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e influence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regional climate and weather are tremendous. The re-gional temperature and the distributing of wind field are influenced, whereas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ipita…  相似文献   
22.
丁一汇  周秀骥 《气象学报》2007,65(5):663-664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谢义炳先生诞辰90周年。谢义炳先生的一生,是富于创新和奉献的一生,他为我国的气象教育与人才培养,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业务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老一辈气象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建国初期,谢义炳先生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建设,以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他学贯中西,远见卓识,敏锐地发现和抓住学科生长点和新的机会,不断创新。20世纪50年代初期首先发现东亚上空多层锋区、急流分支和副热带高空急流。这一发现把对东亚大气环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3.
青藏高原平流层臭氧和气溶胶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SAGEⅡ资料,发现青藏高原平流层臭氧存在递减趋势,15—50 km臭氧的变化对臭氧总量变化贡献最大,其中25—50 km和15—25 km两层的贡献大致相当。通过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地区平流层臭氧变化的对比,清楚地看出:两地臭氧总量变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在15—25 km臭氧变化不同所致。5—7月臭氧变化趋势的情况与年平均的变化类似,两地臭氧变化的差异主要在平流层低层,即15—25 km。青藏高原平流层气溶胶面密度的时间变化序列显示:大的火山喷发对青藏高原平流层气溶胶具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可持续6年左右。从1997年至今,青藏高原18—25 km气溶胶面密度增加,最大的增长出现在23 km,每年大约增长4%—5%。而在16—17 km气溶胶的面密度出现减少趋势。与此同时,在37 km以下,青藏高原的温度出现递减的趋势,而且其递减速度比中国东部地区快;在37—50 km,温度出现增加的趋势,青藏高原的增温也比中国东部地区快。青藏高原平流层低层气溶胶的增加和温度的降低都将增强该区域非均相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一个观测冰核的15 L混合云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型混合云室常用于自然冰核浓度的观测和人工冰核成核率的检测。使用表明:由于受云室容积、造雾方法和操作程序等因素的影响, 检测结果有很大差异, 难以相互比较。为提高检测数据的可信性, 设计并制作了15 L混合云室。云室由F22压缩机系统制冷, 最低能达到-28℃。为减小云室温度的波动, 在云室外围设计有装满乙二醇-水溶液的夹套。在溶液中, 安装了1个1 kW的电加热器, 接通后可使云室升温。在夹套外, 采用发泡技术形成约10 cm厚的绝热层, 以使云室与外界绝热。云室运行时, 可通过控制压缩机和电加热器得到实验温度。此外, 为拓宽检测冰核浓度的检测范围, 设计了玻璃片接取显微镜读数和糖盘接取目测读数两种可供选择使用的冰晶观测方法, 前者在冰晶浓度高时使用 (人工冰核), 后者在低浓度时使用 (自然冰核)。另一个重要改进是:先由一个超声雾化器产生常温雾, 而后使常温雾穿过一个低温狭缝进行预冷, 当雾温等于或低于云室温度后再进入云室。这一措施不仅避免了瞬时高度过饱和, 而且还减小了对云室温度的扰动。该云室在弹载催化剂成核率的改进实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用它对多个人工冰核复合配方进行了检测和对比。结果表明:云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整体性能优于以往的同类云室。这一结果是由于改进了提供过冷雾的设计和冰晶接取方法得到的。  相似文献   
25.
周秀骥  秦仁忠 《气象学报》1964,34(1):103-110
给出了带电水滴不稳定形变时临界电场强度的理论公式,它和Macky的实验结果很符合。这结果表明,在雷雨云中电场强度值只要达到5,000伏/厘米,雨滴表面即可以产生火花放电,而可能触发云中闪电的形成。这时,由于雨滴表面放电,云中离子增加到10~(10)个/厘米~3,而大大加强了云中导电率。最后,当云中场强达到临界值时,由于雨滴的不稳定形变,3.2公分的雷达回波强度可以突然增强20倍。  相似文献   
26.
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44,自引:7,他引:337  
利用1951~1995年约400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和1961~1995年200余站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总云量和低云量、日照时数、蒸发、风速和积雪日数和深度以及0~3.2m共8层土壤温度等资料,对近45a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作了一个较全面的分析研究。本文作为第一部分,分析了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的气候变化规律。其余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中国气候变化的可能机制将在第二部分中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7.
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及区域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2  
利用太阳直接辐射日总量和日照时数等多年观测资料,反演了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0.75 μm光学厚度的年、月平均值,分析了我国大气气溶胶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据此,在中国区域气候模式中考虑气溶胶的辐射影响,模拟中国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大小及气候响应的季节变化特征。计算结果表明: 我国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多年平均分布状况是以四川盆地为大值中心向四周减少;长江中下游武汉附近和南疆盆地为另两个大值中心;青藏高原为气溶胶低值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春季气溶胶光学厚度值最大,各地气溶胶光学厚度最小值出现的季节则有所不同。气溶胶辐射强迫介于-5.3~-13 W/m2之间;辐射强迫具有春、夏季大,秋、冬季小,冬季南方偏大,夏季北方偏大的特征。气溶胶辐射强迫的分布与其光学厚度的分布基本一致。由于气溶胶的影响,中国大陆地区地面气温均有所下降,四川盆地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北侧到河套地区降温最为明显,分别可达-0.4℃和-0.5℃。气候响应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地面气温的变化除与辐射强迫的大小有关外,还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周秀骥 《气象》1977,3(7):12-13
  相似文献   
29.
30.
TSI3563型积分式浊度计是一种性能出色的气溶胶散射系数观测仪器,然而由于仪器设计所固有的限制,TSI3563型浊度计观测结果包含有角度截断和非朗伯体光源两项系统性误差,会使观测结果较真值偏小10%左右。因此,需要对TSI3563型浊度计的观测结果进行校正才能得到较为精确的散射系数观测值。该研究利用2009年华北平原HaChi气溶胶外场观测数据测试了现有校正方法,结果显示,传统的校正方法在我国华北平原这样的高气溶胶污染地区并不适用。为此,提出一种改进的校正方法,利用同时观测的PM1和PM10数据,在校正方案中加入超微米粒子体积比这一参量,对于不同体积比采用不同的校正函数。利用实际观测数据检验后发现,改进方法的校正效果相对于传统方法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