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SEA SURFACE WIND OVER THE QIONGZHOU STRAIT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spatial variation and diurnal fluctuation of sea surface wind over the Qiongzhou Strait were described using verified datasets from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 on board a ferry, buoys, and on the coast.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On average, sea surface wind speed is 3–4 m/s larger over the Qiongzhou Strait than in the coastal area. Sea surface wind speeds of 8.0 m/s or above (on Beaufort scale five) in the coastal area are associated with speeds 5–6 m/s greater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Qiongzhou Strait. (2) Gust coefficients for the Qiongzhou Strait decrease along with increasing wind speeds. When coastal wind speed is less than scale five, the average gust coefficient over the sea surface is between 1.4 and 1.5; when wind speed is equal to scale five or above, the average gust coefficient is about 1.35. (3) In autumn and winter, the diurnal differences of average wind speed and wind consistency over the strait a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astal area; when wind speed is 10.8 m/s (scale six) or above, the diurnal difference of average wind speed decreases while wind consistency increases for both the strait and the coast.  相似文献   
262.
263.
将地面观测的降水划分为10~25、25~50、50~100mm/h3个量级区间,利用2010年5-10月天气雷达组网小时降水量产品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ASOM)中国家级台站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3倍标准差法,按上述3个等级逐月分别确立了两类设备降水观测差值的阈值参数,进而建立了天气雷达与地面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结果的一致性实时校验技术.采用该技术进一步对2011年5-10月国家级台站自动气象站观测的降水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自动站降水数据正确率可达85%以上,可以有效进行自动站观测降水实时检验.  相似文献   
264.
邵楠  裴翀  刘传才  周薇  张乐坚  李巍 《气象科技》2013,41(6):993-997
对雷达产品的实时监控是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运行监控实时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实现自动化识别雷达异常产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论述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实现自动识别雷达异常产品,详细介绍系统实现模型及雷达数据异常自动识别算法,其中主要阐述了特征提取、迭代学习器等相关内容。通过对检测出的雷达产品异常产品分析表明,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雷达产品异常自动识别系统可以高效的、实时的检测出异常雷达产品,便于技术人员快速发现雷达异常并及时修复,也可作为雷达维修或雷达升级改造的依据,提高雷达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65.
新一代天气雷达由于受到地形限制产生波束遮挡导致波束能量衰减,从而造成雷达探测回波强度偏弱、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结果失真,因此对于雷达波束遮挡情况的统计和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利用SRTM (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数字高程数据对中国目前业务运行的212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波束遮挡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包括雷达单站遮蔽角、VCP21模式0.5°、1.5°、2.4°、3.4°、4.3°仰角波束遮挡率、混合扫描及分区混合扫描波束遮挡率、雷达单站探测范围覆盖情况;计算并绘制全国天气雷达组网遮挡率拼图,统计全国天气雷达组网遮挡情况;利用2019年8月广东省11部天气雷达基数据对比验证单站及组网遮挡计算结果。结果表明雷达组网探测面积覆盖率超过70%,整体覆盖效果较好,遮挡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对比验证结果高度一致,对雷达数据订正、降水估测等产品具有正贡献。   相似文献   
266.
贵州省德江县大湾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塌陷是喀斯特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对生活在易发区的居民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安全隐患。从贵州省德江县大湾岩溶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出发,分析了该区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认为该区产生岩溶塌陷的基本条件为岩溶发育、有一定厚度松散堆积层、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诱发原因为人类采矿工程活动。其主要形成机制有隐伏岩溶连通效应、机械潜蚀效应和降水入渗效应。在分析岩溶塌陷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地下采空进行回填、在地下水补给方向外的其它方向进行灌浆,形成灌浆帷幕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67.
珠江流域的西、北江洪水传至王水市思贤窖后,通过自然调节,汇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经八大口门分流出海。马口水文站位于西、北江三角洲同河区的顶端,该站防洪警戒水位为6.SOm,]951~1993年实测最高水位为9.63m。自1951~1988年的38年中,只有4年(1962、1968、1976、1978)出现最高水位超过9.0011,其中在6~7月份出现的机会达75%,故本文将>9.00m的洪水称为大洪水。西、北江流域出现大范围的持续性强降雨是大洪水的直接成因,探讨持续性强降雨过程,对做好洪水预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4次大洪水前期的天气形势特征1.1500hP…  相似文献   
268.
测量平差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作者在多年的测绘高等专科测量平差教学实践中,对测量平差课程适应新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成绩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成果,供有关高校测绘专业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269.
中国南方古代铜鼓源远流长。古籍记载,铜鼓铸成后必须经过调音才能使用。我们考察了大量的铜鼓,取得了许多有关铜鼓调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北流型铜鼓的声学特性,分析了铜鼓的调音方法。我们发现铜鼓调音刮痕的分布具有严整的规律,这种刮痕的分布竟与现代声学中圆板振动的节线分布模式完全吻合。这表明古代少数民族工匠对铜鼓调音已经掌握了一套合乎科学道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0.
杨艳华  任坚 《云南地质》1992,11(1):79-83
根据昆明盆地历年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本文对盆地内地下水水质特征作一概略的总结,并对地下水污染现状、污染类型、污染途径作了分析判断。结合污染源类型并根据地下水中检出的物质组分,划分出4种污染类型;再根据地下水污染点的环境水文地质状况,对地下水污染途径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