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7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1 INTRODUCTION The Tropical Cyclone (TC) moving prediction is always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in operation. Though the numerical prediction and satellite data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promotion of prediction capability in this way[1 – 3], it is not as satisfying for the unusual track of TC, and the primary reason is that the TC moving direction is influenced by many complicated factors. Therefore, further study of unusual TC motion using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data is very important …  相似文献   
52.
1997/1998年厄尔尼诺期间西太平洋热带对流区的东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吉喜  范梅珠  吴晓 《海洋学报》1999,21(4):125-130
1997年5月至1998年春季,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气候出现了显着的异常特征,并诱发了一系列的旱、涝及森林大火等重大灾害,引起了许多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和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尽管自1950年以来已先后出现过10多次,气象和海洋学家对此也作了大量研究,但迄今对它的认识依然相当有限.对它的成因,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认为[1,2]:赤道东太平洋的强偏东信风,将洋面表层暖水吹向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堆积形成暖池;由于某种原因,一旦偏东信风张驰(减弱),导致暖池中位能释放,暖水向东回流,赤道东太平洋洋面温度(SST)异常升高,厄尔尼诺发生.  相似文献   
53.
为了客观揭示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的演变规律,尤其是它向东移出高原的条件,采用卫星红外影像运动目标计算机自动识别与跟踪技术,提取了高原上夏季MCSs的大小、强度、生命史、形状及分布等空间特征,并将MCSs的空间特征与青藏高原HLAFS资料相关联,建立了MCSs时空数据库。运用面向时空数据挖掘的相关分析法、关联规则及决策树法,求解MCSs东移传播出高原与其周边环境物理场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了400hPa和500hPa两个层次上影响MCSs移出高原的环境物理场的可视化概略模型图。从模型图中发现:在400hPa上,移出高原且方向向东的MCSs主要决定于等压面高度、散度和涡度场,等压面高度变化呈南北向;而在500hPa上,等压面高度和K指数场是影响。MCSs移出高原的主要因素,K指数变化呈西东走势。模型图初步揭示了MCSs移出青藏高原的规律。  相似文献   
54.
利用逐日降水量资料、FY-2E卫星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月13~16日的一次南方冷季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剖析了热带水汽羽形成的水汽输送源和动力机制,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热带水汽羽不但表征了中高层孟加拉湾水汽的输送,它实际上反映了对流层整层水汽的输送、辐合,低层南海水汽输送带为水汽羽的维持和降水的产生做出了贡献;高空槽前急流与低空切变线的耦合促使了上升运动的形成,导致降水的产生。后期高空槽的移动填塞致使急流轴发生移动及转向,从而引导了热带水汽羽的移动,最终导致热带水汽羽的断裂消亡;热带水汽羽上不存在强对流云团,未形成强对流过程,但由于水汽输送条件较好,配合弱的上升运动产生了这次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55.
黄海气旋形成和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吉喜 《海洋预报》1998,15(2):16-23
运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统计和分析了黄海气旋的天气气候特征,概括出了黄海气旋形成和发展的天气图模型和云型演变概略模型图,为黄海气旋的监测和预报提供了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56.
夏季青藏高原上的对流云和中尺度对流系统   总被引:54,自引:8,他引:46  
江吉喜  范梅珠 《大气科学》2002,26(2):263-270
运用1998年6~8月逐日逐时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红外辐射亮温资料,计算和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对流云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揭示了它们形成和发展的月际变化和地理分布、强度、日变化、移动和传播等诸多特征,以及与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7.
广西热带气旋 6 h 降水天气概略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 2001, 2002 年和 2003 年登陆华南西部的 9 个热带气旋(TC), 运用广西 89 站每 6 h 雨量资料、NCEP/NCAR 格点资料以及卫星云图, 分析 TC 登陆华南西部前后广西 6 h 强降水的物理量场特征。 经普查分析将 TC 造成的降水区划分为纬向型、经向型、NE—SW 向型和 NW—SE 向型 4 种; 在对各型高、中、低层主要因子详细分析的基础上, 概括归纳出了这些降水型各自前 6 h 的物理量场特征概略模型图及各降水型的主要转化趋势, 对其强降水形成机理尽可能地给出了解释, 并给出降水区及降水强度的确定方法, 可以为 TC 登陆华南西部前后广西区降水临近预报提供某种参考。  相似文献   
58.
热带气旋登陆华南前后的强降水大尺度环境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2001年和2002年7个热带气旋 (TC) 登陆华南前后的38个日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 经普查和分析将TC造成的降水区划分为纬向型、经向型、NE—SW向型3种; 对各型高、中、低层中的主要气象因子作了详细分析, 如高层流场、中层副热带高压、低层急流和切变线或辐合线、整层水汽通量散度以及季风云涌等, 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了这些降水型各自前24 h的大尺度环境场特征概略模型图, 并对其强降水形成机理尽可能地给出了解释, 为TC登陆前后的超短期降水预报提供某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59.
1999、1998年长江流域暴雨成因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梅珠  江吉喜 《气象》2001,27(4):38-41
运用GMSTBB资料对比分析了1999年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暴雨的成因,其中,重点探讨了南海季风云涌与副主的相互作用同南方强降水过程表成的关系,认为,南海季风涌爆发射副高比推或者保使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压形成,张降雨出现在华南,相反,季风云涌间歇期西北太平国高西伸占据南海和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强降水。  相似文献   
60.
青藏高原夏季TBB场与水汽分布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2,他引:12  
通过对比分析 1998年夏季各月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GMSTBB及由HLAFS资料计算的湿度(T -Td、θse)和水汽通量平均场 ,指出 :TBB场展示的云区及无云或少云区可以直观地揭示出大气中湿、干区的分布 ,准纬向和准经向TBB低值带分别指示出大气中的水汽汇合区和水汽输送带。据此 ,由 17年夏季TBB总平均场分析得到 :青藏高原上空为北部较干、南部很湿 ,并且南部湿区中又是中、东部较湿和嵌入有两个湿中心区 ,西部较干 ;高原上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 ,并且主要从 85°~ 95°E一带中的某些有利地区涌上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