与南方干湿年代际变化相关联的夏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年代际环流因子作为结点构建网络,分析同步和耦合与干湿气候主要转换之间的关联。网络平均距离的3个局部最小值(即同步),都伴之以耦合的增强,对应着我国南方由湿期向干期的转换。   相似文献   
264.
极端干旱区胡杨吸水根系的分布与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2006年7月在极度干旱区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实测资料,对胡杨吸水根系根长密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拟合,建立了根长密度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一维、二维分布函数,以期对胡杨根系吸水及胡杨SPAC系统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试验依据和理论支持。试验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吸水根根量主要集中在0~80 cm的土层内,占吸水根总量的97.60%;在水平方向,0~220 cm范围内根长密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220~400 cm范围内根长密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0~20 cm范围内,吸水根系仅占总量的0.47%;在160~220 cm范围内,吸水根系分布最为密集,占总量的18.57%。统一采用指数函数对胡杨吸水根系根长密度分布函数进行了拟合,拟合函数与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平方分别为:0.888 4、0.680、0.73和0.685,说明胡杨吸水根系根长密度分布也具有与果树相似的规律,基本符合指数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265.
为了探讨2011年10月26~30日云南南部一次强降水过程发生的可能原因,采用诊断、合成和相关等分析方法,得到2011年10月的强热带低频振荡过程是云南南部强降水过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011年10月中下旬热带低频振荡在印度洋地区异常活跃,特别是热带低频振荡对流中心在第2位相(印度洋中西部)维持了9天(20~28日),强降水过程就发生在此期间。26~30日虽没有明显冷空气配合,但热带低频振荡进入第2位相后云南上游(孟加拉湾地区)开始出现持续稳定的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随着南支槽的东移和副高的缓慢东移,水汽在槽前西南气流和副高外围气流的引导下源源不断向云南南部输送水汽,是南部出现强降水过程的直接原因。相关性分析和合成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5°S~5°N,65°E~90°E地区的对流与云南南部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当热带低频振荡对流位于第2位相(印度洋中西部),云南上游水汽条件明显改善,南部降水异常偏多。关注热带低频振荡的演变和发展,对于把握类似2011年秋季这样的强降水过程预报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66.
黑河下游绿洲NDVI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选取黑河下游核心绿洲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绿洲区植被变化和地下水位的长期监测,分析黑河下游绿洲植被与地下水位的关系;通过表面分析以及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地下水位变化对绿洲植被的分布格局的影响,揭示绿洲植被变化对地下水位的响应。结果表明:额济纳地区2001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整体上小于1990年NDVI值,植被生长状况较1990年差;2009年河道附近绿洲区局部NDVI值增加,但大部分NDVI值仍小于1990年。相较2001年,2009年西河中上段河道附近植被有明显改善,西河下段植被仍呈现退化趋势,这主要与东西河分水措施有直接关系;东河上段河道附近绿洲呈现明显好转,东河中段变化不大,而东河下段植被面积略微增加,东居延海周围植被明显好于2001年。通过比较1990年、2001年和2009年地下水位与NDVI值的关系发现,地下水较为适宜的水位仍保持在2~4 m之间,地下水位下降与植被退化或者植被盖度降低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67.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发布以来,中国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研究与找矿取得了重大成就,保障了国家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但当前符合科学绿色开发的煤炭产能比例仍然偏低,在开发条件较好、已经逐渐成为煤炭主力产区的西部地区,水资源破坏和地表生态损伤严重仍制约着西部煤炭资源的绿色开发。煤炭利用面临着大气污染控制、温室气体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多重压力。煤炭地质科学研究仍然存在着8个方面的研究重点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268.
苗政  冯起  司建华 《中国沙漠》2017,37(5):1035-1040
黑河生态水量调度项目实施后,尾闾湖水面恢复并扩大,绿洲得到灌溉,气象灾害减少,土壤水分条件改善,生产力增加。随着河道通水天数的增加,地下水系统得到补充,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并逐渐回升,2006年地下水位达到或接近1995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绿洲面积增大的同时,局部地区林草覆盖度逐年提高。56.51%的受调查者对生态水量调度项目有基本认知,他们相信退化环境,像沙尘暴、森林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将会影响他们的健康。另外,41.93%的受调查者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同等重要的。此外,32.54%和19.91%的受调查者相信环境保护或者经济发展更重要。生态水量调度对农牧民生活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51.9%的农户认为生态水量调度对他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50%的农户认为他们没有得到因公益林建设而放弃耕作和放牧所对应的足够补贴。37.5%人口明确表示当补贴政策结束后继续放牧。农牧民教育水平和年龄对生态调水认可度有显著的影响。项目合理性的认可度与居民的教育水平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环境是重要的农牧民认可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高于45岁以后,认为环境是重要的农牧民认可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69.
再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构造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欧亚与印度板块缝合线的雅江蛇绿岩带在野外并未发现统一的构造极性,岩石处于脆性一韧脆性变形和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构造样式沿南北剖面上总体呈现对称状;两侧复理石建造与蛇绿岩套之间没有大型南北向剪切糜棱岩带;局部可直接观察到复理石与蛇绿岩深海沉积整合接触;许多“构造混杂岩”属于深水陡坡滑塌堆积;蛇绿岩带南北两侧的中生代一新生代沉积建造的沉积环境演变具有时间上的宏观对应性;蛇绿岩带常以狭窄的平行条带产出.此外,高喜马拉雅的基底岩石组合可与拉萨地块及羌塘基底进行宏观对比,但与印度陆块则有很大区别.上述地质特征暗示雅江蛇绿岩带属于部分洋壳化的弧后裂陷盆地.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真正界线——新特提斯洋可能位于喜马拉雅南坡西瓦里克覆盖之下.新的构造演化框架是:晚三叠世起,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高喜马拉雅陆弧被向南拉出,弧后盆地张开.晚侏罗至晚白垩世,弧后盆地陆续出现线状洋壳:其北侧形成冈底斯岩浆弧.从古新世早期起,弧后盆地塌缩,并伴随高喜马拉雅弧与欧亚碰撞而完全闭合.盆地内条带状新洋壳向南、北两侧小规模俯冲,沉积层褶皱冲断,形成构造混杂带,海相陆续消失.渐新世晚期至中新世中期,印度陆块与高喜马拉雅陆弧发生陆.弧碰撞,北侧发育冈底斯盖层林子宗火山岩系.中新世中期至今,高原南部地壳透入性变形缩短,区域性隆升,伴随藏南滑移系、穹窿作用和南北向裂谷发育,残留的雅江弧后洋壳整体出露.  相似文献   
270.
西南地区不同地形台阶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西南地区135个站1961—2005年的年、月气温资料,按海拔高差及地形气候特征划分成不同的三级地形台阶及4个分区,分析了不同分区的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大部年平均气温表现出明显的增温趋势,上升趋势最显著的地区在西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而在四川的东北部及云南北部存在降温中心。各分区四季的增温速率排序与全国平均情况有所不同,依次为冬季、秋季、夏季或春季,且均表现出冬季增温趋势明显大于其他季节的特性。各分区年平均气温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基本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或无明显的增减趋势,但自1997年以来,均表现出显著的增温趋势。突变检测的结果也表明,各分区年平均气温突变的区域或突变点大部分发生在90年代后期以后,且高海拔地区增温突变启动时间早于其他低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